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台架试验用机油取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67814 阅读:2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测试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台架试验用机油取输装置,解决了传统发动机台架试验用机油取输装置需要更换工艺油底壳导致试验效率低、机油外循环系统需要设置外置油泵的问题,它设置在发动机缸体与机油滤清器之间,包括内套管、外套管和热交换器,外套管为环形管,同轴套于内套管之外,外套管的内管壁和外管壁之间有上下两个相对独立的腔体,内套管连通发动机机油泵出口和机油滤清器入口,外套管的下腔体连通机油滤清器出口和热交换器入口,外套管的上腔体连通热交换器出口和发动机主油道入口。本发明专利技术无需设置外置机油泵;试验时不需要更换工艺油底壳,也不破坏发动机原有配件的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测试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台架试验用机油取输装置
技术介绍
发动机试验时为防止发动机高速运行机油温度升高,导致发动机发生“拉缸”和 “抱瓦”等事故,同时避免试验时因机油温度差异导致润滑效果不同所引起的发动机性能差 异,试验时一般都通过机油冷却系统对机油进行冷却。传统的机油冷却系统一般采用工艺 油底壳作为取输装置,即试验时用工艺油底壳代替发动机油底壳进行装配,工艺油底壳上 有进油口和出油口,机油冷却系统设有外置机油泵,外置机油泵将发动机机油从出油口抽 入冷却系统,经过温度调节后的机油再通过进油口送回发动机。采用工艺油底壳取输机油, 需要在机油冷却系统中设置外置机油泵来提供机油循环的动力,而且采用工艺油底壳取输 机油,每台发动机试验前都需更换油底壳,不同机型的工艺油底壳不能互换,试验效率低。中国专利局2007年5月16日公告了 CN2901279Y号专利,名称为一种发动机台架 试验用机油外循环系统,该系统由接头、机油泵、热交换器、机油滤清器和循环管路组成,接 头从发动机机油盘的放油螺栓处接出,通过循环管路依次连接外置机油泵、热交换器、机油 滤清器,再通过接头内的回油管接入发动机机油盘。该系统不需要对油底壳进行拆装,试验 过程简便,但是该系统同样需要一个外置机油泵作为循环动力,且由该系统的循环线路以 及接头的接口得出,该系统的机油滤清器与常用的发动机机油滤清器结构不同,需要自行 设计制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传统发动机台架试验用机油取输装置需要更换工艺油底 壳导致试验效率低、机油外循环系统需要设置外置油泵的问题,提供一种直接从发动机机 油滤清器处取输机油、以发动机机油泵为循环动力源、无需外置机油泵的发动机台架试验 用机油取输装置。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动机台架试验用机油取输装 置,设置在发动机缸体与机油滤清器之间,包括内套管、外套管和热交换器,外套管为环形 管,同轴套于内套管之外,外套管的内管壁和外管壁之间有上下两个相对独立的腔体,内套 管连通发动机机油泵出口和机油滤清器入口,外套管的下腔体连通机油滤清器出口和热交 换器入口,外套管的上腔体连通热交换器出口和发动机主油道入口。本专利技术直接用发动机 自带的机油泵提供动力,无需外接油泵,并直接使用发动机自带的机油滤清器,将机油滤清 器从发动机缸体上取下,将本专利技术的内套管和外套管装在机油滤清器和发动机缸体之间, 内套管作为连通发动机机油泵与机油滤清器入口的连通管,外套管作为机油从滤清器回流 到发动机主油道的通道,在机油从外套管回流的过程中,将机油从外套管中引出进行冷却。 机油的流动路线为高温机油从机油泵出口流出后依次经过内套管、机油滤清器、外套管的下腔体进入热交换器,经热交换器降温后的机油通过外套管的上腔体进入发动机主油道。作为优选,外套管的内管壁和外管壁之间设有径向的隔板,下腔体和上腔体由隔 板分隔形成。隔板为封闭式,即起到分隔腔体的作用,又起到支撑作用,径向的隔板让外管 套的两端相互独立,两个端部可以分别与机油滤清器和发动机主油道相连,不发生相互干 涉。作为优选,上腔体和下腔体均为环形腔体,各自在环周上完全贯通。机油从机油滤 清器进入下腔体的接口为环形口,机油从上腔体进入发动机主油道的接口也为环形口,上 腔体和下腔体为在环周上贯通的环形腔体,保证机油能顺畅流通。作为优选,外管壁的下端与机油滤清器出口外圈相配,下腔体所在的外管壁上设 有与下腔体连通的外套管机油出口,外套管机油出口与热交换器入口通过输油管相连;外 管壁的上端与发动机缸体相配,上腔体所在的外管壁上设有与下腔体连通的外套管机油入 口,外套管机油入口与热交换器出口通过输油管相连。通过各个部件之间的相互连接形成 循环油路。作为优选,外管壁与机油滤清器出口配合处、外管壁与发动机缸体配合处均设有 密封圈。在配合处设置密封圈,防止油压过高产生渗漏。作为优选,上腔体所在的外管壁上还设有压力检测口和温度检测口。对冷却后即 将进入发动机主油道的机油的温度和油压进化检测,如果温度和油压有异常,可以根据检 测数据对油路的密封性和热交换器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调整。作为优选,内套管上端有与发动机机油泵出口相配的内螺纹,下端有与机油滤清 器入口相配的外螺纹。发动机的机油泵出口和机油滤清器之间在正常工作情况下为螺纹连 接,试验时内套管的两端与机油泵出口和机油滤清器之间也用螺纹连接,不破坏发动机配 件原有的结构,密封效果也好。作为优选,外套管内径与内套管的外径相配。保证外套管和内套管安装时能同轴, 并避免机油流入内外套管之间。作为另一种方案,外套管和内套管也可以为一体结构,外套 管和内管壁同时作为内套管的外壁。内套管和外套管一体结构的优点是不需要考虑两者之 间的配合,内套管和外套管一体结构的缺点是更换试验的发动机时,内套管从发动机缸体 上拆除或安装时需要旋转,外套管会跟着内套管旋转,所以必须将输油管从外套管上卸下, 而内套管和外套管分离,内套管可以相对外套管旋转,内套管拆装时不需要将输油管从外 套管上卸下,避免拆卸次数过多对输油管和外套管之间密封性产生影响。作为优选,外套管的外管壁厚度大于内管壁厚度。外套管的内管壁内侧有内套管 支撑,厚度较小的情况下也可以保证足够的强度,外管壁仅内侧受机油压力,需要有较大强 度,所以厚度较大。本专利技术用发动机机油泵作为机油循环动力源,无需设置外置机油泵;在机油滤清 器处直接进行机油取输,试验时不需要更换工艺油底壳,也不破坏发动机原有配件的结构; 将发动机原有机油滤清器直接纳入循环油路,无需另外设置机油滤清器,循环油路所需的 配件少。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机油路线示意图。4图2是内套管和外套管的结构以及安装方式示意图。图中1.发动机,2.发动机主油道,3.发动机机油泵,4.热交换器,5.外套管, 6.内套管,7.机油滤清器,8.发动机缸体,9.发动机主油道入口,10.发动机机油泵出口, 11.外套管机油入口,12.上腔体,13.外套管机油出口,14.下腔体,15.机油滤清器出口, 16.机油滤清器入口,17,密封圈,18.压力检测口,19.压力检测管,20.温度检测口,21.温 度传感器,22.隔板。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种发动机台架试验用机油取输装置(如图1、图2所示)。机油滤清器入口 16为带有内螺纹的圆口,机油滤清器入口 16位于机油滤清器7 上表面的中间;机油滤清器出口 15为环形,也设于机油滤清器7上表面并环绕于机油滤清 器入口 16外侧,两者同轴设置;发动机机油泵出口 10有外螺纹,与机油滤清器入口 16内螺 纹的相配,发动机主油道入口 9形状与机油滤清器出口 15形状相配。本装置设置在机油滤 清器7和发动机1之间。本专利技术包括内套管6、外套管5和热交换器4。内套管6为圆管,管壁上端有内螺 纹,与发动机机油泵出口 10相连,两者之间为螺纹连接;管壁下端有外螺纹,与机油滤清器 入口 16相连,两者之间为螺纹连接。外套管5为环形管,外套管5套于内套管6之外,两者 同轴布置,外套管5有内管壁和外管壁,内管壁内径与内套管6管壁外径相配,内管壁和外 管壁之间的中部有水平隔板22,隔板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台架试验用机油取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发动机缸体与机油滤清器之间,包括内套管、外套管和热交换器,外套管为环形管,同轴套于内套管之外,外套管的内管壁和外管壁之间有上下两个相对独立的腔体,内套管连通发动机机油泵出口和机油滤清器入口,外套管的下腔体连通机油滤清器出口和热交换器入口,外套管的上腔体连通热交换器出口和发动机主油道入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宝库杨国斌毛招凤李书福杨健赵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