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挡自动变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56669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按行星齿轮结构方式的自动变速器,包括一个驱动轴(AN)、一个从动轴(AB)、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以及六个换挡元件(A~F)。通过总共六个换挡元件(A~F)中的各三个换挡元件的有选择的接合,能无分组路线地接通十个前进挡和两个以下的倒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按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按行星齿轮结构方式的十挡自 动变速器,尤其是用于机动车。
技术介绍
尤其是用于机动车的自动变速器按照现有技术包括行星齿轮组,这些行星齿轮组 借助于摩擦元件或换挡元件例如离合器和制动器被切换,以及通常与受到打滑作用的或有 选择地设有分接离合器的起动元件例如液力变矩器或液力耦合器连接。按行星齿轮结构方式的能自动换挡的车用变速器总体上在现有技术中已经有许 多描述,并且得到持久的进一步发展和改进。这些变速器应该具有足够数量的前进挡和一 个倒挡以及一个非常良好地适应于机动车的传动比,该传动比具有高的总速比范围以及有 利的速比间隔。另外,它们应当允许在前进方向上的高的起动传动比并且包含直接挡以及 适用于轿车和商用车中。此外这些变速器应该要求小的结构耗费,尤其是小数量的换挡元 件,并且在按顺序的换挡方式中避免双重线路,在确定的挡位组中换挡时分别仅变更一个 换挡元件。这种多挡自动变速器例如由WO 2006/074707 Al已知。它主要包括彼此同轴设置 的一个驱动轴和一个从动轴、总共四个单行星齿轮组和五个摩擦换挡元件。通过有选择地 闭锁构成为离合器和制动器的五个摩擦换挡元件中的各三个,总体上能无分组路线地接通 八个前进挡,即能这样接通,使得在从一个挡位换到一个跟随的较高或较低的挡位时分别 仅打开此前闭合的换挡元件之一以及闭合一个此前打开的换挡元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建议一种开头所述类型的多挡变速器,其包括至少十个能无 分组路线地接通的前进挡和至少一个倒挡,其中在采用总共四个行星齿轮组的情况下需要 尽可能少数量的换挡元件。另外,该变速器应该在关于驾驶机动性方面可接受的速比间隔 的情况下具有大的速比范围,并且在主行驶挡位中具有有利的效率,即相对小的拖动损失 和齿轮啮合损失。上述目的按本专利技术通过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自动变速器达到。其它有利 的实施形式和进一步方案由从属权利要求得到。因此建议本专利技术的按行星齿轮结构方式的自动变速器,其具有一个驱动轴、一个 从动轴、四个行星齿轮组和仅六个换挡元件一两个制动器和四个离合器,它们的有选择 的接合在驱动轴和从动轴之间产生不同的传动比,使得可以实现十个前进挡和至少一个倒 挡。在此,在每个挡位中闭合总共六个换挡元件中的三个。在从一个挡换到跟随的较高或 较低的挡位时分别仅打开此前闭合的换挡元件之一和闭合一个此前打开的换挡元件。优选变速器的从动轴持久地与四个行星齿轮组之一的一个元件连接,并且持久地 与变速器的六个换挡元件中的两个换挡元件的输出元件连接,这两个在输出侧与从动轴连接的换挡元件之一在输入侧持久地与该持久地连接于从动轴的行星齿轮组的另一元件连接。在一种有利的实施形式中,这六个换挡元件适用于实现变速器侧的坡道驻车系 统,从动轴因此借助于同时闭合的换挡元件能在变速器侧被固定。在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中,本专利技术的自动变速器具有齿轮组元件相互之间的和与 驱动轴、从动轴之间的如下的运动学的耦联 第四行星齿轮组持久地与驱动轴连接,经由各一个作用连接(Wirkverbindung) 持久地与第一和第二行星齿轮组连接,并且能经由第一换挡元件与变速器的壳体连接; 第三行星齿轮组持久地与从动轴连接,经由各一个作用连接持久地与第一和第 二行星齿轮组连接,并且能经由第三换挡元件与驱动轴连接以及能经由第四换挡元件与第 二行星齿轮组连接; 第二行星齿轮组能经由第五换挡元件闭锁,并且能经由第六换挡元件与第一和 第三行星齿轮组连接; 第一行星齿轮组能经由第一换挡元件和经由第二换挡元件与壳体连接。因此通过各换挡元件在自动变速器的不同轴上的这些不同的运动学的耦联,按本 专利技术得到整个变速器族。本专利技术的这种自动变速器的多种有利的实施形式基于由W02006/074707 Al已知 的八挡自动变速器,具有齿轮组元件相互之间的如下的运动学的耦联第四行星齿轮组的 行星齿轮架和驱动轴抗旋转地相互连接并且构成变速器的可旋转的第一轴。第三行星齿轮 组的行星齿轮架和从动轴抗旋转地相互连接并且构成变速器的可旋转的第二轴。第一行星 齿轮组的太阳轮和第四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抗旋转地相互连接并且构成变速器的可旋转 的第三轴。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内齿轮构成变速器的可旋转的第四轴。第二行星齿轮组的内 齿轮和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抗旋转地相互连接并且构成变速器的可旋转的第五轴。第 一行星齿轮组的行星齿轮架和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内齿轮抗旋转地相互连接并且构成变速 器的可旋转的第六轴。第二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和第四行星齿轮组的内齿轮抗旋转地相互 连接并且构成变速器的可旋转的第七轴。第二行星齿轮组的行星齿轮架构成变速器的可旋 转的第八轴。这种齿轮组运动学相同于由WO 2006/074707 Al已知的八挡自动变速器的齿 轮组运动学。关于本专利技术的自动变速器的这种优选实施形式的六个换挡元件在行星齿轮组的 不同元件上和在驱动轴上的连接方面设定,第一换挡元件在动力流(Kraftfluss)中设置 在变速器的第三轴与壳体之间,第二换挡元件在动力流中设置在变速器的第四轴与壳体之 间,第三换挡元件在动力流中设置在第五轴与第一轴之间。另外设定,第四换挡元件在动力 流中设置在第八轴与第二轴之间,第五换挡元件在动力流中设置在第七轴与第五轴之间、 或第七轴与第八轴之间或第五轴与第八轴之间。相对于WO 2006/074707 Al本专利技术附加的 第六换挡元件在动力流中设置在第六轴与第八轴之间。通过第五换挡元件在自动变速器的 不同轴上的不同运动学耦联,在此也得到一个变速器族。该有利的本专利技术的自动变速器族的换挡逻辑或挡位逻辑如下在第一前进挡中第 一、第二和第三换挡元件闭合或传递转矩。在第二前进挡中第一、第二和第五换挡元件闭合 或传递转矩。在第三前进挡中第二、第三和第五换挡元件闭合或传递转矩。在第四前进挡中第二、第四和第五换挡元件闭合或传递转矩。在第五前进挡中第二、第三和第四换挡元件 闭合或传递转矩。在第六前进挡中第二、第三和第六换挡元件闭合或传递转矩。在第七前 进挡中第三、第五和第六换挡元件闭合或传递转矩。在第八前进挡中第一、第三和第六换挡 元件闭合或传递转矩。在第九前进挡中第一、第三和第四换挡元件闭合或传递转矩。在第 十前进挡中第一、第四和第五换挡元件闭合或传递转矩。通过闭合第一、第二和第四换挡元 件或通过闭合第一、第二和第六换挡元件得到倒挡。与由WO 2006/074707 Al已知的八挡自动变速器不同,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自动变速 器族通过相对于WO 2006/074707 Al附加的第六换挡元件现在具有变速器侧的坡道驻车系 统如果第一、第二、第四和第六换挡元件同时闭合,那么自动变速器的从动轴相对于变速 器壳体是固定的或闭锁的。所有四个行星齿轮组优选构成为所谓的负行星齿轮组 (Minus-Planetenradsatz),所述负行星齿轮组的各行星齿轮与该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和 内齿轮啮合。关于四个行星齿轮组在自动变速器的壳体中的空间布置,在一种实施形式中 建议,所有四个行星齿轮组同轴地彼此并排地按照确定的顺序“第一、第四、第二、第三行星 齿轮组”布置,因此可能的是,所有四个行星齿轮组分别最多由变速器的一个轴在中心穿 过。在这种情况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按行星齿轮结构方式的自动变速器,尤其是用于机动车,该自动变速器具有一个驱动轴(AN)、一个从动轴(AB)、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以及六个换挡元件(A~F),这些换挡元件的有选择的接合在驱动轴(AN)和从动轴(AB)之间产生不同的传动比,使得能实现十个前进挡和至少一个倒挡,在每个挡位中闭合这些换挡元件(A~F)中的三个,在从一个挡位切换到跟随的较高或较低的挡位时分别仅打开此前闭合的换挡元件之一和闭合一个此前打开的换挡元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G迪奥西J豪普特M布雷默
申请(专利权)人:腓特烈斯港齿轮工厂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