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蔡明达专利>正文

自行车避震器的锁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088659 阅读:14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14 23:14
一种自行车避震器的锁死装置,包括锁死内管以及可旋转的收容于锁死内管内的锁死转杆。锁死转杆的外圆周面上设有第一齿轮部。锁死内管的内圆周面上设有第二齿轮部和圆弧凹槽。当第一齿轮部与第二齿轮部相互啮合时,所述锁死装置处于锁死状态;当第一齿轮部与圆弧凹槽相对时,所述锁死装置处于解开状态,使得所述锁死转杆可相对于所述锁死内管进行上下移动。这样,通过简单的旋转锁死转杆即可实现所述装置在锁死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进行转换,而且无论自行车是在蹬骑状态还是在停止状态都可以进行调节,使得调节更方便快捷。(*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自行车的避震器,尤其涉及一种自行车避震器的锁死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自行车的避震器有各式各样,通常有机械式弹簧避震器、有油压弹簧避震器以及气压弹簧避震器,这些避震器可以起到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骑行时的避震或减震作用。可是,在平坦的道路上骑行吋,人蹬骑自行车的一部分力量会被弾簧吸收而浪费,从而影响骑行的速度,所以弹簧避震器上通常设有锁死装置,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骑行时,该锁死装置可以打开弹簧避震器,使得弹簧避震器起到避震或减震作用;而在平坦的道路上骑行时,该锁死装置可以锁死弹簧避震器,让减震弹簧失去作用,从而避免蹬骑的力量会被弾 簧吸收的缺陷。然而,现有弹簧避震器的锁死装置均具有如下缺陷即锁死装置在打开和锁死装置之间进行调节时,人需要从自行车上下来再进行调节,而在蹬骑自行车的过程中是没法调节的,故存在调节的不便性;而且,现有锁死装置的结构比较复杂,制造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调节方便快捷的自行车避震器的锁死装置。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行车避震器的锁死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锁死内管、以及可旋转的收容于所述锁死内管内的锁死转杆,所述锁死转杆的外圆周面上设有第一齿轮部,所述锁死内管的内圆周面上设有第二齿轮部和圆弧凹槽,当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相互啮合时,所述锁死装置处于锁死状态,当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圆弧凹槽相对时,所述锁死装置处于解开状态,使得所述锁死转杆可相对于所述锁死内管进行上下移动。除此之外,本技术还包括如下附属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齿轮部包括相对于锁死转杆的轴心线成180°対称的两个,并且每个第ー齿轮部设置在锁死转杆的1/4圆周面上。所述锁死内管由两个半管组成,该两个半管相对于锁死内管的轴心线成180°对称。所述每个半管的内壁上设置有所述第二齿轮部和所述圆弧凹槽,并且所述第二齿轮部和所述圆弧凹槽各占每个半管的内壁的1/2圆周面。所述锁死装置还包括锁死内管座,所述锁死内管座支撑在所述锁死内管的下方。所述锁死装置还包括外管,所述外管套设在所述锁死转杆、所述锁死内管以及所述锁死内管座上。所述锁死装置还包括下固定座,所述下固定座位于所述锁死内管座与所述外管的底面之间并通过螺栓进行固定。所述锁死装置还包括上固定座,所述上固定座套设在所述锁死转杆上并配接在所述外管与所述锁死内管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锁死装置通过设置相互配接的锁死转杆和锁死内管,通过将锁死转杆进行旋转后即可实现锁死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的转换,而且无论自行车是在蹬骑状态还是在停止状态都可以进行调节,使得调节更方便快捷。附图说明图I为对应于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自行车避震器的锁死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图I的部分立体视图。图3为图2的平面装配视图。·图4为图3中沿着A-A线的剖视图。图5为沿着图4中a圈的放大图。图6为图I中的锁死装置在打开状态的局部视图。图7为图I中的锁死装置在锁死状态的局部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详细说明。參照图1,对应于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自行车避震器的锁死装置,其包括锁死内管I以及可旋转的收容于所述锁死内管I内的锁死转杆3。所述锁死转杆3的外圆周面上设有第一齿轮部32,所述锁死内管I的内圆周面上设有第二齿轮部12和圆弧凹槽14,当所述第一齿轮部32与所述第二齿轮部12相互啮合时,所述锁死装置处于锁死状态;当所述第一齿轮部32与所述圆弧凹槽14相对时,所述锁死装置处于解开状态,使得所述锁死转杆可相对于所述锁死内管进行上下移动。进ー步參照图2至图5,上述第一齿轮部32设置在所述锁死转杆3的下端,包括相对于锁死转杆3的轴心线(图未示)成180°対称的两个,并且每个第一齿轮部32设置在锁死转杆3的1/4圆周面上。而所述锁死转杆3的上端34则与锁死装置的其他组件相连,因该些组件为现有技术,故在此简略描述如下该些组件包括套设在锁死转杆3的上端34的调整座40、旋钮42以及定向座44。旋钮42向下延伸有中空柱422,而锁死转杆3的上端34则形成六角柱36,该六角柱36卡入上述中空柱422内使得旋钮42与锁死转杆3相连。定向座44安装在旋钮42与调整座40之间,该定向座44向上延伸有一对凸起46,而旋钮42内则形成与该对凸起46相配接的对接部(图未示),并且在定向座44内还安装有压カ弹簧48,使得旋钮42相对于该定向座44可以旋转合适的角度,通常为90度。另外,还有一个螺丝41穿过该旋钮42而直接拧紧在锁死转杆3的上端34上,从而将旋钮42与锁死转杆3固定相连。此外,在该锁死转杆的上端34还设有环状垫肩43,该环状垫肩43支撑着上述调整座40,而ー个“O”形垫圈45设置在调整座40与环状垫肩43之间。上述锁死内管I由两个半管10组成,该两个半管10相对于锁死内管I的轴心线成180°对称。每个半管10的内壁上设有上述第二齿轮部12和上述凹槽14,并且第二齿轮部12和凹槽14各占每个半管10的内壁的1/2圆周面。当上述锁死转杆3可旋转的装配于锁死内管I内时,其上的第一齿轮部32可与该第二齿轮部12相啮合,从而将该锁死装置置于锁死状态(见图7),此时与该锁死转杆3相连的弹簧避震器的避震弹簧(图未示)失去减震的作用,从而避免蹬骑的力量会被避震弹簧吸收的缺陷,这种锁死状态适合于使用在平坦的道路上蹬骑自行车时使用;而当锁死转杆3沿任一方向旋转90°后,该第一齿轮部32脱离了第二齿轮部12从而与上述凹槽14相对,从而将该锁死装置置于打开状态,使得锁死转杆3可相对于锁死内管I进行上下移动(见图6),此时与该锁死转杆3相连的避震弹簧随着锁死转杆3的移动而起到避震或减震的作用,这种打开状态适合于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骑行时使用。此外,在锁死内管I的顶部还形成凸肩16。所述锁死装置还包括锁死内管座5以及外管7。该锁死内管座5为实心的柱体状,其支撑在上述锁死内管I的下方。所述外管7为中空的圆柱体,其套设在所述锁死内管I、锁死转杆3以及锁死内管座7上。另外,所述锁死装置还包括上、下固定座9、11。该上固定座9为中空的扁平柱体,其套设在所述锁死转杆3上,并配接在所述外管7与所述锁死内管I的凸肩16之间以将外管7与锁死内管I相固定连接。上述下固定座11位于所述锁死内管座5与所述外管7的底面13之间,并通过螺栓13将其与外管7相固定连接。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无论自行车处于蹬骑状态还是停止状态,蹬骑者只需通过简单的旋转旋钮而将锁死转杆3旋转90°之后即可实现锁死装置在锁死状态与打开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因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蹬骑者必须从自行车上下来再进行调节的使用缺陷,使得锁死装置的调节更方便快捷。而且,上述锁死装置其构件数量比较少,结构比较简単,因而制造成本低廉。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较佳实施例仅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避震器的锁死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锁死内管、以及可旋转的收容于所述锁死内管内的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避震器的锁死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锁死内管、以及可旋转的收容于所述锁死内管内的锁死转杆,所述锁死转杆的外圆周面上设有第一齿轮部,所述锁死内管的内圆周面上设有第二齿轮部和圆弧凹槽,当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相互啮合时,所述锁死装置处于锁死状态,当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圆弧凹槽相对时,所述锁死装置处于打开状态,使得所述锁死转杆可相对于所述锁死内管进行上下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明达
申请(专利权)人:蔡明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