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汽车侧面碰撞应激式车门侵入限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入侵限制机构在靠近门槛上方的车门内腔里垂直设置,侵入限制机构包括挡杆、密封圈、起爆器、充气圆筒,起爆器与安装在B柱上的气囊传感器处在同侧并相连,起爆器与充气圆筒相连通,挡杆设置在充气圆筒内,挡杆能在充气圆筒内穿行,挡杆高度与充气圆筒高度匹配,充气圆筒无底,底座在车门底梁上,车门底梁和门槛上均设有与充气圆筒内径相匹配的圆孔,挡杆头部设有密封圈,密封圈外径与充气圆筒内径相匹配,密封圈能将充气圆筒密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增加了车门与门槛的刚性连接点,有效地降低侧碰过程中车门的侵入速度与侵入量,减轻了汽车侧面碰撞过程中的乘员伤害。(*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安全装置,特别是公开一种汽车侧面碰撞应激式车门侵入限 制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在国内生产的乘用车,包括轿车、SUV和MPV等,其结构在侧面碰撞中抗车门 侵入性能和对成员的保护性能较差。2006年我国《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法规开始实 施,随着乘用车尤其是家庭轿车的日益增多,各大汽车公司都纷纷开始对汽车侧面碰撞性 能的研究,为提高乘用车的侧面碰撞安全性和满足国家强制性实施的《汽车侧面碰撞的乘 员保护》法规,提出了许多方案,包括增大门槛与车门搭接范围,加强车门的刚度和提高 车门的能量吸收能力,取得较好效果。但是有些乘用车由于结构限制,门槛与车门搭接范 围较小,目前关于阻止这些轿车车门在侧撞中侵入还没有特别有效方法,在碰撞过程中轿 车车门侵入将导致乘员空间变小,造成乘员重伤甚至死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汽车侧面碰撞应激式车门侵入 限制机构,能够有效地降低侧碰过程中车门的侵入速度与侵入量,减轻汽车侧面碰撞过程 中的乘员伤害。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汽车侧面碰撞应激式车门侵入限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入侵限制机构在靠近门槛上方的车门内腔里垂直设置,侵入限制机构包括挡杆、密封圈、起爆器、充气圆筒,起爆器与安装在B柱上的气囊传感器处在同侧并相连,起爆器与 充气圆筒相连通,挡杆设置在充气圆筒内,挡杆能在充气圆筒内穿行,挡杆高度与充气圆 筒高度匹配,充气圆筒无底,底座在车门底梁上,车门底梁和门槛上均设有与充气圆筒内 径相匹配的圆孔,挡杆头部设有密封圈,密封圈外径与充气圆筒内径相匹配,密封圈能将 充气圆筒密封。门槛上所述圆孔的内侧还设置门槛加强板,门槛与门槛加强板连为一体, 在门槛加强板上开设与门槛上所述圆孔同轴心直径相同的圆孔。所述车门底梁上的圆孔和 门槛上所设置圆孔均用密封垫圈作掩饰性封盖。侵入限制机构工作时,起爆器起爆产生的 冲击力使挡杆弹击下落,挡杆插入门槛及门槛加强板所述的圆孔,车门与门槛形成刚性连 接。3所述的充气圆筒通过安装支架安装在侧门内板上。所述的起爆器安装在侧门内板上部, 通过线束连接安装在B柱上的侧面碰撞传感器。挡杆安装在充气筒内,充气后弹出。门槛 加强板安装在门槛内板上,增强门槛强度。各密封垫圈采用橡胶材质,分别装在侧门内板 左侧围外板和侧门门槛内板上的挡杆过孔上,当挡杆弹出时被挡杆挤出,并在未发生碰撞时 起密封作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当汽车发生侧面碰撞事故的时候,起爆器会接收到侧碰传 感器的指令而起爆,使得气筒充气,充气的压力产生的冲击力使挡杆杆弹出并伸入到门槛 内,与限制卡槽形成刚性连接,可有效降低车门的侵入速度,减小车门侵入量,从而保证 了乘员生存空间,提高车辆的侧撞安全性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l是现有技术车门与侧围连接点示意图2是采用本技术机构后车身与侧围连接点示意图3是采用本技术机构后车身侧面碰撞传力示意图4是碰撞前图3的A-A向断面示意图5是碰撞后图3的A-A向断面示意图。在图中1、挡杆;2、起爆器;3、门槛加强板;4、充气圆筒;5、车门底梁密封垫 圈;6、门槛密封垫圈;7、门槛加强板密封垫圈;8、车门;9、侧围。具体实施方式根据附图l,现有技术车门8与侧围9连接点示意图,门槛与侧门搭接范围较小,连接 点较少。根据附图2,本技术一种汽车侧面碰撞应激式车门侵入限制机构,安装在汽车车门 8内,增加了车门8与侧围9的连接点。根据附图4、 5,本技术包含有通过支架固定在车门8内板上的充气圆筒4,充气圆筒内装有挡杆l,还包括安装在车门内板上部的起爆器2,以及安装在门槛下部的门槛加强板3,另外还有车门底梁密封垫圈扣在车门底梁上的档杆过孔上,门槛密封垫圈扣在门槛上的档杆过孔上,门槛加强板密封垫圈扣在门槛加强班上的档杆过孔上,其中档杆过孔呈直线排列,过孔中心连线与档杆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根据附图3、 4和5,当车身结构在发生侧面碰撞时,在外界碰撞力的作用下,发生碰撞侧的气囊起爆传感器通过线束把信号传递给发生碰撞侧起爆器,发生碰撞侧起爆器起爆 后产生的气体的冲击力将挡杆1弹出,由于密封垫圈釆用橡胶质地,挡杆可以弹开密封垫 圈直接通过挡杆过孔直接打入到门槛加强板内,使车门与门槛形成刚性连接,避免车门直 接滑过门槛,减小车门入侵量,降低乘员伤害,提高乘员生存几率。根据附图1、 3,现有技术在车身受到侧面碰撞时,车门与侧围的重叠量较小,碰撞发 生时车门会直接滑过门槛,不能有效的吸收能量,只在车门与A柱,B柱具有刚性连接, 刚性连接点较少,造成车门侵入量过大,严重威胁乘员安全。而本技术的结构在车门与门槛间增加了刚性连接,显著增加了车门与侧围之间的 连接强度,增强车身整体刚性,阻止侧面碰撞时车门直接滑过门槛,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车 门侵入量,保证乘员车内生存空间,提高乘员安全性。下面对本技术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分析附图3所示车身结构在侧碰时的受力图,可以看出,车门与门槛搭接处由于外界 碰撞力的作用而受到Y向和Z向力的作用,现有技术的车身结构在发生侧面碰撞时,由于 门槛与车门重叠区域较小,门槛对车门在Z向和Y向变形的限制能力均不足,会导致车门 直接滑过门槛,侵入乘员舱,加剧乘员伤害,降低乘员生存几率。由附图4、 5可以看出应 用了本技术的车身结构在发生侧面碰撞时,在外界碰撞力的作用下,侧气囊起爆传感 器通过线束把信号传递给起爆器,起爆后产生的气体的冲击力将挡杆1打入门槛加强板的 限位孔内,使得车门与门槛形成局部的刚性连接,在侧碰发生时可有效抵抗车门受到的Y 向与Z向的力,避免车门直接滑过门槛,减小车门入侵量,保证了乘员生存空间,降低乘 员伤害,提高乘员生存几率。因此,本技术可以更好的满足碰撞法规的要求,提高车 辆的侧碰安全性能。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侧面碰撞应激式车门侵入限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入侵限制机构在靠近门槛上方的车门内腔里垂直设置,侵入限制机构包括挡杆、密封圈、起爆器、充气圆筒,起爆器与安装在B柱上的气囊传感器处在同侧并相连,起爆器与充气圆筒相连通,挡杆设置在充气圆筒内,挡杆能在充气圆筒内穿行,挡杆高度与充气圆筒高度匹配,充气圆筒无底,底座在车门底梁上,车门底梁和门槛上均设有与充气圆筒内径相匹配的圆孔,挡杆头部设有密封圈,密封圈外径与充气圆筒内径相匹配,密封圈能将充气圆筒密封。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侧面碰撞应激式车门侵入限制机构,其特征在于门槛 上所述圆孔的内侧还设置门槛加强板,门槛与门槛加强板连为一体,在门槛加强板上开 设与门槛上所述圆孔同轴心直径相同的圆孔。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侧面碰撞应激式车门侵入限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车门底梁上的圆孔和门槛上所设置圆孔均用密封垫圈作掩饰性封盖。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汽车侧面碰撞应激式车门侵入限制机构,其特征在于 侵入限制机构工作时,起爆器起爆产生的冲击力使挡杆弹击下落,挡杆插入门槛及门槛 加强板所述的圆孔,车门与门槛形成刚性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为一种汽车侧面碰撞应激式车门侵入限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入侵限制机构在靠近门槛上方的车门内腔里垂直设置,侵入限制机构包括挡杆、密封圈、起爆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侧面碰撞应激式车门侵入限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入侵限制机构在靠近门槛上方的车门内腔里垂直设置,侵入限制机构包括挡杆、密封圈、起爆器、充气圆筒,起爆器与安装在B柱上的气囊传感器处在同侧并相连,起爆器与充气圆筒相连通,挡杆设置在充气圆筒内,挡杆能在充气圆筒内穿行,挡杆高度与充气圆筒高度匹配,充气圆筒无底,底座在车门底梁上,车门底梁和门槛上均设有与充气圆筒内径相匹配的圆孔,挡杆头部设有密封圈,密封圈外径与充气圆筒内径相匹配,密封圈能将充气圆筒密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洪璐,张驰,尹长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世科嘉车辆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