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温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仲醇的β-烷基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660864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09 04: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仲醇的β-烷基化方,该方法以非金属元素为催化剂,在惰性气体或空气下进行反应。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所使用的非过渡金属元素催化剂价格低廉,在该催化体系下反应条件温和,产物处理分离提纯简单,产物回收率高。以廉价易得的伯醇为烷基化试剂,大大降低了合成成本。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无溶剂条件下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有机溶剂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仲醇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具体涉及一种以伯醇为烷化剂、对仲醇的β-进行烷基化合成长链仲醇类化合物的方法。
技术介绍
各种长链支链醇类化合物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工试剂,广泛运用于清洁剂、润滑剂、石油产品添加剂、高分子材料合成、以及化妆品、护理产品等多领域的生产中。由于其两端亲水疏水基团的存在和性质的差异,这些醇类化合物及其经过氧化反应得到的相应的酸也经常被用于合成各类表面活性剂、相转移催化剂等等,因此,长链支链醇类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一向是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链支链醇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中,早期采用的是Guerbet开发的以其名字命名的Guerbet反应,但是该方法使用大量的碱、很高的反应温度(> 200度)和较高的压力下进行。近10多年来,随着金属有机化学的发展以及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化学对绿色合成技术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化学家们也开发了一系列均相或者非均相贵重过渡金属催化的方法,如通过采用金属Ru、Ir、Au、Ag、Pd等金属的催化剂催化反应,可以使反应温度降低近100度、并在常压下进行,可以较好的实现使用醇为烷基化试剂的二级醇的β -烷基化反应和甲基酮类的α-烷基化反应制备相应的长链支链醇类化合物和长链酮类化合物。但是,这些过渡金属催化的方法也还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催化反应效果较好的主要还是钼属类过渡金属,但是这些贵重金属很快就要开采完毕、价格也会随着越来越高;其次,使用这些贵重金属难免存在重金属残留的问题,使得相应的产品在化妆品、护理产品等生产中受到很大限制;另外,文献报道的使用这些贵重金属催化剂的方法,虽然有的反应温度较低(低于100度),但是很多情况下使用了大量的碱(3-5当量)以及大量的消耗添加剂来促使反应进行,产生很多废物,实际上反应的原子经济性等较低;此外,由于使用了贵重过渡金属催化剂,反应往往需在惰性气体保护、溶剂中进行,以避免不必要的催化剂失活等问题的产生。由于过渡金属催化方法仍存在的缺点和暴露的问题,寻找一种替代的更加绿色的、甚至无需过渡金属催化剂参与的合成方法,将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但是,目前已知的醇与醇反应制备长链支链醇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中,文献上仍然没有一种可以与过渡金属催化的反应相媲美,且适用范围广、绿色、温和高效又经济、简单易行的催化体系可以用于合成长链支链醇类化合物。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实现较低反应温度和条件下催化醇和醇或酮直接脱水偶联来制备长链支链醇类化合物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以廉价、稳定、易得的伯醇为烷基化试剂、以非金属元素为催化剂合成长链仲醇类化合物的方法。本专利技术中所涉及的反应可以用以下通式来表示权利要求1.一种仲醇的3 -烷基化方法,其特征是在碱性条件下,以非金属元素为催化剂,在惰性气体或空气下进行反应,其反应如下式所示2.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仲醇的¢-烷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金属元素催化剂选用下述化合物的一种 反应物伯醇氧化产物醛、酮,氧化产物醛、酮缩合生成的a,3 -不饱和酮; 反应物仲醇氧化产物醛、酮,氧化产物醛、酮缩合生成的a,3 -不饱和酮。3.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仲醇的¢-烷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1中的杂芳基为呋喃、噻唑、吡啶或嘧啶,R1中的烷基为2-,3-或4-取代的I-芳基乙醇。4.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仲醇的¢-烷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碱为1(20)3、Na2CO3^ NaOH, Cs2C03、CsOH, Li2C03、KHCO3> NaHCO3> CH3COOK, K3PO4 3H20、NaOH、KOH 或 KOtBu0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仲醇的¢-烷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碱为K0H。6.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仲醇的¢-烷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碱的用量为20 40mol%,反应温度为为100 170°C,反应时间为24 48小时。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仲醇的β-烷基化方,该方法以非金属元素为催化剂,在惰性气体或空气下进行反应。本专利技术中所使用的非过渡金属元素催化剂价格低廉,在该催化体系下反应条件温和,产物处理分离提纯简单,产物回收率高。以廉价易得的伯醇为烷基化试剂,大大降低了合成成本。本专利技术在无溶剂条件下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有机溶剂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文档编号C07D333/16GK102627517SQ20121007913公开日2012年8月8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3日专利技术者余小春, 刘全, 廖诗亨, 徐清 申请人:温州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清余小春廖诗亨刘全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