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的热管毛细结构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512263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1 18:35
改良的热管毛细结构体,包括一管体以及设置于管体内并用作为毛细组织的铜粉和金属网,管体之内壁具有多个沟槽,管体之中空部置入一金属网,铜粉附着于沟槽内,铜粉与金属网皆固定于管体内壁。藉由烧结之动作而将铜粉固定于沟槽内,并使金属网固定于管体内壁;本创作透过以金属网限制铜粉固定于金属网与管体内壁之间的手段,使铜粉良好附着于沟槽内,进而使热导管(一)兼具有良好的毛细作用力、热传导性以及渗透性,进而加速液相之工作流体的回流速度,达到提高散热效果之目的,并具有加工简单以及成本低之优点。(*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热管的结构改造,具体涉及一种改良的热管毛细结构体。 
技术介绍
热管是一种高传热性能的组件。由管壳,毛细多孔材料和工作流体所组成。热管当蒸发端受热时,则毛细材料中的液体蒸发,蒸汽流向另一端,另端由于受到冷却使蒸发凝结成液体,液体再沿多孔材料靠毛细力的作用流回蒸发部,如此循环不已。 
技术实现思路
本新型提出了一种热导管(一),其功能在于提高散热之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这种热导管(一)的较佳实施方案,包括了一管体,以及设置于管体内并用作为毛细组织的铜粉和金属网。其中管体之内壁具有多个沟槽,用以增加管体之表面积以及工作流体之表面张力,而提升了热导管(一)之热传导性以及渗透性;另,管体之中空部置入一金属网,不但可提高热导管(一)之毛细作用力,且可用以限制铜粉容置于金属网与管体内壁之间,亦即沟槽内部,取代了上述习知技术所使用之铜柱,但却不需将金属网取出,因而不具有铜柱会将铜粉一并抽出之缺点;又,铜粉附着于沟槽内可增加热导管(一)之毛细作用力,配合接续之烧结动作,使铜粉与金属网皆固定于管体内壁,而提供工作流体回流所需之毛细组织。 本实施例之热导管(一)藉由内部之工作流体之吸/放热循环而达散热之目的,并配合具有沟槽之管体结合铜粉和金属网两种毛细组织,使热导管(一)兼具有良好的毛细作用力、热传导性以及渗透性,进而加速液相之工作流体的回流速度;又采取以金属网取代习知不锈钢柱之手段,使铜粉可良好附着于管体之沟槽内,达到提高散热效果之目的。 【附图说明】参阅第1至4图,本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热管毛细结构体改良,其主要由图1到图4组成。 图1是本技术烧结式毛细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热导管毛细组织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沟槽式毛细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热导管工作原理的示意图。 以上所述即为本新型实施例各主要构件之结构及其组态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阅「第2图」,其中揭露了本新型所提出之热导管(一)1的较佳实施例,其包括有一管体10以及设置于管体10内部用以作为毛细组织的铜粉20和金属网30。 再请配合参阅「第3图」,其中管体10为一沿着轴向具有一中空部14之中空金属管,中空部14内含有适量的工作流体(图中未示)如纯水或丙酮,利用工作流体的吸/放热循环而进行散热之动作;管体10之内壁设有多个沟槽12,此沟槽12之设计在于增加管体10之内表面积,并能增加工作流体之表面张力,使工作流体于中空部14之流速加快,而使工作流体可以带走最大限度的热量,提高热传导之能力以及渗透性;另,于本较佳实施例中,沟槽12也可用于容纳铜粉20,不但可增加铜粉20附着于管体10内壁的量,亦藉由此凹陷之沟槽12设计,进而改善铜粉20烧结于管体10内壁后 之附着情形。 管体10之材质一般为热传导率高之铜材所制成,而管体10系由一根长条之铜管,切下所需要的长度后,一端进行缩管以及焊尾等过程而形成如「第2图」所示之封闭端16,然,形成封闭端16之方法以此为例但并不仅限于此;管体10之另一端为开口端18,于接续的置入毛细组织之动作后,再将开口端18进行封口的动作。 本较佳实施例之热导管(一)1的制造过程首先自管体10之开口端18置入一金属网30,使金属网30位于管体10之中空部14,而此金属网30系由多个轴向金属线31以及多个径向金属线32交错组合而成,材质大多为热传导率高之铜材,藉由金属网30可增加毛细作用力;另,此金属网30之直径略小于管体10之内径,而使金属网30与管体10内壁之间具有一空隙用以容纳铜粉20,并可用以取代上述习知之不锈钢110;在置入金属网30后,将铜粉20置入金属网30与管体10内壁之间的空隙,亦即铜粉20会位于沟槽12内部,且在放入铜粉20的过程中需一边震动,如此可使铜粉20之粉末压实,藉由铜粉20亦可增加毛细作用力;接着,进行高温之烧结动作,使铜粉20以及金属网30皆附着于管体10的内壁,而后将管体10抽真空后注入工作流体(图中未示),并将开口端18予以封口。 由于本较佳实施例的金属网30不但可作为毛细组织,增加管体10之毛细作用力,且金属网30亦可取代习知的不锈钢柱110,用以限制铜粉20容纳于金属网30与管体10内壁之间,亦即沟槽12内部,且于铜粉20进行烧结之动作后,不但金属网30也可烧结固定于管体10之内壁,亦省去将习知的不锈钢柱110抽出之过程,附着于管体10内壁之铜粉20不会因而减少,而仍维持铜粉20之附着量。 由于沟槽12、铜粉20以及金属网30各具有不同之优点,皆用以增进热导管(一)1之散热效果,因此将上述三者之优点集中于一热导管(一)1上,不但可相互弥补彼此之弱点,进而使热导管(一)1达到较佳之散热效果。 本实施例于使用之时,请参阅「第4图」,热导管(一)1之一端与热源40接触,而另一端则与冷却装置50接触,热源40可为消耗功率的芯片、CPU或是LCD等装置,而冷却装置50则可为散热片所提供的自然对流散热,或是散热风扇所提供的强制对流散热。由于管体10内为真空状态,因此内部的工作流体于约30度左右就会蒸发,热导管(一)1与热源40接触之一端吸收热源40所散出的热量时,工作流体由液相蒸发为汽相,此气体再经过热导管(一)1之中空管道流往与冷却装置50接触之一端,于此处由于冷却装置50将热量去除,因此温度随之下降,工作流体因而冷凝为液相,此冷却后的工作流体再藉由热导管内部的沟槽12、铜粉20以及金属网30而流回与热源40接触之一端,如此完成一次吸/放热循环,可有效将热能带走。综上所述,本新型之热导管(一)1主要利用具有沟槽12之管体10以及铜粉20和金属网30的组合,并透过以金属网30取代习知铜柱110之手段,不但使铜粉20可良好吸附于管体10之沟槽12内,并使热导管(一)1兼具有良好的毛细作用力、热传导性以及渗透性,而可达较佳之散热效果,具有加工简单以及降低成本之优点。惟本新型虽以较佳实施例说明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新型,任何熟习此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仍应属本新型的技术范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改良的热管毛细结构体,包括一管体以及设置于管体内并用作为毛细组织的铜粉和金属网,其特征在于管体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国文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芯海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