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力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6059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7: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扭力梁。在扭力梁(1)中,压溃截面在与延伸轴垂直的第二轴的正方向侧与配置于与延伸轴及第二轴垂直的第三轴的负方向侧的最里部的第一外中间部(12)连接,并且具有通过仅将多个弯曲形状连接而构成或者通过将弯曲形状与平坦形状相连而构成的第一外复合形状部(14、16)。16)。16)。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扭力梁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扭力梁,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安装在四轮汽车等车辆上的扭力梁式悬架的扭力梁。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对于四轮汽车等车辆用悬架装置,以小排气量车等为中心多采用零件件数少、构造比较简单、空间效率优异的扭力梁式悬架。
[0003]在应用于该扭力梁式悬架的扭力梁中,以使其成型性成立为前提,要在使其强度、刚性进一步增大的同时,发挥所需的扭转特性,因此,有时采用将圆筒管等筒状构件压溃成型而得到的所谓的压塌管式的扭力梁。
[0004]在这样的压塌管式的扭力梁中,由于是将作为圆筒管等的原原料管的筒状构件进行压溃成型而得到的,因此,一般而言,在内壁侧会产生压缩的残留应力,在外壁侧存在产生拉伸的残留应力的倾向,特别是若外壁侧的残留应力表现出大的值,则在使用扭力梁时成为反复产生拉伸的应力集中的契机,也考虑其疲劳强度会降低的情况。
[0005]为了抑制这样的应力集中,也考虑对压溃成型后的扭力梁实施喷丸硬化处理等后处理、加压成型等后成型来降低残余应力。
[0006]在该状况下,日本特开2013

91433号公报公开了如下结构:关于在悬架装置中连结左右的臂的扭力梁的制造方法,在原料管的长度方向上从外侧施加朝向内侧的位移而形成为大致V字状或大致U字状,对大致V字状或大致U字状的闭合截面赋予周向的拉伸应力,以使在构成大致V字状或大致U字状的材料的厚度方向上分布的周向的应力接近均匀,降低回弹后的残余应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7]然而,根据本专利技术人的研究,在日本特开2013

91433号公报的扭力梁的制造方法中,需要在将作为圆筒管等的原料管的筒状构件暂时压溃成型之后,对其内部进行加压而实施调整残余应力的后加工,制造工序本身变得繁杂,存在改良的余地。另外,该情况在将作为圆筒管等的原原料管的筒状构件暂时压溃成型后,实施喷丸硬化处理等后处理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
[0008]本专利技术是经过以上的研究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扭力梁,其能够在确保扭力梁的成型性的同时,排除针对压溃成型后的扭力梁的后处理、后成型的必要性,从而降低在压溃成型时的扭力梁中产生的残余应力。
[0009]为了实现以上的目的,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中,提供一种扭力梁,其能够适用于扭力梁式悬架并具有被压溃成型的筒状构件,其中,所述扭力梁中,通过所述扭力梁延伸的延伸轴、与所述延伸轴垂直的第二轴、以及与所述延伸轴和所述第二轴垂直的第三轴而规定了3轴正交坐标系,在由所述第二轴及所述第三轴规定的平面中,将所述扭力梁在所述延伸轴的方向的中央部切开的而得到的截面关于由所述延伸轴及所述第三轴规定的平面而面
对称,所述截面是所述筒状构件朝向所述第三轴的负方向被压溃的压溃截面,所述压溃截面具有:第一外中间部,其在所述第二轴的正方向侧配置于所述第三轴的所述负方向侧的最里部;第一外复合形状部,其在所述第二轴的正方向侧与所述第一外中间部连接,并且通过仅将多个弯曲形状相连而构成,或者通过将弯曲形状与平坦形状相连而构成;第一内中间部,其在所述第二轴的正方向侧,具有在靠近所述延伸轴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外中间部抵接的形状;第一内对置形状部,其在所述第二轴的正方向侧,具有在靠近所述延伸轴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外复合形状部对置的形状;以及第一端部,其在所述第二轴的正方向侧,具有将所述第一外复合形状部与所述第一内对置形状部之间连接起来的弯曲形状,所述压溃截面具有关于由所述延伸轴及所述第三轴规定的所述平面而与所述第一外中间部、所述第一外复合形状部、所述第一内中间部、所述第一内对置形状部以及所述第一端部分别面对称的第二外中间部、第二外复合形状部、第二内中间部、第二内对置形状部以及第二端部,并且所述第一外中间部以及所述第二外中间部彼此连接,所述第一内中间部以及所述第二内中间部彼此连接,所述第一外复合形状部的所述弯曲形状以及所述第二外复合形状部的弯曲形状朝向远离所述延伸轴的方向凸出。
[0010]另外,本专利技术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第二方面在于,所述第一外复合形状部的所述弯曲形状的曲率半径被设定为比所述第一端部的所述弯曲形状的曲率半径大,所述第二外复合形状部的所述弯曲形状的曲率半径被设定为比所述第二端部的弯曲形状的曲率半径大。
[0011]另外,本专利技术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其第三方面在于,所述第一外复合形状部和所述第一内对置形状部在所述第一外中间部和所述第一内中间部所在一侧处于相互抵接的状态,并随着朝向所述第一端部所在一侧使彼此之间的间隙增大并且成为相互分离的状态,所述第二外复合形状部和所述第二内对置形状部在所述第二外中间部和所述第二内中间部所在一侧处于相互抵接的状态,并随着朝向所述第二端部所在一侧使彼此之间的间隙增大并且成为相互分离的状态。
[0012]另外,本专利技术在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第四方面在于,所述第一内对置形状部中的靠所述第一端部侧的部分与所述第二内对置形状部中的靠所述第二端部侧的部分具有配置成以随着朝向所述第三轴的所述负方向侧而相互接近的方式倾斜的平坦形状。
[0013]另外,本专利技术在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第五方面在于,在所述第一外复合形状部的所述弯曲形状的个数为2以上的情况下,这些弯曲形状中的接近所述第一端部的弯曲形状的曲率半径被设定为小于这些弯曲形状中的接近所述第一外中间部的弯曲形状的曲率半径,在所述第二外复合形状部的弯曲形状的个数为2以上的情况下,这些弯曲形状中的接近所述第二端部的弯曲形状的曲率半径被设定为小于这些弯曲形状中的接近所述第二外中间部的弯曲形状的曲率半径。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结构,扭力梁的压溃截面具有:第一外中间部,其在与延伸轴垂直的第二轴的正方向侧,配置于与延伸轴以及第二轴垂直的第三轴的负方向侧的最里部;第一外复合形状部,其在第二轴的正方向侧与第一外中间部连接,并且仅通过将多个弯曲形状相连而构成,或者通过将弯曲形状与平坦形状相连而构成;第一内中间部,其在第二轴的正方向侧,具有在靠近延伸轴的一侧与第一外中间部抵接的形状;第一内对置形状
部,其在第二轴的正方向侧,具有在接近延伸轴的一侧与第一外复合形状部对置的形状;以及第一端部,其在第二轴的正方向侧具有将第一外复合形状部与第一内对置形状部之间连接起来的弯曲形状,所述压溃截面具有关于由延伸轴以及第三轴规定的平面而与第一外中间部、第一外复合形状部、第一内中间部、第一内对置形状部以及与第一端部分别面对称的第二外中间部、第二外复合形状部、第二内中间部、第二内对置形状部以及第二端部,并且第一外中间部以及第二外中间部彼此连接,第一内中间部以及第二内中间部彼此连接,第一外复合形状部的弯曲形状以及第二外复合形状部的弯曲形状朝向远离延伸轴的方向凸出,因此能够确保扭力梁的成型性,并且能够排除针对压溃成型后的扭力梁的后处理、后成型的必要性,从而能够促进压溃成型时的扭力梁的材料流动,从而降低在其上产生的残留应力,能够抑制扭力梁的使用时的应力集中。
[0015]另外,根据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扭力梁,其能够适用于扭力梁式悬架并具有被压溃成型的筒状构件,其中,所述扭力梁中,通过所述扭力梁延伸的延伸轴、与所述延伸轴垂直的第二轴、以及与所述延伸轴和所述第二轴垂直的第三轴而规定了3轴正交坐标系,在由所述第二轴及所述第三轴规定的平面中,将所述扭力梁在所述延伸轴的方向的中央部切开的而得到的截面关于由所述延伸轴及所述第三轴规定的平面而面对称,所述截面是所述筒状构件朝向所述第三轴的负方向被压溃的压溃截面,所述压溃截面具有:第一外中间部,其在所述第二轴的正方向侧配置于所述第三轴的所述负方向侧的最里部;第一外复合形状部,其在所述第二轴的正方向侧与所述第一外中间部连接,并且通过仅将多个弯曲形状相连而构成,或者通过将弯曲形状与平坦形状相连而构成;第一内中间部,其在所述第二轴的正方向侧,具有在靠近所述延伸轴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外中间部抵接的形状;第一内对置形状部,其在所述第二轴的正方向侧,具有在靠近所述延伸轴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外复合形状部对置的形状;以及第一端部,其在所述第二轴的正方向侧,具有将所述第一外复合形状部与所述第一内对置形状部之间连接起来的弯曲形状,所述压溃截面具有关于由所述延伸轴及所述第三轴规定的所述平面而与所述第一外中间部、所述第一外复合形状部、所述第一内中间部、所述第一内对置形状部以及所述第一端部分别面对称的第二外中间部、第二外复合形状部、第二内中间部、第二内对置形状部以及第二端部,并且所述第一外中间部以及所述第二外中间部彼此连接,所述第一内中间部以及所述第二内中间部彼此连接,所述第一外复合形状部的所述弯曲形状以及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宣之佐佐木正幸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F泰克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