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车架前三角上下管连接结构,上管为左右对称的四边形中空管,上管的管壁沿顺时针方向依次为第一至第四管壁,第三管壁与下管相对;下管为左右对称的五边形中空管,下管的管壁沿顺时针方向依次为第五至第九管壁,第五管壁与第六管壁之间的夹角正对上管的第三管壁;第三管壁在靠近首管一侧设置有一个V形缺口,V形缺口的开口部与首管连接,V形缺口的两边分别与第五管壁以及第六管壁焊接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车架前三角上下管连接结构,其增大了下管与首管的焊接面积,并增加了下管与上管之间的直接焊接部位,提高了车架前三角上下管的连接强度以及下管的抗弯曲强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配件,特别是一种特别是一种自行车车架。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自行车,通常其车架包括前三角和后三角两部分,附图中图I为现有自行车骑行状态示意图;图2为图I所示的车架前三角的上管、下管与首管连接示意图,如图I所示,目前市场上的自行车,其车架的前三角由上管I、下管2以及中管4组成,如图2所示,所述上管I、所述下管2 —般使用中空圆管或者方管,分别与首管3焊接,从而通过所述首管3使得所述上管I与所述下管2形成连接。由于所述上管I、所述下管2均单独与所述首管3焊接,因此所述上管I、所述下管2与所述首管3焊接连接部的结构强度均依靠各自焊接连接部的焊接面积来保障,当所述下管2与所述首管3焊接连接部出现损伤时,所述下管2的抗弯曲强度将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架前三角上下管连接结构,其可以减少或避免前面所提到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车架前三角上下管连接结构,其用于一种车架前三角,用于连接自行车车架前三角的上管与下管,所述上管、所述下管均与首管焊接,所述上管、所述下管以及所述首管的轴线在一个平面,所述上管为左右对称的四边形中空管,所述上管的管壁沿顺时针方向依次为第一管壁、第二管壁、第三管壁、第四管壁,所述第三管壁与所述下管相对;所述下管为左右对称的五边形中空管,所述下管的管壁沿顺时针方向依次为第五管壁、第六管壁、第七管壁、第八管壁、第九管壁,所述第五管壁与所述第六管壁之间的夹角正对所述上管的所述第三管壁;所述第三管壁在靠近所述首管一侧设置有一个V形缺口,所述V形缺口用于与所述下管的所述第五管壁以及第六管壁连接,所述V形缺口的开口部与所述首管连接,所述V形缺口的两边分别与所述第五管壁以及第六管壁焊接连接。优选地,所述下管两侧的第七管壁、第九管壁在靠近所述首管一侧均设置有用于使所述下管截面成为五角星形的向内凹陷。优选地,所述下管在靠近所述首管一侧设置有半径为120-320mm的弧形弯折。优选地,所述V形缺口的长度为25_42mm。优选地,所述V形缺口的开口部宽度等于所述第三管壁的宽度。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车架前三角上下管连接结构,其增大了下管与首管的焊接面积,并增加了下管与上管之间的直接焊接部位,提高了车架前三角上下管的连接强度以及下管的抗弯曲强度,下管与首管连接处具有的弧度也大大提高下管的抗弯曲强度,此夕卜,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车架前三角上下管连接结构还使得车架外形美观。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中,图I为现有自行车骑行状态示意图;图2为图I所示的车架前三角的上管、下管与首管连接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一种车架前三角上下管连接结构的立体状态示意图;图4a_4f为图3所示的一种车架前三角上下管连接结构的六面视图示意图,其中,4a为主视图,4b为左视图,4c为右视图,4d为俯视图,4e为仰视图,4f为后视图;图5为图4d的A-A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4a的B-B剖面示意图;图7为图4a的C-C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技术的一种车架前三角上下管连接结构的结构及其原理。图3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一种车架前三角上下管连接结构的立体状态示意图;图4a_4f为图3所示的一种车架前三角上下管连接结构的六面视图示意图,其中,4a为主视图,4b为左视图,4c为右视图,4d为俯视图,4e为仰视图,4f为后视图;图5为图4d的A-A剖面示意图;图6为图4a的B-B剖面示意图;图7为图4a的C-C剖面示意图。参见图3-7所示,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车架前三角上下管连接结构,其用于一种车架前三角,用于连接自行车车架前三角的上管I’与下管2’,所述上管I’、所述下管2’均与首管3焊接,所述上管I’、所述下管2’以及所述首管3的轴线在一个平面,参见图4a、6所示,所述上管I’为左右对称的四边形中空管,所述上管I’的管壁沿顺时针方向依次为第一管壁11、第二管壁12、第三管壁13、第四管壁14,所述第三管壁13与所述下管2’相对;参见图4a、7所示,所述下管2’为左右对称的五边形中空管,所述下管2’的管壁沿顺时针方向依次为第五管壁21、第六管壁22、第七管壁23、第八管壁24、第九管壁25,所述第五管壁21与所述第六管壁22之间的夹角正对所述上管I’的所述第三管壁13 ;所述第三管壁13在靠近所述首管3 —侧设置有一个V形缺口,所述V形缺口用于与所述下管2’的所述第五管壁21以及第六管壁22连接,所述V形缺口的开口部与所述首管3连接,所述V形缺口的两边分别与所述第五管壁21以及第六管壁22焊接连接。所述上管I’与所述下管2’的管壁均可以为具有向外侧凸出的弧形,所述管壁之间的夹角均可以为圆弧过渡,这样就可以便于使用中空圆管挤型制成所述上管I’与所述下管2,。所述下管2’为左右对称的五边形中空管,这样能够使得所述下管2’与所述首管3的焊接面积大于传统的圆管和方管,增强所述下管2’与所述首管3的连接强度。所述V形缺口使得所述下管2’上侧的所述第五管壁21以及第六管壁22能够嵌入所述上管I’,所述V形缺口的两边分别与所述第五管壁21以及第六管壁22焊接连接,也就使得所述下管2’与所述上管I’之间能够在不破坏所述下管I’的结构的情况下直接连接,从而可以将所述下管2’所受的力传递给所述上管1’,这样就不但增强了车架的结构强度,还增强了所述下管2’的抗弯曲强度。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下管2 ’两侧的第七管壁23、第九管壁25在靠近所述首管3 —侧均设置有用于使所述下管2’截面成为五角星形的向内凹陷。这样能够进一步增加所述下管2’与所述首管3的焊接面积,增强所述下管2’与所述首管3的连接强度。此夕卜,还能使得车架的外形美观。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下管2’在靠近所述首管3—侧设置有半径为120-320mm的弧形弯折。这样能够使得所述下管2’在与所述首管3连接处的轴线能够接近垂直于所述首管3的轴线,从而使得所述下管2’能够更好的向所述首管3进行力的传递,增强所述下管2’的抗弯曲强度。在所述下管2’在靠近所述首管3 —侧的弧形弯折处,所述第八管壁24也可以在中心线两侧设置有一定的圆弧过渡部,这样能够使所述下管2’的外形更加美观。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V形缺口的长度为25_42mm。这样能够保障所述V形缺口的两边分别与所述第五管壁21以及第六管壁22焊面的面积,从而保障所述下管2’与所述上管I’之间的焊接连接强度。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V形缺口的开口部宽度等于所述第三管壁13的宽度。这样能够使得所述V形缺口的两边分别与所述第五管壁21以及第六管壁22焊面的面积最大。从而使得所述下管2’与所述上管I’焊接更加牢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车架前三角上下管连接结构,其增大了下管与首管的焊接面积,并增加了下管与上管之间的直接焊接部位,提高了车架前三角上下管的连接强度以及下管的抗弯曲强度,下管与首管连接处具有的弧度也大大提高下管的抗弯曲强度,此夕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架前三角上下管连接结构,其用于车架前三角,用于连接自行车车架前三角的上管与下管,所述上管、所述下管均与首管焊接,所述上管、所述下管以及所述首管的轴线在一个平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管为左右对称的四边形中空管,所述上管的管壁沿顺时针方向依次为第一管壁、第二管壁、第三管壁、第四管壁,所述第三管壁与所述下管相对;所述下管为左右对称的五边形中空管,所述下管的管壁沿顺时针方向依次为第五管壁、第六管壁、第七管壁、第八管壁、第九管壁,所述第五管壁与所述第六管壁之间的夹角正对所述上管的所述第三管壁;所述第三管壁在靠近所述首管一侧设置有一个V形缺口,所述V形缺口用于与所述下管的所述第五管壁以及第六管壁连接,所述V形缺口的开口部与所述首管连接,所述V形缺口的两边分别与所述第五管壁以及第六管壁焊接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天堂,邓大勇,李波,朱红波,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天喜盛自行车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