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红细胞生成素在预防或治疗视网膜损伤中的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4708 阅读:2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防或治疗哺乳动物视网膜损伤的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向需要预防或治疗的对象眼睛的玻璃体腔内给予有效剂量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本发明专利技术首次证实,EPO具有有效保护血-视网膜屏障以及视网膜血管和神经元等作用。此外,采用眼内局部给药EPO,可降低用药量且不会对体内其它器官或组织产生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医药领域,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预防或治疗哺乳动物视网膜损伤的方法;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眼内注射制剂以及含有所述眼内注射制剂的药盒。
技术介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20-70岁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致盲原因。目前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认识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仅是微血管病变,它还涉及到视网膜中各种类型的细胞的病变(Gardner TW等,Diabetic retinopathymore thanmeets the eye.Surv Ophthalmol 47S253-S262,2002;Erich Lieth等(The PennState Retina Research Group)Retinal neurodegenerationearly pathology indiabetes.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283-8,200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临床表现是血-视网膜屏障(Blood-Retinal Barrier,BRB)的破坏和多种视觉功能的障碍(Sokol S,Moskowitz A,Skarf BContrast sensitivity indiabetics with and without background retinopathy.Arch Ophthalmol 10351-54,1985)。对于中晚期出现的眼底可见损害的患者,可使采用激光眼底照射、玻璃体切割手术等方法治疗,但效果和预后都不理想。理想的防治办法是在早期进行干预,但目前对早期轻度到中度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ETDRS)尚缺乏有效的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一种糖蛋白激素,分子量约34kD。血浆中存在的EPO由165个氨基酸组成,糖基化程度很高,糖基成分主要是唾液酸。根据碳水化合物含量不同,天然存在的EPO分为两种类型,α型含34%的碳水化合物,β型含26%的碳水化合物。两种类型在生物学特性、抗原性及临床应用效果上均相同。人类的EPO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长臂22区。1985年促红细胞生成素cDNA被成功克隆,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开始大批量生产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uEPO),广泛用于临床。传统认识中,EPO是一种作用于骨髓造血细胞,促进红系祖细胞增生、分化,最终成熟的内分泌激素,对机体供氧状况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在胚胎早期,EPO由肝生成,然后逐渐向肾转移,出生后主要由肾小管间质细胞分泌。随着近年来研究不断进展,对于EPO的认识产生了一次革命性的飞跃。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多功能的蛋白质,在成人主要是由肾脏产生并分泌,在胎儿阶段主要是由肝脏产生。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促红细胞生成素具有保护神经和血管免受损伤的功能(Buemi M等,The Pleiotropic Effects of Erythropoietin in the CentralNervous System.J Neuropathol Exp Neurol,Vol 62,March,2003)。在糖尿病患者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减少(Winkler AS,Marsden JErythropoietin depletion and anaemia in diabetes mellitus.Diabetic Medicine16813,1999),并且在并发贫血时患者体内的EPO活性下降(Cotroneo P.MariaRicerca BBlunted erythropoietin response to anemia in patients with Type 1diabetes.Diabetes/Metabolism Research Reviews.16172,2000),表明在糖尿病患者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代谢和功能发生了紊乱。但是,现有技术中EPO的应用仅仅局限在对脊髓损伤或颅脑损伤等的治疗,并且仅仅局限于全身给药(如肌肉注射和血液给药),这种给药模式无法使足够量的有效成分到达眼内,无法真正对视网膜产生有效的保护。并且这种全身给药会产生由于红细胞生成和血管生成增加而产生较为严重的副作用。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开发出一种新的治疗视网膜损伤的方法以及相应的产品,以方便、有效地治疗视网膜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哺乳动物视网膜损伤的方法。将促红细胞生成素局部给药于眼部玻璃体,能够对视网膜产生很好的保护作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新用途,用于制备预防或治疗视网膜损伤的药物。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眼内注射制剂。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或预防哺乳动物视网膜损伤的药盒。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预防或治疗哺乳动物视网膜损伤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向需要预防或治疗的对象眼睛的玻璃体腔内给予有效剂量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视网膜损伤选自视网膜细胞损伤、或视网膜组织损伤。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视网膜细胞损伤选自以下细胞的损伤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视网膜神经元、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或周细胞。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视网膜神经元选自下组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外极细胞、Muller细胞、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神经节细胞、或神经胶质细胞。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视网膜组织损伤为黄斑变性(更特别地,为年龄相关的黄斑变性)。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细胞损伤是细胞凋亡。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哺乳动物是人。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有效剂量为1.33-60μg/眼/次。更佳地,所述的治疗有效剂量为15-30μg/眼/次。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需要预防的对象是糖尿病患者。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哺乳动物是人。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用途,用于制备治疗或预防视网膜组织或细胞损伤的药物。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视网膜损伤选自视网膜细胞损伤、或视网膜组织损伤。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细胞损伤选自以下细胞的损伤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视网膜神经元细胞、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或周细胞。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视网膜神经元细胞选自下组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外极细胞、Muller细胞、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神经节细胞、或神经胶质细胞。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细胞损伤是细胞凋亡。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药物为眼内注射剂。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眼内注射制剂,其含有1.33-60μg/剂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眼内注射制剂含有15-30μg/剂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在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治疗或预防哺乳动物视网膜损伤的药盒,所述的药盒包括一个或多个容器,所述的容器中含有1.33-60μg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一个用于眼内给药的眼内注射器。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注射器具有(i)一空腔本体,所述的空腔本体用于容纳待注射的液体;(ii)一注射针头,所述注射针头的尾端与(i)所述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预防或治疗哺乳动物视网膜损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向需要预防或治疗的对象眼睛的玻璃体腔内给予有效剂量的促红细胞生成素。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防或治疗哺乳动物视网膜损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向需要预防或治疗的对象眼睛的玻璃体腔内给予有效剂量的促红细胞生成素。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视网膜损伤选自视网膜细胞损伤、或视网膜组织损伤。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视网膜细胞损伤选自以下细胞的损伤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视网膜神经元、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或周细胞。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视网膜神经元选自下组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外极细胞、Muller细胞、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神经节细胞、或神经胶质细胞。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细胞损伤是细胞凋亡。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视网膜组织损伤包括黄斑变性。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哺乳动物是人。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效剂量为1.33-60μg/眼/次。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需要预防的对象是糖尿病患者。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哺乳动物是人。11.一种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用途,其特征在于,用于制备治疗或预防视网膜组织或细胞损伤的药物。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视网膜损伤选自视网膜细胞损伤、或视网膜组织损伤。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细胞损伤选自以下细胞的损伤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视网膜神经元细胞、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或周细胞。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视网膜神经元细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国彤李维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