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热气液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65950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8 02: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回热气液分离器,包括分离容器、导气管、进气管和回热管,所述导气管的一端开口为导气口,所述导气口朝上伸入分离容器内,所述导气管的另一端开口为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伸出所述分离容器外,所述进气管的进气口设置于所述分离容器的侧面并与所述分离容器相通,所述回热管位于所述分离容器内,回热管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伸出所述分离容器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紧凑、造价低,同时利用分离容器内的制冷剂蒸汽与回热管内的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既可使回热管内的液体制冷剂过冷,又可让分离容器内的制冷剂蒸汽吸热后进一步汽化,从而提高气液分离效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供热设备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回热气液分离器
技术介绍
现有压缩蒸汽制冷循环中若想提高制冷剂单位制冷量和机组能效比,通常在节流阀前设置一个回热器以及在压缩机吸气管道前设置一个气液分离器。为了使液体制冷剂过冷,回热器通常还包括散热部件,这样就使回热器结构复杂、成本较高;此外,回热器和气液分离器是两个独立的装置,使得整个机组的结构变复杂,造价也变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造价低、回热和气液分离效果好的回热气液分离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回热气液分离器,包括分离容器、导气管、进气管和回热管,所述导气管的一端开口为导气口,所述导气口朝上伸入分离容器内,所述导气管的另一端开口为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伸出所述分离容器外,所述进气管的进气口设置于所述分离容器的侧面并与所述分离容器相通,所述回热管位于所述分离容器内,回热管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伸出所述分离容器外。其中,所述导气口呈喇叭状。其中,所述导气口靠近所述分离容器的顶部。其中,所述导气口与所述分离容器的顶部之间的间距为10 15mm。其中,所述进气口设置在所述分离容器的侧面下部。其中,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分离容器的底部之间的间距为10 15mm。其中,所述回热管为单U形管路或首尾相接的多U形管路。其中,所述回热管与导气管相互垂直设置或相互平行设置。其中,所述导气管位于所述分离容器内的管体上设有用于排出导气管内的液体的回液孔。其中,所述回液孔靠近所述分离容器的底部。本技术通过将回热管设置在分离容器里面,使回热管和气液分离器合二为一,结构简单紧凑、造价也大大降低,同时利用分离容器内的制冷剂蒸汽(液体和气体混合物)与回热管内的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既可使回热管内的液体制冷剂过冷,免除散热部件的设置,又可让分离容器内的制 冷剂蒸汽吸热后进一步汽化,从而提高气液分离效果,使压缩机吸入的液态工质明显减少,提高了制冷剂单位制冷量和机组能效比,降低了机组耗电量,也延长了压缩机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I所示为本技术卧式回热气液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技术立式回热气液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I、分离容器2、导气管 3、进气管4、回热管20、导气口 21、出气口 22、回 液孔30、进气口40、进水口 41、出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参照图I与图2所示,本技术的回热气液分离器,包括分离容器I、导气管2、进气管3和回热管4,所述导气管2的一端开口为导气口 20,所述导气口 20朝上伸入分离容器I内,所述导气管2的另一端开口为出气口 21,所述出气口 21伸出所述分离容器I外,所述进气管3的进气口 30设置于所述分离容器I的侧面并与所述分离容器I相通,所述回热管4位于所述分离容器I内,回热管4的进水口 40和出水口 41分别伸出所述分离容器I外。本技术通过将回热管设置在分离容器里面,使回热管和气液分离器合二为一,结构简单紧凑、造价也大大降低;同时利用从进气管的进气口通入分离容器内的制冷剂蒸汽(液体和气体混合物)与回热管内的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既可使回热管内的液体制冷剂过冷,免除散热部件的设置,又可让分离容器内的制冷剂蒸汽吸热后进一步汽化,提高制冷剂蒸汽的气液分离效果,使进入导气管的制冷剂蒸汽中的液态工质明显减少,从而使压缩机吸入的液态工质明显减少,提高了制冷剂单位制冷量和机组能效比,降低了机组耗电量,也延长了压缩机的使用寿命。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导气口 20呈喇叭状。这样当制冷剂蒸汽从进气口进入分离容器后向上流动时会遇到导气口外壁的阻挡,气体会折流而走,而液体由于惯性继续有一个向前的速度,向前的液体附着在喇叭面(即导气口外壁)上由于重力的作用向下汇聚到一起,然后通过导气管的外表面流到分离容器的底部,从而提高了制冷剂蒸汽的气液分离效果。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导气口 20靠近所述分离容器I的顶部。这样有利于提高制冷剂蒸汽从进气口进入导气口的距离,使制冷剂蒸汽中的细微液滴有较大的空间和时间下沉而与气体分离,从而提高制冷剂蒸汽的气液分离效果。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导气口 20与所述分离容器I的顶部之间的间距为10 15_。该间距设置既不会影响导气管2的导气效果,又能使制冷剂蒸汽中的细微液滴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下沉而与气体分离,从而提高制冷剂蒸汽的气液分离效果。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口 30设置在所述分离容器I的侧面下部。这样有利于提高制冷剂蒸汽从进气口进入导气口的距离,使制冷剂蒸汽中的细微液滴有较大的空间和时间下沉而与气体分离,从而提高制冷剂蒸汽的气液分离效果。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口 30与所述分离容器I的底部之间的间距为10 15mm。该间距设置既不会影响进气管3与分离容器I之间的装配效果,又可以使进气口 30与导气口 20之间的距离最大化,使制冷剂蒸汽中的细微液滴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下沉而与气体分离,从而提高制冷剂蒸汽的气液分离效果。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回热管4为单U形管路或首尾相接的多U形管路。该管路设计有利于增大分离容器内的制冷剂蒸汽与回热管内的液体制冷剂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换热效果。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回热管4与导气管2相互垂直设置(如图I所示)或相互平行设置(如图2所示)。该设置基于回热气液分离器的卧式或立式的安装需要,方便与其他设备连线,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整体结构的紧凑性。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导气管2位于所述分离容器I内的管体上设有用于排出导气管2内的液体的回液孔22。由于导气管的管体上设有回液孔,因此可以让进入导气管中的制冷剂蒸汽进行二次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液体可以沿着导气管内表面流下并从回液孔排出流到分离容器的底部,提高制冷剂蒸汽的气液分离效果。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回液孔22靠近所述分离容器I的底部。这样可以使导气管2内的制冷剂蒸汽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进行二次气液分离,从而提高制冷剂蒸汽的气液分尚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回热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离容器、导气管、进气管和回热管,所述导气管的一端开口为导气口,所述导气口朝上伸入分离容器内,所述导气管的另一端开口为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伸出所述分离容器外,所述进气管的进气口设置于所述分离容器的侧面并与所述分离容器相通,所述回热管位于所述分离容器内,回热管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伸出所述分离容器外。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回热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口呈喇叭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热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口靠近所述分离容器的顶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热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口与所述分离容器的顶部之间的间距为10 15mm。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回热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设置在所述分离容器的侧面下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回热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回热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离容器、导气管、进气管和回热管,所述导气管的一端开口为导气口,所述导气口朝上伸入分离容器内,所述导气管的另一端开口为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伸出所述分离容器外,所述进气管的进气口设置于所述分离容器的侧面并与所述分离容器相通,所述回热管位于所述分离容器内,回热管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伸出所述分离容器外。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有太丁应永
申请(专利权)人:邵武市九亮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