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金氧半导体组件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256985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高压金氧半导体组件,包括一第一导电型的本体、一导电结构、一第二导电型的第一井区、一第一导电型的源极掺杂区与一第二导电型的第二井区。其中,导电结构具有一第一延伸部与一第二延伸部。第一延伸部由本体的上表面朝向本体的内部延伸。第二延伸部沿着本体的上表面延伸。第一井区位于本体内,位于第二延伸部的下方,并且,第一井区与第一延伸部间隔一预设距离。源极掺杂区位于第一井区内。第二井区位于本体内,由第一延伸部的底部延伸至一漏极掺杂区附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尤其涉及一种沟渠式。
技术介绍
在功率半导体组件中,金氧半场效晶体管(M0SFET)具有高切换速度、低开关损 耗、低驱动损耗的特性,广泛被应用于高频功率转换。不过,随着功率半导体组件所需承受 的电压值提高,导通电阻会随之迅速增长,而导致导通损耗的比例大幅提高,使其应用受到 极大的限制。 如图1与图1A所示,传统的高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的导通电阻(RDS(on))主要是 由漂移区(drift zone)的电阻值(包括Rch、Ra、与R印i)决定。又,此金氧半场效晶体管 的电压阻断(voltage blocking)能力主要是由漂移区的距离与掺杂浓度决定。为了提高 电压阻断的能力,必须提高外延层的厚度并降低其掺杂浓度,然而,却会导致导通电阻值不 成比例的提高。 不同耐压的金氧半场效晶体管,其导通电阻中各部分所占的比例也各有不同。如 图中所示,对耐压30V的金氧半场效晶体管而言,其外延层电阻(R印i)仅为总导通电阻的 29% ;不过,对耐压600V的金氧半场效晶体管而言,外延层电阻(R印i)则是占据总导通电 阻的96. 5%。 为了降低高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的导通电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压金氧半导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导电型的本体;一导电结构,具有一第一延伸部与一第二延伸部,该第一延伸部由该本体的上表面朝向该本体的内部延伸,该第二延伸部沿着该本体的该上表面延伸;一第二导电型的第一井区,位于该本体内及位于该第二延伸部的下方,该第一井区与该第一延伸部间隔一预设距离;一第一导电型的源极掺杂区,位于该第一井区内;以及一第二导电型的第二井区,位于该本体内,由该第一延伸部的底部延伸至一漏极掺杂区附近。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高压金氧半导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导电型的本体;一导电结构,具有一第一延伸部与一第二延伸部,该第一延伸部由该本体的上表面朝向该本体的内部延伸,该第二延伸部沿着该本体的该上表面延伸;一第二导电型的第一井区,位于该本体内及位于该第二延伸部的下方,该第一井区与该第一延伸部间隔一预设距离;一第一导电型的源极掺杂区,位于该第一井区内;以及一第二导电型的第二井区,位于该本体内,由该第一延伸部的底部延伸至一漏极掺杂区附近。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金氧半导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延伸部连接 至该第二延伸部。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金氧半导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延伸部与该 第二延伸部间具有一介电层,该第一延伸部电性连接至该源极掺杂区,该第二延伸部电性 连接至一栅极。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金氧半导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漏极掺杂区位于 该本体的底部。5. —种高压金氧半导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导电型的本体;一栅极导电层,沿着该本体的上表面延伸;二个第二导电型的第一井区,位于该本体内,且对应于该栅极导电层的相对两侧边; 二个第一导电型的源极掺杂区,分别位于该二个第一井区内,且位于该栅极导电层的相对两侧边的下方;以及一第二导电型的第二井区,电性连接至一栅极或一源极,且位于该本体内,由该栅极导电层的下方向下延伸至一基材附近,该第二井区与该二个第一井区间分别间隔一预设距离,该第二井区与该栅极导电层的间隔距离大于该第一井区的深度。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压金氧半导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高压金氧半导体 组件还包括一第二导电型的保护环,位于该本体内且环绕该些第一井区,该保护环的深度 大于该第一井区的深度,该保护环的下缘与该第二井区相接触。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压金氧半导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保护环通过一源 极金属层电性连接至一源极。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压金氧半导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保护环通过该栅 极导电层电性连接至一栅极。9. 一种高压金氧半导体组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a) 提供一基材;(b) 于该基材上制作一第一导电型的第一外延层;(c) 利用一掩膜于该第一外延层中定义一掺杂范围,并植入第二导电型的离子于该第 一外延层内,以构成一第一掺杂区;(d) 重复前述步骤(b)与(C)至少一个循环;(e) 制作一第二外延层于该些第一外延层上;(f) 制作一沟渠暴露最上方的该第一掺杂区;(g) 制作一导电结构于该第二外延层上,该导电结构具有一第一延伸部与一第二延伸 部,该第一延伸部位于该沟渠内,该第二延伸部沿着该第二外延层的上表面延伸;(h) 以该导电结构为屏蔽,植入第二导电型的离子于该第二外延层内,以构成多个第一 井区,该第一井区与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涂高维
申请(专利权)人:尼克森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