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27109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2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蓄电单元,具备:在元件的两端形成的集电体露出部与端子板或者外壳接合的蓄电部;和与蓄电部的端子板的外表面或者外壳的外底面抵接的一对冷却板。由此,能够从蓄电部至冷却板为止,经由金属构件等具有高热传导性的材料进行散热,所以能对充放电中的蓄电部的加热更高效地进行冷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各种电子设备、混合动力汽车或燃料电池车的备用电源用或再生用、或者电力储藏用等中所使用的蓄电单元
技术介绍
以往,考虑了将从设备的动作中到停止为止从设备以热能等的形式产生的不需要的消耗的动能,以电能的形式暂时储藏于蓄电元件,并在需要时再利用。由此,能降低所消耗的能量,可以提高效率。此时,使用采用了蓄电元件的蓄电单元,该蓄电元件能以必要的输出提供设备的动作所需的能量。该蓄电元件的候选大致存在电容器与蓄电池这两种。图6是以往的蓄电单元所使用的双电荷层电容器的剖视图。元件100具备对置的带状的正极以及负极、和介于正极与负极之间的隔离物。该正极与负极分别形成有在端部未形成电极的引出部101、102,按照引出部101、102相互突出的方式错开对置。并且,引出部101、102分别按照形成卷绕轴向两端部的方式卷绕正极、负极以及隔离物而形成。正极的引出部101通过焊接等与金属制的端子板103接合,从端子板103向外部电路引出正极。另外,负极的引出部102通过从外底面等的焊接与有底筒状的金属壳104的内底面接合,从金属壳104的外表面向外部电路引出负极。并且,按照端子板103与金属壳104的内面不接触的方式,使绝缘带(未图示)等介于其间。通过这样取出各个电极,从而能增加端子板103或金属壳104那样的起到引出端子的作用的构件与元件100的接触面积,所以能实现电容器内部的低电阻化。此外,作为与本申请的专利技术相关的在先技术文献信息,例如公知专利文献I。但是,双电荷层电容器在反复充放电时,由于双电荷层电容器具有的内部电阻所产生的热能,使得温度上升。或者由于从所搭载的电子设备产生的热能等,使得温度上升。因此,存在由于金属壳内的溶剂分解的促进、隔离物的炭化促进等,导致双电荷层电容器的可靠性受损的情况。图7是以往的蓄电单元的俯视剖视图。图7是对电容器单元那样的蓄电单元进行冷却的以往的蓄电单元。保持构成蓄电单元的多个电池模块的支架200,具有不同的两种形状的区间室(第I区间室210、第2区间室220)。第I区间室210与第2区间室220相邻地配置,通过在划分彼此的区间室的壁(中间分隔壁230)的表面形成中间开口 231,从而形成一个空间。通过采用设于支架200外部的送风机构(未图示),将空气送入电池模块241与各区间室之间的缝隙。使空气向第I区间室210以及第2区间室220流入,来对所保持的电池模块241以及电池模块242进行冷却。在构成支架200的外壁的第I表面板211,设置作为空气流入的入口的流入开口212。由此,空气从流入开口 212向第I区间室210流入。然后,空气通过中间开口 231流入第2区间室220。进一步,空气通过在第2区间室220侧的构成支架200的外壁的第2表面板221设置的排气开口 222流出。根据该结构,该蓄电单元不需要在支架200的中间形成使冷却各电池模块241、242的空气通过的通道。因此,能使支架200小型化的同时,能以某一程度高效率来使电池模块241、242冷却。此外,作为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在先技术文献信息,例如公知专利文献2。然而,近年来,为了提高搭载的电子设备内的设置的自由度,要求以更苛刻的温度条件设置蓄电单元。伴随于此,需要找到对蓄电单元更优异的冷却方法。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6-351982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6-15621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中的蓄电单元具有蓄电部和冷却部。蓄电部具有元件、外壳和封口体。元件具备由金属箔构成的一对集电体;在一对集电体的一个上形成的正极;在一对集电体的另一个上形成的负极;和将正极以及负极作为一对电极,介于一对电极之间的隔离物。外壳收容元件与电解质,由有底筒状的金属构成。封口体以绝缘的状态密封外壳的开口端部,由金属构成。冷却部具备冷却蓄电部的制冷剂。在集电体的端部设有未形成电极的集电体露出部。元件按照集电体露出部朝相互相反方向突出的方式被卷绕或者层叠。在一对集电体的一个上形成的集电体露出部与封口体的内面接合,在一对集电体的另一个上形成的集电体露出部与外壳的内底面接合。并且,冷却部以绝缘体的状态与封口体的外表面以及外壳的外底面直接或者间接抵接。通过该结构,本专利技术的蓄电单元将在正极以及负极的端部形成的集电体露出部分别与封口体的内底面或外壳的内底面接合。因此,能扩大元件与封口体以及外壳的接触面积。并且,通过以绝缘的状态使封口体的外表面以及外壳的外底面的至少一方与冷却部抵接,从而热量通过接触面积扩大了的该接合位置,从元件导热。因此,能进一步促进从元件向外部的散热。另外,能缩短元件到冷却部的距离,从元件至冷却部,通过热传导性出色的金属构件内连贯地传递热。因此,能实现元件以及冷却部间的导热性的进一步提高。由此,能提供一种即使在高的温度条件下温度维持特性也优异的蓄电单元。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中的蓄电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中的蓄电单元中使用的电容器与连接构件的正面首1J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中的蓄电单元的立体图。图4A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中的蓄电单元的俯视图。图4B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中的蓄电单元的主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中的蓄电单元中使用的冷却板的剖视立体图。图6是以往的蓄电单元中使用的双电荷层电容器的剖视图。图7是以往的蓄电单元的俯视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蓄电单元,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下述的内容。(实施方式I)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中的蓄电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在图I中,本实施方式中的蓄电单元由以下部件构成蓄电部I ;连接构件20 ;对蓄电部I进行冷却的一对冷却板2la、2Ib (冷却部);一对绝缘片22a、22b (绝缘体)。蓄电部I由并列相邻地配置的圆筒状的多个双电荷层电容器构成。连接构件20是由将蓄电部I电连接的金属板构成的构件。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中的蓄电单元中使用的电容器与连接构件的正面剖视图。在图2中,构成蓄电部I的单体的双电荷层电容器Ia由以下部件构成元件2 ;收容元件2以及电解液(未图示)的有底筒状的外壳4;和端子板3。端子板3是隔着作为绝缘体的封口构件5来密封外壳4的开口端部的金属制的封口体。在由铝箔构成的一对集电体中的一个集电体的表背面涂覆活性炭而形成了正极,在另一个集电体的表背面涂覆活性炭而形成了负极。元件2由正极、负极和使正极与负极对置并介于其间的隔离物构成。在元件2的一对集电体的端部,分别形成有未形成电极而集电体露出的集电体露出部2a、集电体露出部2b。在图2中,集电体露出部2a、集电体露出部2b被设置成朝相互相反方向突出。此外,作为该隔离物的材料,可以举出纤维素类的纸、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酰亚胺等,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这些材料。通过将这些负极、正极和隔离物卷绕,从而构成了元件2。通过像这样以卷绕状制成元件2,从而卷绕状的元件2的卷绕轴向两端,分别被构成为突出的集电体露出部2a、集电体露出部2b密集的状态。端子板3是铝制的,端子板3与元件2的集电体露出部2b对置。另外,通过焊接等接合集电体露出部2b与端子板3的元件2对置的面,来将它们相互电连接。外壳4是例如有底圆筒状的铝制的壳。并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井上健彦川崎周作岛本秀树野本进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