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架纵梁及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58357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7 20: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架纵梁及具有其的车辆,其中车架纵梁包括:腹板;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分别位于所述腹板的上方和下方;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第三支撑臂和第四支撑臂,其中所述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的一端同时连接于所述腹板的上端,所述第三支撑臂和第四支撑臂的一端同时连接于所述腹板的下端,所述第一支撑臂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翼板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臂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翼板的另一端,所述第三支撑臂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翼板的一端,所述第四支撑臂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翼板的另一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架纵梁及具有其的车辆抗弯和抗扭的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刚度和抗载荷性能,结构简单。(*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梁架结构,特别涉及一种车架纵梁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车辆车架由纵梁和横梁组装构成,用于承载车辆的各个组成部件,对承载性能和刚度要求较高。目前,国内外的各种工程车辆、专用车辆、普通车辆等的车架纵梁一般采用槽型梁和工字梁结构,请结合参考图1A、图1B、图2A和图2B,其中图IA为现有的槽型梁主视示意图,图IB为现有的槽型梁侧视不意图,图2A为现有的工字梁主视不意图;图2B为现有的工字梁侧视示意图,如图所示,现有的车架纵梁结构主要存在以下缺陷I、梁架截面形状简单,抗弯和抗扭的能力较差,强度以及刚性较差,尤其是抗侧向·交变载荷的能力较低。2、上、下翼板均为单侧支撑,完全为悬臂板结构,如常见的工字梁结构,受力状况不好,容易在侧向弯矩和交变载荷的作用下产生变形。3、有较多的尖角和锋边外露设置,在上、下翼面和腹面安装汽车零部件和附件较不方便;另外油管、气管和电气管线等全部是外露设置,容易发生挂碰。鉴于上述情况,本设计人借其多年相关领域的技术经验以及丰富的专业知识,不断研发改进,并经大量的实践验证,提出了本技术的车架纵梁及具有其的车辆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架纵梁,具有较强的刚度和较强的抗载荷性能,结构简单。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具有本技术的车架纵梁,抗弯和抗扭的能力较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架纵梁,包括腹板;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分别位于所述腹板的上方和下方;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第三支撑臂和第四支撑臂,其中所述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的一端同时连接于所述腹板的上端,所述第三支撑臂和第四支撑臂的一端同时连接于所述腹板的下端,所述第一支撑臂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翼板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臂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翼板的另一端,所述第三支撑臂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翼板的一端,所述第四支撑臂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翼板的另一端。上述的车架纵梁,其中,所述腹板包括第一腹板和第二腹板,所述第一腹板和第二腹板相互贴合并固接,所述第一支撑臂连接于所述第一腹板上端,所述第二支撑臂连接于所述第二腹板上端,所述第三支撑臂连接于所述第一腹板下端,所述第四支撑臂连接于所述第二腹板下端。上述的车架纵梁,其中,所述第一腹板和第二腹板通过螺栓固接或者焊接固接。上述的车架纵梁,其中,所述第一支撑臂、第三支撑臂与所述第一腹板为一体成形,所述第二支撑臂、第四支撑臂与所述第二腹板为一体成形。上述的车架纵梁,其中,所述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关于所述腹板所在的竖直面对称设置,所述第三支撑臂和第四支撑臂关于所述腹板所在的竖直面对称设置。上述的车架纵梁,其中,所述第一翼板的两端分别向下弯折形成两个连接端,所述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分别焊接固接于所述第一翼板的两连接端的端面,所述第二翼板的两端分别向上弯折形成两个连接端,所述第三支撑臂和第四支撑臂分别焊接固接于所述第二翼板的两连接端的端面。上述的车架纵梁,其中,所述第一翼板的两端分别向下弯折形成两个连接端,所述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与所述第一翼板连接的一端向内弯曲形成弯接部,所述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的弯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翼板的两个连接端连接,且所述弯接部的外壁面与所述连接端的内壁面相贴合并连接;所述第二翼板的两端分别向上弯折形成两个连接端,所述第三支撑臂、第四支撑臂与所述第二翼板连接的一端向内弯曲形成弯接部,所述第三支撑臂、第四支撑臂的弯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二翼板的两个连接端连接,且所述弯接部的外壁面与所述连接端的内壁面相贴合并连接。上述的车架纵梁,其中,所述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第三支撑臂、第四支撑臂与所述腹板为螺栓固接或焊接固接;所述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与所述第一翼板为螺栓固接或焊接固接;所述第三支撑臂、第四支撑臂与所述第二翼板为螺栓固接或焊接固接。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架纵梁,包括;腹板;翼板,位于所述腹板的上方或下方;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的一端同时连接于所述腹板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臂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翼板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臂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翼板的另一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设有上述的车架纵梁。由上述可知,本技术的车架纵梁及具有其的车辆具有下列优点及特点I、本技术的车架纵梁的腹板和翼板的连接处设置有支撑臂结构,使得腹板和翼板的连接更加牢固、稳定,抗弯和抗扭的能力较强,有效提高了纵梁的强度以及刚性。2、本技术的车架纵梁翼板不再是悬置设置,受力状况良好,抗载荷能力强,不易广生变形。3、本技术的车架纵梁支撑臂和翼板形成空腔结构,空腔内科可整理布置各类管线,避免现有技术中的挂碰问题,提高整个车架的整合度。4、本技术的车架纵梁没有尖角和锋边外露,在翼面和腹面能够比较方便的安装汽车零部件和附件。5、本技术的车架纵梁及具有其的车辆结构简单,制作工艺简便,适于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IA为现有的槽型梁主视示意图;图IB为现有的槽型梁侧视示意图;图2A为现有的工字梁王视不意图;图2B为现有的工字梁侧视示意图;图3A为本技术车架纵梁第一实施例主视示意图;图3B为本技术车架纵梁第一实施例侧视示意图;图4A为本技术车架纵梁第二实施例主视示意图;图4B为本技术车架纵梁第二实施例侧视示意图;图5A为本技术车架纵梁第三实施例主视示意图;图5B为本技术车架纵梁第三实施例侧视示意图。 主要元件标号说明I 腹板11 第一腹板12 第二腹板2 翼板21 第一翼板22 第二翼板31 第一支撑臂32 第二支撑臂33 第三支撑臂34 第四支撑臂4 弯接部5 连接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其仅为优选实施例,并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实质范围。第一实施例请参考图3A及图3B,其中图3A为本技术车架纵梁第一实施例主视示意图,图3B为本技术车架纵梁第一实施例侧视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车架纵梁主要包括腹板1,竖直设置;翼板2,位于腹板I的上方或者下方;第一支撑臂31和第二支撑臂32,第一支撑臂31和第二支撑臂32的一端同时连接于腹板I的一端,第一支撑臂31的另一端连接于翼板2的一端,第二支撑臂32的另一端连接于翼板2的另一端。腹板I竖直设置,其可为一整块板材,或者由第一腹板11和第二腹板12两块板材相互贴合组成,本实施例中即为此种第一腹板11和第二腹板12组合的情况,第一腹板11和第二腹板12可为焊接、铆接通过螺栓固接,固接方式不受限制。翼板2 —般为水平设置,位于腹板I的上方或者下方。第一支撑臂31和第二支撑臂32的一端同时连接于腹板I的同一端,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臂31连接于第一腹板11,第二支撑臂32连接于第二腹板12。第一支撑臂31的另一端连接于翼板2的一端(例如左端),第二支撑臂32的另一端连接于翼板2的另一端(例如右端),第一支撑臂31和第二支撑臂32之间具有一夹角,从而第一支撑臂31、第二支撑臂32和翼板2之间形成一个空腔结构,可用于整理布置各种管线,以避免现有技术中的挂碰现象。支撑臂与腹板I和翼板2的连接方式可为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纵梁包括:腹板(1);第一翼板(21)和第二翼板(22),分别位于所述腹板(1)的上方和下方;第一支撑臂(31)、第二支撑臂(32)、第三支撑臂(33)和第四支撑臂(34),其中所述第一支撑臂(31)和第二支撑臂(32)的一端同时连接于所述腹板(1)的上端,所述第三支撑臂(33)和第四支撑臂(34)的一端同时连接于所述腹板(1)的下端,所述第一支撑臂(31)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翼板(21)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臂(32)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翼板(21)的另一端,所述第三支撑臂(33)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翼板(22)的一端,所述第四支撑臂(34)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翼板(22)的另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献民严若胜刘志斌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三一重机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