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L型悬架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65534 阅读:2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辆用L型悬架臂,在臂主体的一端部设有车轮支承部,在其中间部设有第一车身侧连结部,在其另一端部设有第二车身侧连结部,其中,臂主体(A)具备横截面倒U字状的上部半体(AU)和封闭上部半体(AU)的开放下端的下部半体(AL),第一车身侧连结部(AF1)由通过板材的冲压成形分别形成的前、后部支承板(SF、SR)构成,所述前、后部支承板(SF、SR)的基部(SFb、SRb)相互一体结合且该前、后部支承板(SF、SR)各自的基端焊接于臂主体(A)的外侧部,所述前、后部支承板(SF、SR)的末端部(SFb、SRb)沿车身前后方向相互隔开间隔地排列,在前、后部支承板(SF、SR)各自的末端部(SFb、SRb),分别通过翻边加工在同一轴线上一体形成有圆筒状的轴套支承部(P1)。由此,通过两部分组合构造能够既确保充分的截面又轻量且低成本地制作第一车身侧连结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悬架臂,特别涉及如下构成的L型悬架臂在俯视呈L字状的臂主体的一端部设置能够支承车轮的车轮支承部,并且在该臂主体的中间部设有能够经由第一轴套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与车身连结的第一车身侧连结部,并且在该臂主体的另一端部设有能够经由第二轴套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与车身连结的第二车身侧连结部,并且将第一车身侧连结部在车身前后方向配置于前侧,将第二车身侧连结部在车身前后方向配置于后侧, 所述第一轴套的轴线沿车身前后方向配设,所述第二轴套的轴线沿上下方向配设。
技术介绍
上述L型悬架臂在汽车的下臂等中被广泛使用,以往,已知如下构造的L型悬架臂为了实现该悬架臂的轻量化,利用上部半体和下部半体构成臂主体,所述上部半体通过板材的冲压成形而形成为横截面呈倒U字状,所述下部半体以封闭所述上部半体的开放下端的方式固定于该上部半体(参照下述的专利文献1、2)。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2-219918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许第4038890号公报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在如图16的现有例1所示,对臂主体的上部半体 AU'进行冲压成形时,在该上部半体AU'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同时一体成形有角状支承部 X,该角状支承部X用于支承作为所述第一车身侧连结部的套环C。因此,需要与该角状支承部X对应地在冲压成形前的坯料BA'形成从主线伸出很多的角状的凸部X'(参照图 14),该凸部X'使得坯料BA'在原板材Z中的排列效率(进而材料的成品率)变差,从而成为使材料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需要在上述角状支承部X和上部半体AU'的外侧面之间成形曲率较大的曲面r,因此还存在着冲压成形性差、成形工序也变得复杂化的问题。进而,需要在上述角状支承部X的末端部高精度地成形凹弧状的套环配合面,该凹弧状的套环配合面与要焊接于所述末端部的上述套环的外周面匹配,然而由于该配合面的成形方向(图16中的左右方向)是与上部半体AU'的冲压方向(图16中的与纸面正交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因此需要特别制作采用侧凸轮的专用的特殊模具,因而还导致了模具的制造成本增加、管理成本增加、耐久性降低等问题。因此,为了解决所述现有例1的上述问题,已知如专利文献2所示的技术与臂主体的上部半体分体地形成与上述角状支承部对应的辅助托架,并将该辅助托架附于上述臂主体的上部半体。然而,在该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如图16的现有例2所示,辅助托架Y为将一对托架半体a、b之间焊接而成的组合结构,将该辅助托架Y焊接于上部半体AU",进而在该辅助托架Y的末端部焊接作为第一车身侧连结部的套环C的外周面,因此,整体来说部件数量(共计三个部件)增多,存在着管理繁杂化的问题,此外,由于需要将一对托架半体 a、b牢固地与套环C结合,焊接长度变长,因此从确保套环C的耐热强度和内径精度的观点来看,需要使套环C自身具有足够的壁厚,从而存在导致了重量增加、成本增加的问题。进而,为了提高套环C相对于辅助托架Y的焊接强度,需要充分地确保焊接量,因此,不得不将辅助托架Y的宽度形成得比套环C的全长小,因此为了提高焊接强度必须增大两托架半体 a、b的板厚以确保必要的截面,这存在着导致进一步的重量增加、成本增加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正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轻量且低成本的车辆用L型悬架臂,能够以简单的构造解决现有构造的上述问题。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L型悬架臂在俯视呈L字状的臂主体的一端部设置有能够支承车轮的车轮支承部,并且在该臂主体的中间部设有能够经由第一轴套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与车身连结的第一车身侧连结部,并且在该臂主体的另一端部设有能够经由第二轴套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与车身连结的第二车身侧连结部,第一车身侧连结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前侧,第二车身侧连结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后侧,所述第一轴套的轴线沿车身前后方向配设,所述第二轴套的轴线沿上下方向配设,该车辆用L型悬架臂的第一特征在于,所述臂主体具备上部半体和下部半体,所述上部半体具有上壁部和从该上壁部的两侧向下方延伸的一对侧壁部,所述上部半体通过板材的冲压成形而形成为横截面呈倒U字状,所述下部半体以封闭所述上部半体的开放下端的方式固定于该上部半体, 所述第一车身侧连结部由前部支承板和后部支承板构成,所述前部支承板和后部支承板分别通过板材的冲压成形形成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并排,所述前部支承板和后部支承板的基部相互一体结合,并且所述前部支承板和后部支承板各自的基端分别焊接于所述臂主体的外侧部,此外,所述前部支承板和后部支承板的末端部沿车身前后方向相互隔开间隔地排列, 并且在所述前部支承板和后部支承板各自的末端部,分别通过翻边加工在同一轴线上一体成形有圆筒状的轴套支承部,所述圆筒状的轴套支承部能够嵌合支承所述第一轴套的外筒部。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特征的基础上,前部支承板和后部支承板的基部通过相互间的结合而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封闭截面构造。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或第二特征的基础上,以在沿车身前后方向的方向上彼此接近的方向为冲压方向,通过冲压成形而分别形成前、后部支承板,通过该冲压成形,在至少一方的支承板的基部的至少一方侧的侧缘部一体地形成有连结臂部, 所述连结臂部朝向另一方的支承板延伸,通过将所述连结臂部相互之间或者连结臂部与另一方的支承板之间焊接起来,从而前部支承板和后部支承板之间结合起来。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第四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 第三特征的任一特征的基础上,前部支承板和后部支承板的各基部焊接于臂主体的上部半体和下部半体中的上部半体。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五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 第四特征的任一特征的基础上,在前部支承板和后部支承板的各基端的至少一部分一体地设有接合凸缘部,所述接合凸缘部与所述臂主体的外表面面接触并焊接于所述外表面。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特征,在L型悬架臂中,通过由分别冲压成形并焊接于臂主体外侧部的前部支承板和后部支承板构成的两部分组合构造,能够简单地构成第一车身侧连结部并确保充分的截面,因此不仅部件管理变得简便化,而且非常有利于重量的减轻以及成本节约,其中,来自车轮的较大的前后载荷作用于所述第一车身侧连结部。此外,能够将冲压成形臂主体前的坯料的轮廓形成得尽量平滑,因此提高了材料的成品率,实现了进一步的成本节约。进而,由于在前部支承板和后部支承板的末端部分别通过翻边加工在同一轴线上一体成形有圆筒状的轴套支承部,因此能够使轴套支承部分别与前部支承板和后部支承板一体化而不必特别地焊接套环,因此,不仅能够消除伴随套环的焊接带来的所述现有的问题,而且能够充分确保相对于由该轴套支承部嵌合支承的第一轴套的支承跨距,能够以简单的构造使该支承稳定。此外,特别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特征,前部支承板和后部支承板的基部通过相互间的结合而使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封闭截面构造,因此前部支承板和后部支承板的基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横截面呈筒状,能够提高由板材构成的各支承板的基部的刚性强度,并且相应地实现了对第一轴套的支承刚性(与车身的连结刚性)的提高。此外,特别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特征,既能够使前部支承板和后部支承板的冲压加工工序尽量简单化,又能够充分地提高这两者的焊接强度。此外,特别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特征,前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用L型悬架臂,在俯视呈L字状的臂主体(A)的一端部设置有能够支承车轮的车轮支承部(AW),并且在该臂主体(A)的中间部设有能够经由第一轴套(B1)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与车身(F)连结的第一车身侧连结部(AF1),并且在该臂主体(A)的另一端部设有能够经由第二轴套(B2)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与车身(F)连结的第二车身侧连结部(AF2),并且第一车身侧连结部(AF1)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前侧,第二车身侧连结部(AF2)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后侧,所述第一轴套(B1)的轴线沿车身前后方向配设,所述第二轴套(B2)的轴线沿上下方向配设,该车辆用L型悬架臂的特征在于,所述臂主体(A)具备上部半体(AU)和下部半体(AL),所述上部半体(AU)具有上壁部(1)和从该上壁部(1)的两侧向下方延伸的一对侧壁部(2),所述上部半体(AU)通过板材的冲压成形而形成为横截面呈倒U字状,所述下部半体(AL)以封闭所述上部半体(AU)的开放下端的方式固定于该上部半体(AU),所述第一车身侧连结部(AF1)由前、后部支承板(SF、SR)构成,所述前、后部支承板(SF、SR)通过板材的冲压成形分别形成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并排,所述前、后部支承板(SF、SR)的基部(SFa、SRa)相互一体结合,并且所述前、后部支承板(SF、SR)各自的基端分别焊接于所述臂主体(A)的外侧部,此外,所述前、后部支承板(SF、SR)的末端部(SFb、SRb)沿车身前后方向相互隔开间隔地排列,并且在所述前、后部支承板(SF、SR)各自的末端部(SFb、SRb),分别通过翻边加工在同一轴线上一体成形有圆筒状的轴套支承部(P1),所述圆筒状的轴套支承部(P1)能够嵌合支承所述第一轴套(B1)的外筒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啸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F泰克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