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恒压支腿系统的履带底盘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7905790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3 21: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恒压支腿系统的履带底盘,所述履带底盘包括车架总成以及位于车架总成两侧的履带,所述履带底盘上还设置有至少两组支腿,所述支腿与所述履带底盘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且每组支腿上均设有恒压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履带梁的侧向或车架总成的前后侧增加了恒压支腿机构,并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支腿与履带底盘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因此,能够在履带起重机吊装极大吊重物、接地比压超出要求时,通过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恒压支腿机构安装在履带梁的侧向或前后方来参与承载;而在吊重量小接地比压小时,并不需要安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恒压支腿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通过避免增加履带板宽度或者增加履带接地长度,避免了增加履带架的安装运输难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履带底盘装置,特别是涉及ー种具有恒压支腿系统的履带底盘
技术介绍
随着核电、风电、火电、化工等大型建设项目的不断发展,需要吊装件的体积重量越来越大,超大吨位履带起重机随之应运而生。超大吨位起重机吊装超大重量的物体时,起重机本身的重量加上超大重量的吊装物体,势必会造成履带底盘需承受巨大的载荷,而受结构布置、运输拆装等的限制,履带底盘尤其是履带板不可能成比例的増大,这必然会造成履带接地比压的大幅增长。现有技术只能依靠增加履带板宽度及履带架长度来减小接地比压,改善效果极不明显,而且现有技术的改进方案使履带底盘的行走阻力也产生了相应幅度的増加,増加了行走机构的负担,使得本就已达到使用极限的履带起重机行走机构的选型更加无法满足要求。现有技术的具体改进方案如图I和图2所示,当出现履带底盘接地比压过大的情况时,其主要是通过増加履带接地长度L或者増加履带板宽度B来减小接地比压,如下公式I所示Pa = (G+G0)/2BL (式 I)式中Pa :平均接地比压G :履带底盘总承载力Gtl :履带底盘重量B :履带板宽度 L :履带接地长度根据式1,如果B和L增加,G不变,G0的增加相对较小,则接地比压将减小。该方案简单明显,但是缺点是B和L増加都会带来结构件的尺寸和重量的増加,并致使行走阻力増大,恶化本就难以保证的行走机构的设计选型。且对于超大吨位履带起重机,结构件尺寸和重量无论是从运输拆装方面,还是整机布局合理性方面,都不允许B和L有大幅的増加。因此,上述现有技术的设计方案存在有如下技术缺陷现有方案是通过増加履带板宽度B以及履带接地长度L来減少接地比压。这两者的增加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会増加履带底盘行走转向时的转向阻カ矩(转向阻カ矩随L/B值的增大而成比例増加),这样就要求減速机能够提供更大的输出力矩来满足履带起重机对行走的要求,恶化超大吨位履带起重机本就难以保证的行走机构的设计选型。同时也会增加驱动架结构部分对抗扭刚度的要求。而对于超大吨位履带起重机,接地比压超出要求的现象并不是一直存在,只是在少数吊重量极大的エ况才会出现,为满足少数エ况的需要而永久増大履带板宽度和接地长度显然是不合理的。另ー方面履带板宽度B以及接地长度L的増加也会増加履带梁结构以及履带板的尺寸,给拆装以及运输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能够有效地减小履带底盘所承受的载荷,从而减小履带接地比压的具有恒压支腿系统的履带底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ー种具有恒压支腿系统的履带底盘,所述履带底盘包括车架总成以及位于车架总成两侧的履带,所述履带底盘上还设置有至少两组支腿,所述支腿与所述履带底盘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且每组支腿上均设有恒压机构。优选地,所述支腿安装在所述履带的履带梁外側。优选地,所述支腿也可以安装在所述车架总成的前后两侧。 更优选地,所述支腿上设有横向折叠机构。优选地,所述至少两组支腿对称设置在所述履带底盘的两侧。优选地,所述至少两组支腿对称设置在所述车架总成的前后两侧。优选地,所述每组支腿上均设有恒压支腿油缸。优选地,所述履带底盘还包括恒压泵系统,所述每组支腿上设置的恒压支腿油缸均与所述恒压泵系统相连。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优点是本技术在履带梁的侧向或车架总成的前后两侧增加了恒压支腿机构,并且,本技术的支腿与履带底盘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因此,能够在履带起重机吊装极大吊重物、接地比压超出要求时,通过将本技术的恒压支腿机构安装在履带梁的侧向或车架总成的前后来參与承载;而在吊重量小接地比压小时,并不需要安装本技术的恒压支腿机构。因此,本技术上述结构的具体优点包括I、减小了接地比压,提高了起重机的稳定性,降低了对地面的要求。2、本技术的支腿只在接地比压超大时才安装使用,不会永久性增加整机的重量,避免増加整机的行走阻カ矩。3、避免増加履带板宽度或者増加履带接地长度,从而避免増加履带架的安装运输难度。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ー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所示结构的侧视图;图3为图I所示结构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恒压泵系统液压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ー步的详细描述。參见图4,其中示出ー种具有恒压支腿系统的履带底盘的优选实施例,所述履带底盘包括车架总成I以及位于车架总成I两侧的履带2,所述履带底盘上还设置有至少两组支腿3,所述支腿3与所述履带底盘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即在需要使用的时候,将所述支腿3安装在车架总成I的前后侧或者安装在履带2的侧部;在不需要使用的时候,可以不安装支腿3,或者将已经安装的支腿3拆卸下来。且本技术每组的支腿3上均设有恒压机构,由此可以保证至少两组的支腿3能够稳定地与履带一起參与承载整体设备的重量,减小接地比压。优选地,如图4所示,本技术所述的支腿3安装在所述履带2的履带梁外側,此种安装方式,便于履带行走并调整设备整体的位置。更优选地,所述支腿3上设有横向折叠机构,此种结构使得本技术在需要间隔或连续吊装极大吊重物时,可以将所述的支腿3折叠放置于履带2的两侧,然后通过履带2的行走调整设备整体的位置,就位后,再将支腿3折叠展开,履带2 —起參与承载整体设备 的重量。为了能够平均承担重量,所述至少两组支腿3对称设置在所述履带底盘的两侧或车架总成的前后侧,在本实施例中,每组支腿3包括两个支腿,两组支腿共计四个支腿分别对称设置在履带梁外侧,如图4所示。參见图4,本技术所述每组支腿3上均设有恒压支腿油缸4。优选地,所述的履带底盘还包括恒压泵系统,所述每组支腿3上设置的恒压支腿油缸4均与所述恒压泵系统相连。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为本技术是利用一个恒压支腿系统,让四个侧向支腿3在吊装作业时能够參与承载,减小履带底盘所承受的载荷,从而达到履带减小接地比压的目的。尽管部分现有的履带起重机也设置有侧向支腿,但是现有的支腿仅在履带起重机需要侧向起臂,且侧向稳定性不足时才使用,而在起重作业时,现有技术的支腿是严禁使用的,这与本技术具有显著的差別。如图4所示,为采用本技术方案的结构原理图,其中I为底盘总成,2为履带,3为支腿,4为恒压支腿油缸而为底盘总的承载力,GO为底盘自重,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通过ー个恒压泵系统给恒压支腿油缸4提供相对恒定的压カ(參见图5),让支腿3參与吊装作业时的承载,四个支腿3的承载カ假设都为G2 (根据需要,四个支腿3的承载カ可以达到履带底盘全部承载カ的20% 30% ),则履带底盘的承载カ就变为了 Gl G1 = G+G0-4G2(式 2)这样式I就演变为Pa = G1;/2BL = (G+G0-4G2) /2BL(式 3)Pa:平均接地比压G :履带底盘总承载力Gtl :履带底盘重量G1 :増加恒压支腿后履带底盘的总承载力G2 :恒压支腿的承载カB :履带板宽度 L :履带接地长度显然,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接地比压明显地减小了。显而易见,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用本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恒压支腿系统的履带底盘,所述履带底盘包括车架总成(1)以及位于车架总成(1)两侧的履带(2),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底盘上还设置有至少两组支腿(3),所述支腿(3)与所述履带底盘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且每组支腿(3)上均设有恒压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丽丁美莲刘可曾华军李德芳
申请(专利权)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