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实现座椅自动放倒功能的正反扭扭簧结构,包括:一坐垫骨架部件;一坐垫骨架支撑部件;一将所述坐垫骨架部件铰接在所述坐垫骨架支撑部件上的铰接部件,使所述坐垫骨架部件具有翻转功能,其还包括一扭簧部件,所述扭簧部件包括一用以承载正反扭矩的扭簧段,该扭簧段的一端为与所述坐垫骨架部件连接的受力端,另一端为与所述坐垫骨架支撑部件连接的固定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正反扭扭簧结构能够向两个方向扭转,即实现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说的正反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座椅
,特别涉及一种实现座椅自动放倒功能的正反扭扭簧结构。
技术介绍
在传统的汽车后排座椅中,有些座椅拥有自动放倒功能,以期方便终端用户在行李箱中对座椅进行解锁。但座椅在放倒过程中,速度不易控制,容易速度过快导致安全风险。 参见图I和图2,一般后排座椅的自动放倒功能通过在靠背10的旋转点20上增加板簧30来实现的,这种结构如果需控制放倒速度,就需要在座椅其他地方再增加一个缓冲结构,成本增大。而在前排座椅中,普遍用到的扭簧回复结构,但只利用了扭簧单向扭转的特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后排座椅的自动放倒功能通过在靠背10的旋转点20上增加板簧30来实现所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实现座椅自动放倒功能同时能起到缓冲作用的正反扭扭簧结构。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实现座椅自动放倒功能的正反扭扭簧结构,包括一坐垫骨架部件;一坐垫骨架支撑部件;一将所述坐垫骨架部件铰接在所述坐垫骨架支撑部件上的铰接部件,使所述坐垫骨架部件具有翻转功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扭簧部件,所述扭簧部件包括一用以承载正反扭矩的扭簧段,该扭簧段的一端为与所述坐垫骨架部件连接的受力端,另一端为与所述坐垫骨架支撑部件连接的固定端;所述扭簧段能由不承受扭矩载荷的位置向两个方向扭转,其中一个方向为正扭方向、承受正向扭矩载荷起座椅自动放倒作用,另一个方向为反扭方向、承受反向扭矩载荷起座椅自动完全放倒前的缓冲作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扭簧段所承受正向扭矩载荷最大值小于扭簧段所承受反向扭矩载荷最大值。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扭簧段有至少一直扭簧段构成。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扭簧段有两段或两段以上的直扭簧段构成,相邻两直扭簧段之间通过圆弧扭簧段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扭簧段的截面为圆截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坐垫骨架部件为坐垫管,所述坐垫骨架支撑部件为一连杆支架,所述铰接部件为一同步管,所述坐垫管与一前管支架刚性连接,所述同步管与连杆支架刚性连接,所述连杆支架固定在车身底板上,所述连杆支架铰接在所述同步管上;所述扭簧部件中的扭簧段插入到所述同步段中,所述受力端与所述坐垫管刚性连接,所述固定端与所述同步管中的打扁段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受力端为一段与所述扭簧段垂直的直段,所述直段的一端与所述扭簧段通过一圆弧段连接,另一端插入到所述坐垫管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受力端为一段与所 述扭簧段平行的直段,所述直段的一端与所述扭簧段通过一圆弧段连接,另一端插入到所述坐垫管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端为一段与所述打扁段连接的圆弧固定段。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端为一段与所述打扁段连接的弯曲固定段。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扭簧段通过一套在所述扭簧段上且插入到所述同步管内的定心件定心。由于米用了如上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正反扭扭簧结构能够向两个方向扭转,一个方向正扭起自动放倒作用,一个方向反扭起缓冲作用,即实现本专利技术所说的正反扭。附图说明图I为一般后排自动放倒骨架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的A处放大示意图。图3为座椅结构简化示意图。图4为座椅靠背处于锁止状态的简化示意图。图5为座椅靠背解锁后向前翻转初始状态的简化示意图。图6为座椅靠背解锁后向前翻转至接近最终状态的简化示意图。图7为图4中扭簧扭力矩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I实现座椅自动放倒功能的正反扭扭簧结构中扭簧部件的示意图。图9为安装有本专利技术实施例I实现座椅自动放倒功能的正反扭扭簧结构的座椅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的A向视图。图11为图10的D-D剖视图。图12为图11的C-C剖视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实现座椅自动放倒功能的正反扭扭簧结构中扭簧部件的示意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实现座椅自动放倒功能的正反扭扭簧结构中扭簧部件与坐垫管、前管支架、连杆支架,同步管之间的安装示意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实现座椅自动放倒功能的正反扭扭簧结构中扭簧部件与坐垫管、前管支架、连杆支架,同步管之间的安装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参见图3,实际上,座椅结构简化成4根连杆,a连杆代表座椅靠背,b连杆代表座垫,c连杆代表座垫前连杆,d连杆代表座垫后安装支架。序号1、2、3、4代表各个转轴点,5代表靠背上的锁止机构。图4给出是座椅的使用位置,座椅靠背的a连杆处于锁止状态。此时在转轴点2处,扭簧40给座椅一个使b、c连杆夹角变小的力矩。当座椅靠背的a连杆解锁时,座椅因为扭簧40的力,靠背自动放倒,往 图5所示的状态变化。图5是座椅放倒过程中的状态,在此过程中,随着b、c连杆夹角变小,扭簧40的正扭力逐渐减小至无,当b、c连杆夹角再进一步变小时,到达图6所示状态。在图6所示的状态时,扭簧40因为b、c连杆夹角的进一步变小,产生一个反扭的力矩,阻止靠背继续放倒。从而达到控制速度的功能。在靠背完全放倒后,反扭的力矩又能进一步减轻提升力,整个过程的扭簧扭力矩可参见图7。本专利技术人就是依据图4至图6给出的原理专利技术了下面所描述的实现座椅自动放倒功能的正反扭扭簧结构。实施例I参见图8,图中给出的座椅自动放倒功能的正反扭扭簧中的扭簧部件100,包括一用以承载正反扭矩的扭簧段120,该扭簧段120的一端为受力端110,另一端为固定端150。扭簧段120为一直扭簧段,当然也不局限于此,还可以采用两段或两段以上的直扭簧段构成,相邻两直扭簧段之间通过圆弧扭簧段连接。受力端110为一段与扭簧段120平行的直段,直段的一端与扭簧段120通过一圆弧段140连接。固定端150为一圆弧固定段,当然还可以包括一端直固定段130。扭簧段120、受力端110、固定端150的截面均为等直径的圆截面。当然也不局限于此。当受力端110由不承受扭矩载荷的位置(图8中的实线位置E)反扭至图8中的虚线位置C过程中,扭簧段120处于反扭状态,承受反向扭矩,起座椅自动完全放倒前的缓冲作用。当受力端110不承受扭矩载荷的位置(图8中的实线位置E)正扭至图8中的虚线位置B过程中,扭簧段120处于正扭状态,承受正向扭矩,起座椅自动放倒作用。因此扭簧段120能向两个方向扭转,其中一个方向正扭起自动放倒作用,另一个方向反扭起缓冲作用。参见图9至图12,后排座椅中的坐垫管210与前管支架220刚性连接,其在骨架中的作用相当于图3至图7中的b连杆,同步管230与连杆支架240刚性连接,在骨架中的作用相当于图3至图7中的c连杆。连杆支架240固定在车身地板上。前管支架220铰接在同步管230上,这样坐垫管210绕同步管230的中心进行正反向翻转。扭簧部件100的受力端110插入到前管支架220中以被限位,扭簧段120和固定端150插入到同步管230中,并被套在扭簧段120上且插入同步管230中的塑料定心件250定位。固定端150与同步管230的打扁处231配合进行定位。扭簧安装时,扭簧自身的扭簧段120不发生扭转,此时扭簧段120不承受扭矩载荷。当座椅安装到车身上后并处于正常乘坐状态,坐垫管210通过前管支架220绕同步管230的中心发生转动时,由于扭簧部件100的受力端110被坐垫管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实现座椅自动放倒功能的正反扭扭簧结构,包括:一坐垫骨架部件;一坐垫骨架支撑部件;一将所述坐垫骨架部件铰接在所述坐垫骨架支撑部件上的铰接部件,使所述坐垫骨架部件具有翻转功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扭簧部件,所述扭簧部件包括一用以承载正反扭矩的扭簧段,该扭簧段的一端为与所述坐垫骨架部件连接的受力端,另一端为与所述坐垫骨架支撑部件连接的固定端;所述扭簧段能由不承受扭矩载荷的位置向两个方向扭转,其中一个方向为正扭方向、承受正向扭矩载荷起座椅自动放倒作用,另一个方向为反扭方向、承受反向扭矩载荷起座椅自动完全放倒前的缓冲作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旭峰,钱滨,陶惠家,唐臻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