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栓形成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14437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式Ⅰ所示的化合物或其药物上可接受的盐;或所述化合物的药物上可接受的溶剂化物或其盐:    X-Y-NH-(CH↓[2])↓[r]-G  Ⅰ    其中:    X是脯氨酰基、高脯氨酰基、R↑[m]-(CH↓[2])↓[g]-NH-CH↓[2]C(O)-、    ***或***;    其中:    R↑[d]是羧基或甲磺酰;    R↑[e]是NHR↑[c]、NHCOR↑[c]或NHCOOR↑[c];其中R↑[c]是C↓[1]-C↓[10]烷基、C↓[3]-C↓[8]环烷基或含有4-10个碳原子的(C↓[3]-C↓[8])环烷基(C↓[1]-C↓[6])烷基基团;    T是C↓[3]-C↓[8]环烷基、C↓[1]-C↓[8]烷基、    ***,或***;    a是0、1或2;以及    Q是-OH、C↓[1]-C↓[4]烷氧基,或-NH-A;    A是氢、C↓[1]-C↓[4]烷基、R”SO↓[2]-、R”OC(O)-、R”C(O)-、R↑[n]C(O)-或-(CH↓[2])↓[g]-R↑[m];    g是1、2或3;    B是氢或C↓[1]-C↓[4]烷基;    R’是氢或C↓[1]-C↓[4]烷基;    R”是C↓[1]-C↓[4]烷基,C↓[1]-C↓[4]全氟烷基、-(CH↓[2])↓[d]-R↑[m],或未取代的或取代的芳基,这里芳基是指苯基、萘基、5元或6元的未取代的或取代的芳族杂环,该杂环含有1个或2个选自硫、氧和氮的相同或不同的杂原子,或是一个9元或10元的未取代的或取代的稠合双环芳族杂环基团,该基团含有1个或2个选自硫、氧和氮的相同或不同的杂原子;    R↑[m]是COOR↑[b]、-SO↓[2](C↓[1]-C↓[4]烷基)、SO↓[3]H、-P(O)(OR↑[b])↓[2]或四唑-5-基;    R↑[n]是COOR↑[b]或四唑-5-基;    各个R↑[b]独立地是氢或C↓[1]-C↓[4]烷基;    d是1、2或3;    m是0、1或2;    n是0、1或2;和    Z是氢、C↓[1]-C↓[4]烷基、C↓[1]-C↓[4]烷氧基、羟基、卤素或R↓[a]SO↓[2]NH-、其中Ra是C↓[1]-C↓[4]烷基;    Y是-NR↑[q]-CH↓[2]-*-,***或***;    其中:    R↑[g]是C↓[1]-C↓[6]烷基、C↓[3]-C↓[8]环烷基,或-(CH↓[2])↓[p]-L-(CH↓[2])↓[q]-T′;    R↑[p]是氢、C↓[1]-C↓[6]烷基、C↓[3]-C↓[8]环烷基、或-(CH↓[2])↓[p]-L-(CH↓[2])↓[q]-T’;    其中p是0、1、2、3或4:L是一个键,-O-、-S-或-NH-;q是0、1、2或3;T′是氢、C↓[1]-C↓[4]烷基、C↓[3]-C↓[8]环烷基、-COOH、-CONH↓[2],或Ar,其中Ar是未取代的或取代的芳基,这里芳基是指苯基、萘基、5元或6元的未取代的或取代的芳族杂环,该杂环含有1个或2个选自硫、氧和氮的相同或不同的杂原子,或是一个9元或10元的未取代的或取代的稠合双环芳族杂环基团,该基团含有1个或2个选自硫、氧和氮的相同或不同的杂原子;    R↑[y]是-CH↓[2]-、-O-、-S-,或-NH-;和    R↑[z]是一个键,或当与R↑[y]及3个邻接的碳原子合在一起时形成一个含有5-8个原子的饱和碳环,其中一个原子可以是-O-、-S-,或-NH-;    r是1、2或3;和    G是-(CH↓[2])↓[S]-R,其中s是0-5,-CH=CH-(CH↓[2])↓[t]-R,其中t是0-3,或者G是:    ***,或***;    其中D和E各自独立地是N或CH;    k是0或1;    b是0或1;    M是S、O、或NH;    各个W独立地是N或CH;以及    R是-NH↓[2]、-*-NH↓[2]、-*-NH↓[2],或-NH-*-NH↓[2];    或者G是    ***或***;    而且其中下面的芳环或杂芳环中的一个至所有其余未取代的碳原子可以带有一个氟取代基:    ***    但其条件是:    (1)当G是-(CH↓[2])↓[S]-NH-C(NH)NH↓[2]、y是未取代的脯氨酰基(R↑[p]是氢)、及T是*时,A不是氢或叔丁氧羰基;    (2)当r=1及s=0时,R不是氨基或胍基;    (3)当G是-(CH↓[2])↓[S]-R,其中R是     -*-NH↓[2]或-NH-*-NH↓[2],    Y是*,未取代的脯氨酰基(R↑[p]是氢)或4-羟基脯氨酰基(R↑[p]是OH)、R′是氢,T是环己基以及Q是-NH-A时,A不是氢、C↓[1]-C↓[4]烷基、甲磺酰或-(CH↓[2])↓[g]-R↑[m];    (4)当G是-(CH↓[2])↓[S]-R,其中R是-NH-*-NH↓[2],y是未取代的脯氨酰基(R↑[p]是氢)或4-甲基-硫代脯氨酰基(R↑[p]是-SCH↓[3]),及Q是-NH-A时,R”SO↓[2]不是芳基磺酰;    (5)当G是:***或***    T是C↓[1]-C↓[8]烷基、***,或***;    及Q是-NH-A时,A不是R”SO↓[2]-。(*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可作为抗凝血剂用于哺乳动物体内的凝血酶抑制剂。具体地说,它涉及具有高抗血栓形成活性、抗凝血剂活性和经口生物药效的肽衍生物。
技术介绍
血液凝固过程,即血栓形成,是由一个导致凝血酶生成的复杂蛋白质分解系列反应触发的。凝血酶以蛋白质分解方式脱除可溶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的Aα-链和Bβ-链上的活化肽,引发不可溶血纤维蛋白形成。目前,抗血凝是通过肝素和香豆素给药实现的。血凝和血栓形成的非经肠药物学控制是以通过使用肝素抑制凝血酶为基础的。肝素通过加速内生抗凝血酶III(凝血酶的主要生理抑制剂)的抑制效应而间接作用于凝血酶。由于抗凝血酶III水平在血浆中是变化的,而且由于结合到表面上的凝血酶看来对这种间接机制有抗性,因而肝素可能是一种无效的治疗。由于血凝试验据信与药效有关,而且与安全性有关,因而血凝试验(尤其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试验)时必须监测肝素水平。香豆素通过阻止凝血酶原及同类其它蛋白的合成中的转译后羧基化而妨碍凝血酶产生。由于其作用机制,香豆素的效果只能在给药后6~24小时慢慢表现出来。此外,它们不是选择性抗凝血剂。血凝试验(尤其凝血酶原时间(PT)试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G·F·史密夫M·R·怀利A·L·沙特R·T·舒曼
申请(专利权)人:阿斯特拉曾尼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