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悬架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35603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悬架臂。当对悬架臂(13)的臂主体(17)的转向节安装部(17a)作用朝向车身后方的载荷时,若所述载荷的作用线相对于臂主体(17)的剖面中心在上下方向错开,则产生使该臂主体(17)上下变形的力矩,但通过设置在第一底壁部(17g)的第一车身安装部侧(17b)的端部以向上鼓出的方式形成且从第一上壁部(17d)朝向所述第二上壁部(17e)高度逐渐降低的第一倾斜凸部(17o)、在第二底壁部(17h)的第一车身安装部(17b)侧的端部以向上鼓出的方式形成且从第三上壁部(17f)朝向第二上壁部(17e)高度逐渐降低的第二倾斜凸部(17p),能够在不增加臂主体(17)的重量的情况下提高刚性,从而能够防止因所述载荷导致的臂主体(17)的变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悬架臂,所述车辆用悬架臂中,通过冲压加工金属板而构 成的臂主体具备安装转向节的转向节安装部、设置在所述转向节安装部的车宽方向内侧且 安装于车身的第一车身安装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车身安装部的车身后方侧且安装于车身的 第二车身安装部。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车辆用悬架臂,所述车辆用悬架臂中,通过冲压加工金属板而 构成的臂主体具备安装转向节的转向节安装部和安装于车身的车身安装部,所述车身安装 部的外表面通过焊接固定于在所述臂主体的端缘形成的焊接部上。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具备通过冲压加工金属板而构成的臂主体的车辆用悬架臂。
技术介绍
通过下述专利文献1公知有如下结构的悬架臂,即,通过冲压加工金属板而构成 的悬架臂的臂主体具有由上壁部、将上壁部的两侧缘向下折弯而形成的一对侧壁部、将侧 壁部的下缘朝内折弯而形成的一对下壁部构成的下面打开的剖面形状,并且沿上壁部的两 侧缘形成向下凹的加强肋,且在两加强肋之间形成向上突出的丘部。另外,通过下述专利文献2公知有如下结构的悬架臂,即,通过将对金属板冲压成 形而形成的第一板状部件以及第二板状部件的外周部重叠并进行焊接而构成中空的悬架 臂,通过焊接将用于支承橡胶衬套接头(^ κ -y' 7 * - ^ 3 4 >卜)的管部件固定于该悬 架臂的车身侧的端部。另外,通过下述专利文献3公知有如下结构的悬架臂,即,通过冲压加工金属板而 构成的悬架臂的臂主体具有由上壁部和将上壁部的两侧缘向下折弯而形成的一对的侧壁 部构成的下面打开的剖面形状,并且在前侧及后侧的侧壁部形成连接凹部及凸部的凹凸形 状来提高刚性。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9-123722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9-20115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4-90750号公报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通过在臂主体的上壁部形成加强肋及丘 部,使其剪切中心的高度与载荷作用面的高度接近,从而提高臂主体的扭转刚性,但是难以 使剪切中心的高度与载荷作用面的高度完全一致,当车辆例如紧急制动或车轮越过台阶而 输入朝向车身前后方向的大的载荷时,臂主体可能发生变形。为了避免这种状况,可以增加 臂主体的板厚,但这样会出现臂主体的重量增加的问题。另外,公知有如下的悬架臂,其为对一张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构成的悬架臂,以 实现轻量化及低成本化,其具备水平配置的上壁部和从上壁部的周缘朝向鉛直方向向下折 弯成直角的一对侧壁部。当通过焊接将用于支承橡胶衬套接头的管部件固定于该悬架臂的车身侧的端部 时,该焊接部的形状成为由所述上壁部及所述一对侧壁部构成的下面打开的“ 二 ”字形状。因此,在例如车辆紧急制动或车轮越过路面的台阶而对悬架臂作用朝向车身前后方的载荷 时,与载荷的方向平行的所述上壁部的焊接部位的强度虽然被充分确保,但是与载荷的方 向呈直角的所述侧壁部的焊接部位的强度变得不足,从而可能导致焊接剥离等问题。另外,在例如车轮越过路面的台阶或进行紧急制动时,大的载荷也作用在将悬架 臂的臂主体安装于转向节或车身的安装部上,为了避免转向节、车身随着悬架臂的上下运 动而与臂主体干涉,存在无法在臂主体的安装部设置具有充分高度的侧壁部的情况。在这 种情况下,即使在高度低的侧壁部形成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凹凸形状,也存在无法得 到充分提高刚性的效果的问题。另外,所述凹凸形状在向侧壁部扭转的方向施加载荷时有 効,但是在将臂主体安装于转向节或车身上的安装部那样施加有弯曲方向的载荷的部分上 则存在不能得到充分提高刚性的效果。在此,考虑通过形成将侧壁部的下端朝内折弯的所谓反向凸缘(reverse flange) 来提高臂主体的刚性,但存在如下问题难以在位于臂主体的端部的安装部加工反向凸缘, 在反向凸缘的部分材料重叠或剩余,且由于在该部分应力集中反而导致耐久性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其第一目的在于,在不引起重量增加的情况下提高 悬架臂相对于从车轮侧输入的车身前后方向的载荷的刚性。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在通过焊接将车身安装部固定于具有下面打开的 剖面形状的悬架臂上时,提高该焊接部的强度。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目的在于,提高悬架臂的转向节安装部或车身安装部的附近 的刚性从而提高耐久性。为了完成上述第一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车辆用悬架臂,其通过冲压加工金 属板而构成的臂主体具备安装转向节的转向节安装部;设置在所述转向节安装部的车宽 方向内侧并安装于车身的第一车身安装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车身安装部的车身后方侧并安 装于车身的第二车身安装部,所述车辆用悬架臂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上壁部,其在所述 臂主体向车身的安装状态下,从所述第一车身安装部向所述第二车身安装部大致水平地延 伸;第二上壁部,其在所述臂主体向车身的安装状态下,从所述第二车身安装部向所述转向 节安装部大致水平地延伸;第三上壁部,其在所述臂主体向车身的安装状态下,从所述转向 节安装部向所述第一车身安装部大致水平地延伸;第一底壁部,其位于比所述第一、第二上 壁部低的位置并连接两上壁部;第二底壁部,其位于比所述第二、第三上壁部低的位置并连 接两上壁部;第一倾斜凸部,其在所述第一底壁部的所述第一车身安装部侧的端部以向上 鼓出的方式形成,并且从所述第一上壁部朝向所述第二上壁部高度逐渐降低;第二倾斜凸 部,其在所述第二底壁部的所述第一车身安装部侧的端部以向上鼓出的方式形成,并且从 所述第三上壁部朝向所述第二上壁部高度逐渐降低。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车辆用悬架臂,在所述第一特征的基础上,其第二特 征在于,所述第一倾斜凸部的宽度从所述第一上壁部朝向所述第二上壁部逐渐减小。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车辆用悬架臂,在所述第一特征的基础上,其第三特 征在于,所述第二倾斜凸部的宽度从所述第三上壁部朝向所述第二上壁部逐渐减小。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车辆用悬架臂,在所述第一特征的基础上,其第四特征在于,所述臂主体在所述第一、第二倾斜凸部夹着的位置具备以大致相同的高度与所述 第一、第二底壁部相连的第三底壁部,在所述第三底壁部上形成有贯通孔。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车辆用悬架臂,在所述第一特征的基础上,其第五特 征在于,所述车身安装部的外表面通过焊接固定于在所述臂主体的端缘形成的焊接部,所 述臂主体的焊接部由在所述臂主体向车身的安装状态下大致水平地延伸的第一焊接部、从 所述第一焊接部的两端向下延伸的第二、第三焊接部构成,所述第二、第三焊接部被设定为 它们下端间的距离大于它们上端间的距离。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车辆用悬架臂,在所述第五特征的基础上,其第六特 征在于,所述第三焊接部从与所述第一焊接部相连的部分向下延伸的同时向离开所述第二 焊接部的方向弯曲。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车辆用悬架臂,在所述第五特征的基础上,其第七特 征在于,所述臂主体在作为第一车身安装部的所述车身安装部的后方具备第二车身安装 部,所述臂主体的所述第一、第二车身安装部夹着的部分具备上壁部和将所述上壁部的两 侧缘向下折弯而形成的第一、第二侧壁部,所述第一侧壁部的所述第一车身安装部侧向离 开所述第二侧壁部的方向弯曲而与所述第三焊接部连续。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车辆用悬架臂,在所述第七特征的基础上,其第八特 征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悬架臂,其通过冲压加工金属板而构成的臂主体(17)具备:安装转向节(11)的转向节安装部(17a);设置在所述转向节安装部(17a)的车宽方向内侧并安装于车身(12)的第一车身安装部(17b);设置在所述第一车身安装部(17b)的车身后方侧并安装于车身(12)的第二车身安装部(17c),所述车辆用悬架臂的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上壁部(17d),其在所述臂主体(17)向车身(12)的安装状态下,从所述第一车身安装部(17b)向所述第二车身安装部(17c)大致水平地延伸;  第二上壁部(17e),其在所述臂主体(17)向车身(12)的安装状态下,从所述第二车身安装部(17c)向所述转向节安装部(17a)大致水平地延伸;  第三上壁部(17f),其在所述臂主体(17)向车身(12)的安装状态下,从所述转向节安装部(17a)向所述第一车身安装部(17b)大致水平地延伸;  第一底壁部(17g),其位于比所述第一、第二上壁部(17d、17e)低的位置并连接两上壁部(17d、17e);  第二底壁部(17h),其位于比所述第二、第三上壁部(17e、17f)低的位置并连接两上壁部(17e、17f);  第一倾斜凸部(17o),其在所述第一底壁部(17g)的所述第一车身安装部(17b)侧的端部以向上鼓出的方式形成,并且从所述第一上壁部(17d)朝向所述第二上壁部(17e)高度逐渐降低;第二倾斜凸部(17p),其在所述第二底壁部(17h)的所述第一车身安装部(17b)侧的端部以向上鼓出的方式形成,并且从所述第三上壁部(17f)朝向所述第二上壁部(17e)高度逐渐降低。...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竺耀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