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91782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0 02:31
一种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其包括基座、第一发光二极管以及第二发光二极管。基座上开设形成一容置杯,该置杯的底面凸起形成至少一挡墙,该挡墙将容置杯分割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一发光二极管和第二发光二极管分别设置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并由挡墙相互隔开。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通过挡墙将第一发光二极管以及第二发光二极管相互隔开,防止第一发光二极管和第二发光二极管发出来的光线相互干扰,能够实现较好的照明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
技术介绍
发光二极管是一种节能、环保、长寿命的固体光源,因此近十几年来对发光二极管技术的研究一直非常活跃,发光二极管也有渐渐取代日光灯、白炽灯等传统光源的趋势。在现有技术中,若要实现特定的照明要求,一般需将多个发光二极管封装体进行混合搭配,通过各个发光二极管封装体之间的距离及排布的设置来实现特定的照明需要,这样的结构虽然具有一定灵活性,但也存在集成度差,成本高的问题。另外,在应用当中,也多会使用多 芯片型发光二极管封装构造,其具体结构是将多个性能指标不同的发光二极管芯片集成封装,来实现多波段或者高演色性的照明要求,但是各个发光二极管芯片所发出的光线会出现彼此干扰,难以控制其整体出光效果。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可减少各发光二极管光线干扰,实现特定照明要求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一种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其包括基座、第一发光二极管以及第二发光二极管。基座上开设形成一容置杯,该置杯的底面凸起形成至少一挡墙,该挡墙将容置杯分割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一发光二极管和第二发光二极管分别设置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并由挡墙相互隔开。上述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通过挡墙将第一发光二极管以及第二发光二极管相互隔开,可减少第一发光二极管以及第二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的相互干扰,另外还可根据实际的照明需要设定挡墙的高度、角度或者形状,实现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整体出光效果的控制。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俯视图。图2为图I中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沿I-I方向的剖面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 j loo基座_10_第一发光二极管 —20 .第二发光二极管30_第一荧光粉_40_蛋Ξ荧光粉50 — 封装层^顶面_11_底面_12_容置杯113-m|14 —第一电极_j_5_ _第二电极T~6W 表面1141、142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阅图I以及图2,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100包括基座10、设置在该基座10中的第一发光二极管20和第二发光二极管30。 所述基座10包括顶面11以及底面12,基座10从顶面11沿底面12方向开设形成一容置杯13,该容置杯13的内表面为倾斜面,该倾斜面自顶面11向底面12方向延伸并沿容置杯13的径向向内倾斜,使整个容置杯13上宽下窄,呈一漏斗状。优选地,容置杯13内表面还涂敷有反光材料。容置杯13的底面上凸起形成有一挡墙14,该挡墙14将容置杯13成两个区域。挡墙14的截面为一梯形,其上表面宽度小于下表面的宽度,两个侧表面141、142为倾斜面,该倾斜面涂敷有反光材料,用于反射第一发光二极管20和第二发光二极管30发出的光,提高出光效率。基座10还包括有第一电极15以及第二电极16,该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分别位于挡墙14的两侧,彼此分离,其中该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的一端分别形成在容置杯13的底面并伸至挡墙14,另一端分别从基座10的端面延伸到基座10的底面12上,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20位于容置杯13的底面、容置杯13的内表面以及挡墙14的侧表面141构成的第一区域中,并设置在第一电极15上。该第一发光二极管20发出的光线经过容置杯13的内表面和挡墙14的侧表面141的反射,射出至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100外。该第一发光二极管20—端通过导线与第一电极15电连接,另一端通过导线越过挡墙14与第二电极16电连接。该第一区域中还填充有第一荧光粉40,该第一荧光粉40包覆第一发光二极管20,该第一荧光粉40可选自钇铝石榴石、铽钇铝石榴石及硅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第一发光二极管20发出第一种波长的光线,并激发第一荧光粉40产生第一种颜色的光。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30位于容置杯13的底面、容置杯13的内表面以及挡墙14的侧表面142构成的第二区域中,并设置在第二电极16上。该第二发光二极管30发出的光线经过容置杯13的内表面和挡墙14的侧表面142的反射,射出至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100外。该第二发光二极管30—端通过导线与第二电极16电连接,另一端通过导线越过挡墙14与第一电极15电连接。该第二区域中还填充有第二荧光粉50,该第二荧光粉50包覆第二发光二极管30,第二荧光粉50可选自钇铝石榴石、铽钇铝石榴石及硅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第二发光二极管30发出第二种波长的光线,并激发第二荧光粉50产生第二种颜色的光。所述基座10的容置杯13中还填充有一封装层60,该封装层60包覆第一发光二极管20、第二发光二极管30、挡墙14、第一荧光粉40以及第二荧光粉50,用于保护第一发光二极管和第二发光二极管30免受灰尘、水气等影响。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封装层60为一透明封胶树脂。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容置杯13的底面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中的一条挡墙,还可以形成多条挡墙,该多条挡墙可以是平行的或者相互交错,从而可以将容置杯13分割成多个区域,多个发光二极管分别设置在各个区域中,由挡墙相互隔开。另外,所述挡墙14并不限定于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构造,还可以根据实际的照明需要设定挡墙14的高度、角度或者形状,实现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100整体出光效果的控制。在使用时,第一发光二极管20发出的光线经过容置杯13的内表面以及挡墙14的侧表面141反射至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100外,而第二发光二极管30经过容置杯13的内表面以及挡墙14的侧表面142反射至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100外,第一发光二极管20和第二发光二极管30由于挡墙14隔离,因此可以减少第一发光二极管20和第二发光二极管30彼此发出的光线的互相干扰,从而能够实现较好的照明效果。另外,由于在容置杯13的由挡墙14分割的两个区域中分别填充有不同的荧光粉,可以实现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100的多波段或者高显色性发光。再者,由于挡墙14位于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之间,增加了与封装层6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增加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100的气密性。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通过挡墙将第一发光二极管以及第二发光二极管相互隔开,可减少第一发光二极管以及第二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的相互干扰,另外还可根据实际的照明需要设定挡墙的高度、角度或者形状,实现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整体出光效果的控制。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构思做出其它各种像应的改变与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与变形都应属于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其包括基座、第一发光二极管以及第二发光二极管,该基座上开设形成一容置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杯的底面凸起形成至少一挡墙,该挡墙将容置杯分割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发光二极管和第二发光二极管分别设置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并由挡墙相互隔开。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杯的内表面为倾斜面,该倾斜面自基座顶面向基座底面方向延伸并并沿容置杯的径向向内倾斜,容置杯的内表面还涂敷有反光材料。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其包括基座、第一发光二极管以及第二发光二极管,该基座上开设形成一容置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杯的底面凸起形成至少一挡墙,该挡墙将容置杯分割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发光二极管和第二发光二极管分别设置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并由挡墙相互隔开。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志勋蔡明达
申请(专利权)人:展晶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荣创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