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随车起重机液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7014752 阅读:312 留言:1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随车起重机液压系统包括起重机油箱、油泵、溢流阀、主体阀、支腿伸缩油缸、垂直支腿油缸、液压绞车、臂架变幅油缸、臂架伸缩油缸、液压回转体、液压回转减速机、手持操纵器;其特征是:起重机油箱通过油箱输出管路与油泵连接,在起重机油箱输出管路和回流管路之间设有溢流阀,总进油路与总回油路之间的设有电液比例流量阀,电液比例流量阀通过总进油路和总回油路与主体阀连接,在主体阀上设有臂架变幅电磁阀、臂架伸缩电磁阀、支腿伸缩电磁阀、液压回转电磁阀、液压绞车电磁阀、支腿升降电磁阀;臂架变幅电磁阀、臂架伸缩电磁阀、液压绞车电磁阀通过液压管路,经过液压回转体,与起重机臂架变幅油缸、臂架伸缩油缸和液压绞车相连;液压回转电磁阀、支腿伸缩电磁阀和支腿升降电磁阀通过液压管路与液压回转减速机、支腿伸缩油缸和垂直支腿油缸相连。其优点是:操作简便,更安全、更可靠,降低了成本,并可配线控器,实现有线(无线)控制,可广泛推广。(*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一种随车起重机液压
,尤其是一种随车起重机液压系统
技术介绍
随车起重机是一种集机械、液压、电子技术为一体的专用车辆,通过机构的不断变幅、回转、伸缩、起升等动作把目标负载转运到指定位置的一种机构装置。随着随车起重机的发展,各行各业对起重机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产品的结构特性、安装位置以及实用场合的不同,对起重机自重要求轻、功能要求强大以及操作方便。现有的液压系统一般采用手动多路换向阀分别控制油缸、马达等执行元件动作来实现起重机运动,但其控制位置必须固定在手动多路换向阀处,无法移动,操作不方便。另一种液压系统采用电液比例多路换向阀分别控制油缸、马达等执行元件动作来实现起重机运动,虽然其可以配置线控器,实现有线操作,但电液比例多路换向阀成本太高,很难让顾客接受,不易于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随车起重机液压系统,该液压系统是在原有结构基础上改进,操作简便,更安全、更可靠,降低了成本,并可配线控器, 实现有线(无线)控制,可广泛推广。本技术随车起重机液压系统包括一种随车起重机液压系统包括起重机油箱、油泵、溢流阀、主体阀、支腿伸缩油缸、垂直支腿油缸、液压绞车、臂架变幅油缸、臂架伸缩油缸、液压回转体、液压回转减速机、手持操纵器。其特征是起重机油箱通过油箱输出管路与油泵连接,在起重机油箱输出管路和回流管路之间设有溢流阀,总进油路与总回油路之间的设有电液比例流量阀,电液比例流量阀通过总进油路和总回油路与主体阀连接,在主体阀上设有臂架变幅电磁阀、臂架伸缩电磁阀、支腿伸缩电磁阀、液压回转电磁阀、液压绞车电磁阀、支腿升降电磁阀;臂架变幅电磁阀、臂架伸缩电磁阀、液压绞车电磁阀通过液压管路,经过液压回转体与起重机臂架变幅油缸、臂架伸缩油缸和液压绞车相连;液压回转电磁阀、支腿伸缩电磁阀和支腿升降电磁阀通过液压管路与液压回转减速机、支腿伸缩油缸和垂直支腿油缸相连。其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可配置线控器,现实有线或无线控制,使操作简单,更安全、更可靠,不仅降低了整套液压系统的成本,而且有利于客户接受和市场推广。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液压系统原理图。图2为手持操纵器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各组成部件在随车起重机中的安装位置图图中1一油箱,2—油泵,3—溢流阀,4一电液比例流量阀,5—主体阀,6—支腿伸缩油缸,7—垂直支腿油缸,8—液压绞车,9一臂架变幅油缸,10—臂架伸缩油缸,11 一液压回转体,12—液压回转减速机,13—臂架伸缩电磁阀;14一臂架变幅电磁阀,15—液压绞车电磁阀,16—液压回转电磁阀,17—支腿升降电磁阀,18—支腿伸缩电磁阀,19 一臂架变幅按钮,20—臂架伸缩按钮,21—支腿伸缩按钮,22—臂架旋转按钮,23—吊钩升降按钮,24-支腿升降按钮,25—电比例控制手柄,沈一操纵器,27—信号电缆,观一固定支腿,四一转台,30—伸缩臂架,31—吊钩,32—伸缩支腿。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本技术包括起重机油箱1、油泵2、溢流阀3、主体阀5、支腿伸缩油缸 6、垂直支腿油缸7、液压绞车8、臂架变幅油缸9、臂架伸缩油缸10、液压回转体11、液压回转减速机12、手持操纵器26。起重机油箱1通过油箱输出管路与油泵2连接,在起重机油箱1 输出管路和回流管路之间设有溢流阀3,总进油路与总回油路之间的设有电液比例流量阀 4,电液比例流量阀4通过总进油路和总回油路与主体阀5连接,在主体阀5上设有臂架伸缩电磁阀13、臂架变幅电磁阀14、液压绞车电磁阀15、液压回转电磁阀16、支腿升降电磁阀 17、支腿伸缩电磁阀18,臂架伸缩电磁阀13、臂架变幅电磁阀14、液压绞车电磁阀15、液压回转电磁阀16、支腿升降电磁阀17、支腿伸缩电磁阀18通过液压管路分别与起重机臂架伸缩油缸10、臂架变幅油缸9、液压绞车8、液压回转减速机12、垂直支腿油缸7和支腿伸缩油缸6相连;臂架变幅电磁阀14、臂架伸缩电磁阀13、液压绞车电磁阀15通过液压管路,经过液压回转体11与起重机臂架变幅油缸9、臂架伸缩油缸10和液压绞车8相连;液压回转电磁阀16、支腿伸缩电磁阀18和支腿升降电磁阀17通过液压管路与液压回转减速机12、支腿伸缩油缸6和垂直支腿油缸7相连。参照图2,手持操纵器沈包括臂架变幅按钮19、臂架伸缩按钮20、支腿伸缩按钮 21,臂架旋转按钮22、吊钩升降降按钮23、支腿升降按钮24、电比例控制手柄25,操纵器沈上的控制按钮通过信号电缆27分别控制臂架伸缩电磁阀13、臂架变幅电磁阀14、液压绞车电磁阀15、液压回转电磁阀16、支腿升降电磁阀17支腿伸缩电磁阀18和电液比例流量阀4,从而控制总进油的流量与压力,以及选择性的控制油缸、马达等执行元件,最终实现对起重机各动作的有效控制。 参照图3,当伸缩臂进行仰起或俯下工作时。油泵2从液压油箱1中吸油,再将产生的高压油经过溢流阀3,确保总进油管路内油压不会超过系统设定压力;接着经过电液比例流量阀4,进入主体阀5 ;先按下手持操纵器沈中臂架变幅按钮 19,再向上推动电比例控制手柄25,控制安装在主阀体5上的臂架变幅电磁阀14进行油路换向,使压力油通向变幅油缸9的有杆腔或无杆腔,并控制电液比例流量阀4油口的开启大小,进而控制进入主体阀5中液压油的流量与压力,从而实现对变幅油缸9伸出或缩回速度的控制,最终实现随车起重机伸缩臂30仰起或俯下的工作。通过支腿伸缩按钮21,操纵支腿伸缩油缸6,实现伸缩支腿32的伸、缩工作;通过支腿升降按钮对,操纵垂直支腿油缸7的伸、缩工作;通过臂架旋转按钮22,操纵液压回转减速机12,实现转台四的顺、逆向旋转工作;通过臂架伸缩按钮20,操纵臂架伸缩油缸10, 实现伸缩臂30的伸、缩工作;通过吊钩升降按钮23,操纵液压绞车8,实现吊钩31的升、降工作,都与上述的方式一样。权利要求1. 一种随车起重机液压系统,包括起重机油箱、油泵、溢流阀、主体阀、支腿伸缩油缸、 垂直支腿油缸、液压绞车、臂架变幅油缸、臂架伸缩油缸、液压回转体、液压回转减速机、手持操纵器;其特征是起重机油箱通过油箱输出管路与油泵连接,在起重机油箱输出管路和回流管路之间设有溢流阀,总进油路与总回油路之间的设有电液比例流量阀,电液比例流量阀通过总进油路和总回油路与主体阀连接,在主体阀上设有臂架变幅电磁阀、臂架伸缩电磁阀、支腿伸缩电磁阀、液压回转电磁阀、液压绞车电磁阀、支腿升降电磁阀;臂架变幅电磁阀、臂架伸缩电磁阀、液压绞车电磁阀通过液压管路,经过液压回转体,与起重机臂架变幅油缸、臂架伸缩油缸和液压绞车相连;液压回转电磁阀、支腿伸缩电磁阀和支腿升降电磁阀通过液压管路与液压回转减速机、支腿伸缩油缸和垂直支腿油缸相连。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随车起重机液压系统包括起重机油箱、油泵、溢流阀、主体阀、支腿伸缩油缸、垂直支腿油缸、液压绞车、臂架变幅油缸、臂架伸缩油缸、液压回转体、液压回转减速机、手持操纵器;其特征是起重机油箱通过油箱输出管路与油泵连接,在起重机油箱输出管路和回流管路之间设有溢流阀,总进油路与总回油路之间的设有电液比例流量阀,电液比例流量阀通过总进油路和总回油路与主体阀连接,在主体阀上设有臂架变幅电磁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随车起重机液压系统,包括起重机油箱、油泵、溢流阀、主体阀、支腿伸缩油缸、垂直支腿油缸、液压绞车、臂架变幅油缸、臂架伸缩油缸、液压回转体、液压回转减速机、手持操纵器;其特征是:起重机油箱通过油箱输出管路与油泵连接,在起重机油箱输出管路和回流管路之间设有溢流阀,总进油路与总回油路之间的设有电液比例流量阀,电液比例流量阀通过总进油路和总回油路与主体阀连接,在主体阀上设有臂架变幅电磁阀、臂架伸缩电磁阀、支腿伸缩电磁阀、液压回转电磁阀、液压绞车电磁阀、支腿升降电磁阀;臂架变幅电磁阀、臂架伸缩电磁阀、液压绞车电磁阀通过液压管路,经过液压回转体,与起重机臂架变幅油缸、臂架伸缩油缸和液压绞车相连;液压回转电磁阀、支腿伸缩电磁阀和支腿升降电磁阀通过液压管路与液压回转减速机、支腿伸缩油缸和垂直支腿油缸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璐王娜娜兰洁袁坤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昊意工程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评论
  • 来自[大连理工大学西山生活区11舍] 2015年04月12日 15:37
    起重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垂直提升和水平搬运重物的多动作起重机械。又称吊车。属于物料搬运机械。起重机的工作特点是做间歇性运动,即在一个工作循环中取料、运移、卸载等动作的相应机构是交替工作的,起重机在市场上的发展和使用越来越广泛。[1]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