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杉碱及其衍生物的注射用缓释微球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581992 阅读:2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制备石杉碱及其衍生物的注射用缓释微球的方法。该方法采用油/油(O/O)乳剂-液中干燥原理微囊化。由于始终在无水环境中操作,本方法制备的石杉碱甲微球,在药物包裹率,降低突释作用,均匀缓慢释药方面比其它方法有明显的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
技术介绍
石杉碱甲(Huperzine A)系从石杉科植物千层塔全草提取得生物碱,化学名为(5R,9R,11E)-5-氨基-11-亚乙基-5,6,9,10-四氢-7-甲基-5,9-亚甲基环辛四烯并吡啶-2(1H)-酮。石杉碱甲为强效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早期临床曾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近年来发现石杉碱甲可显著改善老年患者记忆,剂量仅为重症肌无力治疗剂量的1/4左右,具有安全性好,疗效明显等优点,受到各国好评。石杉碱甲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很有前途的治疗早老性阿尔茨海默的药物。开发适用临床治疗需要的制剂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美国FDA于1993年即批准石杉碱甲作为类胆碱能制剂。制剂为胶囊,剂量60μg/粒,每日二次口服,日总用量150μg~450μg。近年来科研人员对其结构进行改造,发现它的一些衍生物也具有相似疗效,涉及本专利技术的石杉碱衍生物结构如下 其中,结构式(I)即为石杉碱甲,目前中国药典2005版收载的石杉碱甲剂型有片剂(50μg/粒),胶囊(50μg/粒)和注射剂(1ml∶0.2mg)等。研究中剂型还有透皮控释贴片,鼻腔给药剂型,长效注射剂等。常规制剂如口服制剂和溶液注射剂,除了给药频繁不便治疗外,药物浓度峰谷现象也是个问题。据报道,由于血药浓度过高,可能过度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将引起消化道及血管平滑肌等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随着剂量的增大而加大,相对比较,缓释制剂,特别是可缓释半月至一月,从实际治疗应用讲,具有现实的意义。国内已有石杉碱甲微球注射剂专利技术专利公开的报道(CN 1393220A),专利专利技术者采用分子量(MW)为12000~15000道尔顿的生物降解聚合物——聚丙交酯—乙交酯为骨架材料,采用喷雾干燥法和油/水(O/W)乳剂溶剂挥发法制成可缓释约20日的石杉碱甲微球注射剂。从专利公开的内容来看,专利技术者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喷雾干燥途径制备石杉碱甲微球。这在专利第7页第二行“优选喷雾干燥法”及专利第11,12,13,14页体外溶出试验结果与数据可以表明。专利专利技术者未公开动物体内药动学数据,尽管他已作了兔和犬药动学试验。而取而代之的是在体外pH4.0和pH5.5缓冲液的释放数据。我们分析了这些试验结果,认为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微球不适合用作某些药物微球注射剂,特别像石杉碱甲这种由于药物突释作用(Burst effect)可能引起体内不良反应的缓释制剂的制备,这从公开专利的以下内容可见专利CN1393220A的P12附图一,药物首日突释约25~30%,第2~8日药物基本处于停滞释放状态,其中有可能释放药物的时间是第8日至第20日,但是释药过程不规则是个问题。P13附图二药物首日突释也达到近30%,第2~8日也基本处于停滞释放状态,第8日至第16日也是一不规则的释药过程。P14附图三药物首日突释大于30%,第2~8日也基本处于停滞释放状态,第8日至第16日也是一不规则的释药过程。上述情况,如与体内数据相关的话,对作为一个缓释注射剂来讲,释药模式并不是合理的临床治疗需要的血浓—时间曲线。究其原因,这种释药模式与喷雾干燥工艺的特性相关。显然用喷雾干燥制备的微球因为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骨架多孔性,要求药物均匀缓慢释放是不太可能的。专利CN1393220A专利技术人也提到,用油/水(O/W)乳剂—溶剂挥发法制备石杉碱甲微球内容。从专利内容分析,专利技术人对这种方法未作过深入的工作,这从以下迹象可以表明(1)P11中举出的体外释放试验结果的三个实例,都是喷雾干燥法作的微球数据,未见到任何用O/W乳剂—溶剂挥发法作的微球的试验数据。(2)药物包裹率(Efficiency of microencapsulation)和释药模式是检验药物微囊化两个最重要的质量指标,CN1393220A专利技术专利都未提供这个方法的成功的试验数据。由于石杉碱甲本身具有一定的水溶解度(0.8mg/ml,25℃),用O/W乳剂—溶剂挥发法是很难制备有使用价值的微球。由于水溶性,在溶媒蒸发时,分散相(油相)中的药物会逐渐扩散并分配至外水相中,往往出现包裹率过低或者严重的微球药物突释作用。所以,这个方法对石杉碱甲微囊化是不可取的。在我们初期进行的大量试验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公开一种制备石杉碱及其衍生物的注射用缓释微球的新方法,以较好地解决上述两种石杉碱衍生物微囊化方法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油/油(O/O)乳剂—液中干燥法。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将生物降解聚合物溶解在有一定极性的有机溶媒中,加入石杉碱及其衍生物,超声振荡制成均匀的混悬液作为分散相;b)分散相滴入含乳化剂的油性惰性介质组成的连续相中,(分散相有机溶媒与连续相介质的油不相互溶),在快速搅拌下乳化;c)使上述有机溶媒逐渐蒸发,析出载药微球;d)将离心分离得到的微球洗涤,干燥即得。本专利技术中,分散相中挥发性的溶媒可用丙酮,乙酸乙酯,乙腈或者两者混和物等极性有机溶媒;连续相为高沸点非极性溶媒,可采用矿物油,如液状石蜡,二甲硅油等;植物油,如茶油,花生油,豆油以及如甘油或多元醇等。如采用甘油或多元醇为连续相介质时,挥发性溶剂可用介电常数约等于或小于10的有机溶媒,如二氯甲烷,氯仿,乙醚或乙酸甲酯等。连续相中必须有乳化剂以帮助分散相在连续相中的均匀分散作用。如连续相是非极性的油,乳化剂应是亲油的,其HLB值范围为1.8~12.4。这些乳化剂使丙酮、醋酸乙酯或乙腈/液状石蜡表面张力维持在一定值,有助于亲水性药物的包裹率。本专利技术中采用span类表面活性剂,首选span80。其浓度为连续相体积的0.02~5%(W/V),首选0.1~1.5%(W/V)。本专利技术中,聚合物浓度1~30%(W/V),聚合物溶液与连续相体积比为1∶5~1∶50,首选1∶15~1∶30。分散相加入搅拌着的连续相中,搅拌速度是控制微球粒径很重要的参数,搅拌采用三叶垂直不锈钢搅拌浆,转速500~2000rpm,优选800~1200rpm。微球粒径分布范围10μm~150μm。筛选20μm~100μm为注射用微球。微球混悬液可经离心收集,去除上清液,微球表面的油迹可用石油醚,己烷或环己烷少量多次洗净。微球于室温下进行减压干燥或经冷冻干燥而得。由于本制备方法在无水系统中进行,避免了石杉碱甲在水中的溶解,所以与其它方法相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制备的石杉碱甲微球在药物包裹率,体内外释药模式(特别是突释作用及维持较均匀的释放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制备的石杉碱甲微球可以均匀释放药物长达14天,可以大大减少给药次数,同时有效控制了剂量,避免了副作用的出现。以下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石杉碱甲及其衍生物的微球的制备方法和释药模式。附图说明图1为大鼠体内注射O/O法制备石杉碱甲微球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将780mg聚丙交酯—乙交酯溶于3.5ml乙腈中,加入20mg石杉碱甲,搅拌使其均匀分散。在一装有搅拌浆的平底烧杯中,加入含0.2%span80的液状石蜡。恒温(35℃)后,搅拌下将上述聚合物溶液滴入其中,以1000rpm转速搅拌20小时,也可采用减压蒸法,使O/O乳剂中有机溶媒逐渐蒸干。整个过程不断抽样镜检,观察各阶段微球形成过程。上述溶液离心分离,倾去上清液,于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制备石杉碱及其衍生物的注射用缓释微球的方法,采用无水系统的油/油乳剂-液中干燥法,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a)将生物降解聚合物溶解在有一定极性的有机溶媒中,加入石杉碱及其衍生物,超声振荡制成均匀的混悬液作为分散相;    b)分散相滴入含乳化剂的油性惰性介质组成的连续相中,其中分散相中有机溶媒与连续相介质的油不相互溶,在快速搅拌下乳化;    c)使上述有机溶媒逐渐蒸发,析出载药微球;    d)将离心分离得到的微球洗涤,干燥即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庆华潘峰包泳初瞿挺朱大元蒋山好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