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学慈专利>正文

隐形立交桥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89781 阅读:3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隐形立交桥,包括纵横立交路、连体匝道、辅道和跨线辅道;其特点为纵横立交路由一条双向直行的跨线道路与另一条双向直行的下穿式跨线道路立体交错构成,形成投影效果呈十字形的立体交通路网架构;连体匝道由单向通行的左转右迂匝道和右转匝道合并组成,形成投影效果呈圆形路网结构;辅道由单向通行的主辅道和支辅道组成,支辅道呈V形路状结构;跨线辅道是一个下穿式环状跨线枢纽通过四条双向通行的下穿式辅道与支辅道相连接,每个下穿式环状跨线枢纽位于相应的A、B、C或D路段的下方。具有结构科学,外形美观、工程造价低、占地面积小、施工难度小、建设周期短和对市容影响小和隐敛桥身的特点。(*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隐形立交桥
技术介绍
传统的十字立交桥多采用高架式的道路与桥梁式的盘旋匝道相结合的路网结构, 在有序疏导城市交通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建设成本高、占地面积大、建设难度大、建设周期长和对周边景观影响大等问题,因此难以在所有的城市十字路口普及应用。表现为一座功能完善的立交桥动辄数亿元,高昂的造价令人望桥止步;规模巨大的桥体对建桥用地的需求,在寸土难求的城市建设中令人不敢问津;复杂的路桥结构不仅增加了施工难度,而且制约着施工进度,影响着工程难以在短期内建成;宠大的桥体结构难以与道路周边的建筑或景观融为一体,特别在旧城改造中,可能构成对古建筑景观的破坏。城市的十字平面路口因此成为道路交通的冲突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科学,外形美观、工程造价低、占地面积小、 施工难度小、建设周期短和对市容影响小的隐形立交桥,在为路网内各向行车、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畅通道路的同时,达到隐敛桥身、降低工程造价、降低施工难度、缩短建设周期的目的。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的隐形立交桥,包括纵横立交路、连体匝道、辅道和跨线辅道;由纵横立交路、连体匝道、辅道和跨线辅道共同组成的隐形立体交通网络;其结构特点为纵横立交路由一条双向直行的平面式跨线道路与另一条双向直行的下穿式跨线道路立体交错构成,形成投影效果呈十字形或近似十字形的机动车立体交通路网架构;连体匝道由单向通行的左转右迂匝道和单向通行的右转匝道合并组成,形成投影效果呈圆形或近似圆形的机动车路网结构;辅道由单向通行的主辅道和单向通行的支辅道组成,主辅道位于同向通行的平面式跨线道路或下穿式跨线道路的右侧,沿同向通行的平面式跨线道路、下穿式跨线道路或连体匝道的路肩形成与路肩相同或相近的行人、非机动车通行的路状结构;支辅道位于同向通行的主辅道右侧,呈V形或近似V形的行人、非机动车通行的路状结构;跨线辅道是一个下穿式环状跨线枢纽通过四条双向通行的下穿式辅道与支辅道相连接,每个下穿式环状跨线枢纽位于相应的A、B、C或D路段的下方。本技术的目的还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所述的隐形立交桥,其特点为 1)纵横立交路在A、B、C、D四个路段设有八个连体匝道出入口,分别是第一出入口、第二出入口、第三出入口、第四出入口、第五出入口、第六出入口、第七出入口和第八出入口,且形成第一出入口与第二出入口,第三出入口与第四出入口,第五出入口与第六出入口,第七出入口与第八出入口对应连接;幻平面式跨线道路(1)由平面道路与平面跨线桥(7)组成; 平面跨线桥位于平面道路的中部,桥的两端分别与该平面道路相连接;3)下穿式跨线道路 (2)由敞顶式坡路(8)和下穿式跨线通道组成;下穿式跨线通道位于平面跨线桥的下方,两3端与敞顶式坡路相连接;4)支辅道的两端分别与左邻主辅道相连接;5)四个下穿式环状跨线枢纽(19)分别位于A、B、C、D四个路段下方;各下穿式环状跨线枢纽各设有四个出入口, 分别与周边的四条下穿式辅道(20)呈放射状连接,并通过支辅道(18)与主辅道(17)相连接。所述的隐形立交桥,其特点为连体匝道的左转右迂匝道位于连体匝道的内侧;右转匝道位于连体匝道的外侧;四个左转右迂匝道内侧各设一内弧形匝道,作为心形地块车辆进出的专用通道;各内弧形匝道的两端与该左转右迂匝道相连接。所述的隐形立交桥,其特点为四个下穿式环状跨线枢纽通过下穿式辅道、支辅道与主辅道连接贯通,形成行人与非机动车专用立体交通网络;辅道、支辅道的路净宽不少于3. 5米,下穿式辅道的净宽不小于7 米,净高不低于2米;支辅道与下穿式辅道均为坡度低于10度的坡路,露天坡路应用玻璃封闭。所述的隐形立交桥,其特点为四条连体匝道形成四个象限内的四个心形地块;在旧城改造中,连体匝道由旧城道路改造而成。本技术秉承“以平面式道路网络取代桥梁式道路结构”的理念,采用“就低不就高”、“左转右迂行”和“人车分道分流”的方法,组成两条双向直行纵横立体交错道路与四条平面连体匝道相连接,并由下穿式跨线辅道网络配套形成的行车分道、人车分流通行、 畅通无阻的立体交通网络。摆脱了传统设计理念中对高架式道路及其桥梁式盘旋匝道结构的依赖,在确保通行顺畅提高通行能力的同时,达到无高架式桥梁道路、无同一平面行车冲突、无人车交织冲突、减少实际占地面积,减少对周边市容影响、降低工程造价的隐形效果与经济效益。具体表现为(1)隐身效果好。路网内无高架式桥梁或道路。(2)畅通效果好。直行车辆沿纵横立交路直行,无来自同一平面的横穿或斜穿道路的行车。右转车辆沿右转匝道右转,进入右前方直行道路,也不与同一平面车辆发生行车冲突。左转车辆由左转右迂匝道出口导出,沿匝道进入直行道路,在无冲突的情况下,实现左转行车的目的;完成左转的车辆,在直行通过十字路口后,从新的左转右迂匝道出口再次导出,沿匝道又进入新的直行道路,即完成左后转弯行驶。行人、非机动车右转沿主辅导行进即可,直行、左转和左后转弯,沿下穿式辅道及环状路线枢纽通行,既方便行人与非机动车通行,也避免了人车交织冲突。(3)占地面积小。总占地面积约71亩,其中,具有高商业价值的四个心形地块每块地为7. 5亩,合计达30亩,实际用地仅为41亩,不仅是占地总面积低于同类立交桥,而且实际用地面积也至少比同等规模的立交桥节约42. 1%。所述的十字纵横立交路,既可以是平面式跨线道路与下穿式跨线道路的组合,也可以是半高架式跨线道路与半下穿式跨线道路的组合,还可以是平面式跨线道路与高架式跨线道路的组合。右转匝道与左转右迂匝道既可以是彼此相邻的双向通行道路,也可以是彼此分离的两条单向通行道路。左转右迂匝道内也可不设内弧形匝道(在不设内弧形匝道的情况下,连体匝道内的心形地块则呈扇形状地块)。连体匝道也可呈直角弧形路状(转弯处呈弧形,非转弯处呈直线形或流线形)。下穿式环状跨线辅道也可设计成高架式环状跨线天桥。本技术不仅具有结构科学、外形美观、经济适用、施工难度小和施工周期短特点,而且具有盘活土地资源的作用,不仅适用于城市规划建设,而且适用于旧城改造,也适合于城镇道路规划与建设,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表现为(1)在结构上,具有科学的特点。路网构成体现合理规划统筹兼顾的特点;实用功能具有“三无、两少,一降低”(无高架式桥梁道路、无同一平面行车冲突、无人车交织冲突、减少实际占地面积,减少对周边市容影响、降低工程造价)和通行便捷的特点。(2)在外观上,具有美观的特点。从总体上看,具有线条简洁比例协调的特点,四个心形地块犹如四瓣花瓣,造型独特,别具一格;从效果上看,具有与周边景观相兼容的特点。(3)在经济上,具有造价低廉与回报效益好的特点。隐形立交桥摆脱了传统理念中对高架式道路和桥梁式匝道的依赖做法,仅此一项,建设成本就比传统立交桥降低了 80% 左右。四块心形地块,不仅因其位居十字路口有利于提高知名度,而且因其交通方便地块方正面积适中,而成为经商的竞争之地,由此推动地价升值,在反哺道路建设的同时,形成环桥经济拉动经济增长。(4)在施工上,具有施工难度低的特点。隐形立交桥的无高架式道路的路网结构, 在降低工程造价的同时,也降低了施工难度。(5)在工期上,具有施工周期短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施工周期与施工难度成正比。 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隐形立交桥,包括纵横立交路、连体匝道、辅道和跨线辅道;由纵横立交路、连体匝道、辅道和跨线辅道共同组成的隐形立体交通网络;其特征在于:纵横立交路由一条双向直行的平面式跨线道路与另一条双向直行的下穿式跨线道路立体交错构成,形成投影效果呈跨线枢纽(19)通过四条双向通行的下穿式辅道与支辅道相连接,每个下穿式环状跨线枢纽位于相应的A、B、C或D路段的下方。跨线道路及连体匝道的右侧,沿同向通行的平面式跨线道路、下穿式跨线道路及连体匝道的路肩形成与路肩相同或相近的行人、非机动车通行的路状结构;支辅道位于同向通行的主辅道右侧,呈V形或近似V形的行人、非机动车通行的路状结构;跨线辅道是一个下穿式环状十字形或近似十字形的机动车立体交通路网架构;连体匝道由单向通行的左转右迂匝道和单向通行的右转匝道合并组成,形成投影效果呈圆形或近似圆形的机动车路网结构;辅道由单向通行的主辅道和单向通行的支辅道组成,主辅道位于同向通行的平面式跨线道路、下穿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学慈林浩
申请(专利权)人:林学慈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