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666862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0 20: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混合动力驱动装置,车辆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包括行星耦合器和变速箱,行星耦合器与变速箱之间未设置离合装置,还包括装置控制器和由该装置控制器控制的发动机控制器、第一电机控制器、第二电机控制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洁、低成本的车辆混合动力驱动装置。(*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交通运输装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混合动カ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车辆混合动カ驱动装置有串联、并联和混联三种形式。串联混合动カ装置一般先由发电机将发动机输出的动カ全部转换为电能,再经电动机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驱动车轮,其优点是可实现发动机的最优控制,缺点是经两次能量全部转换,损失能量过大。并联装置是在传统的汽车传动装置基础上,另加一路电动驱动装置,为汽车加速或爬坡时提供辅助动力,其优点是能量转换的比例较少,缺点是发动机与车轮间靠直接的机械连接,发动机不能总在高效率点工作。现有的混联装置是采用ー套行星齿轮机构,行星架与发动机连接,太阳轮与发电机连接,齿圈与电动机连接,并设置有用于驱动车辆的动カ输出接ロ,这种结构可以发挥串联式和并联式的优点,但是由于齿圈的转速较低,所要求的电动机转矩势必很大,这种低速大转矩的电动机的缺点是体积大、重量大、材料成本高。为解决上述问题,后来有人采用两套行星齿轮机构,两套行星齿轮机构中的两个转速较高、转矩较小的太阳轮分别连接发电机和电动机。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1318462A于2008年12月10日公开的混合动カ车辆驱动装置,该混合动カ车辆驱动装置包括发动机、空心轴发电机、电动机、逆变器、电池和安装在机壳内的前行星齿轮机构,所述机壳内还安装有后行星齿轮机构;所述发动机的输出端穿过所述发电机的空心轴连接所述前行星齿轮机构的行星架,所述前行星齿轮机构的齿圈连接所述后行星齿轮机构的行星架,所述前行星齿轮机构的太阳轮连接所述空心轴发电机,所述空心轴发电机经逆变器连接所述电池,所述电池经逆变器连接所述电动机,所述电动机连接所述后行星齿轮机构的太阳轮,所述后行星齿轮机构的齿圈固定在机売上,所述后行星齿轮机构的行星架上设置有用于车辆的动力输出接ロ。前述专利技术从理论上解决了低速大转矩的电动机所带来缺点,但实施推广中也有很多不足如双行星轮机构成本高、传动复杂,其维护成本也高;再如空心轴发电机对机械精度要求很高,成本也很高,尤其是对于大型车辆,并不适用;再有就是现有技术的车辆混合动カ驱动装置控制难度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ー种结构简洁的车辆混合动カ驱动装置。本技术的目的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低成本的车辆混合动カ驱动装置。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车辆混合动カ驱动装置,包括一行星耦合器和变速箱,行星耦合器输出端连接变速箱的输入端,变速箱的输出端即为该车辆混合动カ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行星耦合器包括太阳轮、用于安装行星轮的行星架、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架定义为行星耦合器的第一输入端,所述太阳轮定义为行星耦合器的第二输入端,所述行星耦合器的齿圈定义为行星耦合器的输出端;该车辆混合动カ驱动装置还包括发动机、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发动机的输出轴连接行星I禹合器的第一输入端,第一电机的输出轴通过第一过渡齿轮连接行星耦合器的第二输入端,第二电机通过第二过渡齿轮连接行星耦合器的输出端;所述行星耦合器与所述变速箱之间未设置离合装置;还包括装置控制器和由该装置控制器控制的发动机控制器、第一电机控制器、第二电机控制器。车辆混合动カ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均为驱动/发电两用电机。车辆混合动カ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为四档变速箱。车辆混合动カ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四档变速箱包括变速箱输入轴、变速箱输出轴、和中间轴,其中变速箱输入轴和变速箱输出轴同心设置,中间轴与变速箱输出轴平行;该四档变速箱还包括一档齿轮、ニ档齿轮、三档齿轮、四档齿轮,以及第一中间轮、第二中间轮、第三中间轮、第四中间轮,其中,四档齿轮与变速箱输入轴制成一体,三档齿轮、ニ档齿轮、一档齿轮依次可转动地套设于变速箱输出轴,第一中间轮与中间轴制成一体,第二中间轮、第三中间轮、第四中间轮均与中间轴固定连接,并且第一中间轮与ー档齿轮啮合、第二中间轮与ニ档齿轮啮合、第三中间轮与三档齿轮啮合、第四中间轮与四档齿轮啮合;该四档变速箱还包括分别与ー档齿轮、ニ档齿轮、三档齿轮、四档齿轮固定连接的一档齿轮花键、ニ档齿轮花键、三档齿轮花键、四档齿轮花键,一档齿轮花键和ニ档齿轮花键具有相同的齿数和模数,三档齿轮花键和四档齿轮花键具有相同的齿数和模数,该四档变速箱还包括与变速箱输出轴固定连接的输出轴第一花键毂和第二花键毂,输出轴第一花键毂与ー档齿轮花键及ニ档齿轮花键具有相同的齿数和模数,输出轴第二花键毂与三档齿轮花键及四档齿轮花键具有相同的齿数和模数;该四档变速箱还包括用于将所述输出轴第一花键毂与所述ー档齿轮花键或ニ档齿轮花键跨接的第一接合齿套,以及将所述输出轴第二花键毂与三档齿轮花键或四档齿轮花键跨接的第二接合齿套。车辆混合动カ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齿套及所述第二接合齿套具有跨接状态和空置状态两种状态;所述跨接状态是指,第一接合齿套将一档齿轮花键或ニ档齿轮花键与第一花键毂跨接,或第二接合齿套将三档齿轮花键或四档齿轮花键与第二花键毂跨接;所述空置状是指所述第一接合齿套及所述第二接合齿套均不跨接的状态。车辆混合动カ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为ニ档变速箱,或三档变速箱,或五档变速箱,或六档变速箱。本技术的车辆混合动カ驱动装置,包括一行星耦合器和变速箱,行星耦合器输出端连接变速箱的输入端,变速箱的输出端即为该车辆混合动カ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行星耦合器包括太阳轮、用于安装行星轮的行星架、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架定义为行星耦合器的第一输入端,所述太阳轮定义为行星耦合器的第二输入端,所述行星耦合器的齿圈定义为行星耦合器的输出端;该车辆混合动カ驱动装置还包括发动机、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发动机的输出轴连接行星I禹合器的第一输入端,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行星I禹合器的第二输入端,第二电机通过第二过渡齿轮连接行星耦合器的输出端;所述行星耦合器与所述变速箱之间未设置离合装置,也就是说所述行星耦合器与所述变速箱之间采用无离合连接;还包括装置控制器和由该装置控制器控制的发动机控制器、第一电机控制器、第二电机控制器。由于采用了ー个行星耦合器,并通过无离合的变速箱,使发动机的转速期间更为合理。与现有技术相比,结构简洁,而且成本低。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第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个实施例的控制框图。 图3是本技术第二个实施例的流程图。图I中的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100 :行星耦合器,101 :太阳轮、行星耦合器第二输入端,102 :行星架、行星稱合器第一输入端,103 :齿圈、行星稱合器输出端,104 :行星齿轮,105 :发动机,106 :第一电机,107 :第二电机,108 :第二电机过渡齿轮,109 :第一电机过渡齿轮,200 :四档变速箱,201 :变速箱输入轴,202 :变速箱输出轴,203 :变速箱中间轴,204 : —档齿轮,205 :ニ档齿轮,206 :三档齿轮,207 :四档齿轮,208 :第一中间轮,209 :第二中间轮,210 :第三中间轮,211 :第四中间轮,212 :—档齿轮花键,213 :ニ档齿轮花键,214 :三档齿轮花键,215 :四档齿轮花键,216 :第一花键毂,217 :第一接合齿套,218 :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新刘洋成洛志宏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佳华利道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