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侧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80628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身侧部结构(3)具有:外板(4),通过挤压成型形成为单件;内板(5);和加强件(6)。外板(4)具有前立柱外部(12)和从前立柱外部(12)向下延伸的外前端下部(13)。内板(5)具有前立柱内部(26)和从前立柱内部(26)向下延伸的内前端下部(27)。加强件(6)的凸缘(43)连接到内前端下部(27)。在高于内前端下部(27)的下边缘(36)并高于加强件(6)的凸缘(43)的下边缘(44)的位置处,外前端下部(13)的下边缘(23)靠近或者接触所述凸缘(43)的外表面(4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身侧部结构
技术介绍
形成驾驶室侧部的车身侧部包括外板、内板和加强构件,内板设 置成面对着外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顶U,加强构件设置在外板和内板之 间,其中,这些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另外,众所周知,外板通过挤压 成型利用金属板材整体形成,例如薄钢板或者铝合金板(例如巻材(rolling material))。专利文献l: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o.2002-36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这里,外板包括前立柱外部,设置在车门开口的前方;和外前 端下部,从所述前立柱外部向下延伸,其中,前立柱外部的上边缘和外 前端下部的下边缘分别设置在外板的顶部和底部上。另外,外部前边缘 下部的下边缘在加强构件的下边缘以及内板的下边缘前方连接到并且 设置在加强构件的外表面上。为了挤压形成外部前边缘下部的下边缘,通常需要它的边缘中的 多余金属。因此,金属板材的整个宽度需要根据前立柱外部的上边缘和 包括多余金属的外前端下部的下边缘之间的距离而设定。换句话说,因 为外前端下部的下边缘的位置取决于内板的下边缘的位置或者加强构 件的下边缘的位置,如果内板的前边缘下部和加强构件的前边缘下部向 下延伸,那么外前端下部必须也向下延伸。这种情况中,前立柱外部的 上边缘和外前端下部的下边缘之间的距离增加,导致金属板材的尺寸增加,并且成本增加。这些不便可以通过根据外板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而设置金属 板材的整个宽度来避免。然而,当仅在侧部面板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宽 度方面具有差异时,金属板材必须被制备用于每个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不 同的外板,这导致制造这些外板时的复杂性。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侧部结构,允许通过挤压成 型来整体地形成外板,不会导致在冲切中使用的金属板材的尺寸的增 加。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根据本专利技术,实现上述目的的车身侧部结构包括外板,通过挤 压成型整体地形成;内板,设置成面对着外板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 和加强件,设置在外板和内板之间。外板包括前立柱外部和从前立柱外 部向下延伸的外前端下部。内板包括前立柱内部和从前立柱内部向下延 伸的内前端下部。前立柱外部和前立柱内部形成封闭的横截面,其分隔 (partiton)车门开口的前部。加强件的前端下部连接到内前端下部。 在比内前端下部的下边缘和加强构件的前端下部的下边缘更高的位置 处,外前端下部的下边缘靠近加强件的前端下部的外表面或者相接触。 利用这种结构,因为外板通过挤压成型整体形成,外板的制造可 以简化。另外,外板的外前端下部的下边缘设置在比内前端下部的下边缘 和加强件的前端下部的下边缘更高的位置处,并且在加强件的前端下部 的外表面的前面。因此,外前端下部的高度可以设置成较短,与内前端 下部的下边缘的位置或者加强件的凸缘的下边缘的位置无关。结果,前 立柱外部的上边缘和外前端下部的下边缘之间的高度方向的距离随着 所述高度縮短而縮短,从而允许用于冲切外板的金属板材的较短的整体 宽度,并降低成本。另外,因为金属板材的整个宽度可以根据外板的高 度方向的距离而设定,共用的金属板材可用于仅在外板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不同的车辆类型中。因此,因为金属板材被一致化,因此可以 提供简单结构的外板。可替换的,该结构可包括密封件,其密封外前端下部和加强件的4前端下部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利用这种结构,密封件应用到在外前端下部的下边缘和加强件的 前端下部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的一部分中。也就是,密封件的应用 仅需要在间隙的一部分中进行,雨水等会容易的通过该间隙透入外板 中。即使雨水等通过间隙透入外板中,雨水等也可以从没有应用密封构 件的间隙被充分地排出到下面。结果,密封构件在整个间隙中的应用是 不需要的,允许简化制造和降低成本。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简单的结构允许控制冲切中使用的金属板材的尺寸 的增长,并且允许用于车身侧部的外板通过挤压成型而整体形成。附图说明图1的放大侧视图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主要部件;图2是车身侧部结构的分解透视图3是从图1的线III-III观察的剖视图4是包括多余金属的外前端下部的放大主要剖视图5是图4的线V-V观察的剖视图6的放大主要剖视图示出了另一个车身侧部结构的外前边缘下 部、加强件和内前边缘下部的结合状态,该结构没有应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 车身侧部结构;图7是外前端下部的放大主要剖视图,包括根据图6以外的车身 侧结构的多余金属;图8是沿着图7的线IX-IX观察的剖视图9是巻材的透视图,其中外板被切掉;和图IO是具有卧铺的驾驶室车身侧部的外板的正视图。附图标记列表1 车辆2 驾驶室3车身侧部结构 4 夕卜板5 内板6加强件(加强构件)11车门开口12前立柱外部13外前端下部23下边缘26前立柱内部27内前端下部36下边缘43凸缘(加强构件的前端下部) 44下边缘 45外侧 46密封件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车 辆的主要部件的放大侧视图。图2是车身侧部结构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沿着图i的线in-in观察的剖视图。图4是包括多余金属的外前端下部的放大主要剖视图。图5是从图4的线V — V观察的剖视图。图6 的放大主要剖视图示出了另一个主体侧部结构的外前边缘下部、加强件 和内前边缘下部的连接状态,该结构没有应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身侧部结 构。图7是根据图6以外的车身侧部结构的包括多余金属的外前端下部 的放大主要部分剖视图。图8是沿着图7的线IX-IX观察的剖视图。图 9是巻材的透视图,其中外板被切除。图10是驾驶室车身侧的外板的 正视图,具有卧铺(bed)。注意,附图中的"前"表示车辆前部,"上" 表示车辆上方,图3和5中的H1表示凸缘高度,图6和8中的H2表示凸缘高度。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1是平头式卡车,其通常具有 位于发动机(附图中省略)前面的驾驶室2中的驾驶员座位(附图中省 略)的位置,其中,驾驶室2包括位于它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任一侧上的车身侧部结构3。如图2所示,车身侧部结构3包括位于驾驶室2的侧部上的外板4 或者外部板状构件、设置成面对着外板4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内 板5、以及加强件(加强构件)6。如图1和2所示,外板4包括形成为大致矩形的车门开口 11、形 成为大致〈形状的前立柱外部12、外前端下部13、锁定外部14、翼子 板(fender)外部15、车顶侧横梁(rail)外部16、和后立柱外部17, 其中这些通过挤压成型而整体形成。当车门7设置在闭合位置时,车门开口 ll从前部被闭塞。前立柱 外部12构成了车门开口 11的前边缘。外前端下部13从前立柱外部12 的竖直部分19向下延伸,如下面所述。锁定外部14从前立柱外部12 的竖直部分19的下端朝着车辆后部弯曲和延伸,构成了车门开口 11的 下边缘的一部分。翼子板外部15从锁定(locker)外部14的后端拱形 延伸。翼子板外部15的下端构成了车轮壳体,从上方覆盖着前轮。另 外,翼子板外部15的前端构成了车门开口 11的下边缘的一部分。车顶 侧横梁外部16从前立柱外部12的倾斜部分18的上端朝着车辆后部弯 曲和延伸,如下面所述,构成了车门开口 11的上边缘。后立柱外部17 连接翼子板外部15的后端和侧部横梁外部16的后端,构成了车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侧部结构,包括: 外板,通过挤压成型整体地形成; 内板,设置成与外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相对;和 加强件,设置在外板和内板之间,其中 外板包括前立柱外部和从前立柱外部向下延伸的外前端下部; 内板包括前立柱内部和从前立柱内部向下延伸的内前端下部; 前立柱外部和前立柱内部形成了封闭的横截面,该横截面分隔车门开口的前部; 加强件的前端下部连接到所述内前端下部;和 外前端下部的下边缘在下面所述的位置处靠近或者接触加强件的前端下部的外边缘,该位置高于内前端下部的下边缘和加强件的前端下部的下边缘。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折井拓
申请(专利权)人: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