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车车辆用缓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20059 阅读:2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机车车辆用缓冲器,尤其是一种可持续保持缓冲器与车钩接触(通过从板)的机车车辆用缓冲器,所述机车车辆用缓冲器包括:前隔板、中隔板和后隔板,在所述前隔板和中隔板之间设有第一组缓冲组件,在所述中隔板和后隔板之间设有第二组缓冲组件,一中心轴依次贯穿所述前隔板、第一组缓冲组件、中隔板、第二组缓冲组件及后隔板的中心,将其连接为一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机车车辆用缓冲器在列车运行过程中出现作用于车钩上的力(拉力或压力)发行变化时,通过从板使缓冲器与车钩一直保持接触,减小了机车车辆之间的冲击,克服了公知缓冲器的缺陷。(*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到一种机车车辆用缓冲器,尤其是一种可持续保持缓冲器与车钩接触(通过从板)的机车车辆用缓冲器,该缓冲器能安装在铁路机车车辆的车钩缓冲装置 中,以缓和和吸收列车在运行中对机车车辆的纵向冲击和振动能量。
技术介绍
缓冲器是机车车辆上的关键部件之一,其主要作用是用来缓和和吸收列车在运行中由于牵引力的变化或在起动、制动及调车作业时机车车辆相互碰撞而引起的纵向冲击和振动能量,以提高列车的舒适度和平稳性,减轻对车体结构和装载货物的损伤。 图9A为公知的缓冲器局部剖视主视示意图,图9B为公知的缓冲器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9C为公知的缓冲器在车钩受到拉伸力时的受力示意图,图9D为公知的缓冲器在车钩受到压縮力时的受力示意图。 如图9A所示,为货车所使用的一种橡胶缓冲器。这种橡胶缓冲器的结构是,缓冲 器头部为楔块摩擦部分,由三个形状完全相同且带有倾斜角的楔块13、压头14和箱体10的 小口部分组成。其中,楔块13介于压头14与箱体10之间,缓冲器的后部设置有弹性元件 11,即所述弹性元件11设置在箱体10内。底板12与箱体10的大敞口边缘的凹槽卡合,从 而将所述楔块13、压头14及弹性元件11闭在箱体10内。 这种公知的缓冲器是单级缓冲器,即无论车钩承受拉伸力还是压縮力,缓冲器都 被压縮。缓冲器的最大行程是固定的,由箱体的高度决定。在相同的纵向拉伸力或纵向压 縮力的总用下,缓冲器的行程是相同的。 这种公知的缓冲器如图9B所示,其设置在所述车体2的车钩箱21内, 一钩尾框22 设置在所述车钩箱21内,并框设于缓冲器1的外部。所述钩尾框22的前端通过钩尾销24 与车钩3相连接,且在缓冲器1与车钩3之间设有从板23。 如图9C所示,当车钩3受到拉伸力Fl时,从板23的前端面与车体2接触,车钩3 的力通过钩尾销24、钩尾框22压在缓冲器1的底板的后端面上,缓冲器1整体被压縮,达到 缓和冲击吸收能量的目的。此时,车钩3与从板23分离,缓冲器1对车钩3无作用力。 如图9D所示,当车钩3受到压縮力F2时,缓冲器1的底板的后端面与车体2接触, 车钩3的力通过从板23压在缓冲器的压头14的前端面上,缓冲器1整体被压縮,实现缓和 冲击吸收能量。此时,车钩3与从板23接触,缓冲器1对车钩3有作用力。 该公知的缓冲器在车钩3受到压縮力时可以保持车钩3与缓冲器1的接触(通过 从板23),而在车钩3受到拉伸力时,车钩3与缓冲器1分离,缓冲器1对车钩3无作用。在 运行过程中出现作用于车钩3上的拉力和压力瞬间变化时,由于缓冲器1的变化滞后于车 钩3的移动,因此会出现缓冲器1与车钩3的分离,机车车辆之间的冲击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机车车辆用缓冲器,尤其是一种两级缓冲器,可持续保持缓冲器与车钩接触(通过从板)的机车车辆用缓冲器。 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机车车辆用缓冲器,其包括前隔板、中隔板和后隔板, 在所述前隔板和中隔板之间设有第一组缓冲组件,在所述中隔板和后隔板之间设有第二组 缓冲组件,一中心轴依次贯穿所述前隔板、第一组缓冲组件、中隔板、第二组缓冲组件及后 隔板的中心,将其连接为一体。 上述的机车车辆用缓冲器,其中,所述前隔板至少在一个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中 隔板和后隔板的长度。 上述的机车车辆用缓冲器,其中,所述前隔板、中隔板和后隔板均为矩形,且宽度 相等,至少所述前隔板的长度小于所述中、后隔板的长度。 上述的机车车辆用缓冲器,其中,所述前隔板和后隔板远离所述第一、第二缓冲组 件的一侧面上分别设有容置槽,所述中心轴的头部以及旋合于所述中心轴尾部的固定螺母 分别容置在所述容置槽内。 上述的机车车辆用缓冲器,其中,所述第一、第二缓冲组件均具有多层弹性体和刚 性金属隔片,所述刚性金属隔片分别设置在两相邻的弹性体之间。 上述的机车车辆用缓冲器,其中,所述前隔板、中隔板和后隔板均由金属材料制 成。 与公知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机车车辆用缓冲器具备的优点和特点为 本技术的机车车辆用缓冲器特别适用于重载货运机车车辆,该缓冲器的作用 原理是,在车钩受到压縮力时,缓冲器整体压縮,车钩与缓冲器接触(通过从板),缓冲器可 以为车钩提供回复力。而在车钩受到拉伸力时,缓冲器的后一组压縮,同时前一组可以自动 伸长,保持车钩与缓冲器的接触(通过从板),为车钩提供回复力。这样,当在运行过程中出 现作用于车钩上的力(拉力或压力)发行变化时,通过从板使缓冲器与车钩一直保持接触, 因而减小了机车车辆之间的冲击。克服了公知的缓冲器只可以在车钩受到压縮力时通过从 板保持车钩与缓冲器的接触,而在车钩受到拉伸力时,车钩与缓冲器分离,缓冲器对车钩的 偏转无回复作用的缺陷。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 围。其中, 图1为本技术的机车车辆用缓冲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机车车辆用缓冲器的主视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的机车车辆用缓冲器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的机车车辆用缓冲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的机车车辆用缓冲器的安装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6为本技术的机车车辆用缓冲器的安装结构主视示意图。 图7为本技术的机车车辆用缓冲器在车钩受到拉伸力时的受力示意图。 图8为本技术的机车车辆用缓冲器在车钩受到压縮力时的受力示意图。 图9A为公知的缓冲器局部剖视主视示意图。 图9B为公知的缓冲器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9C为公知的缓冲器在车钩受到拉伸力时的受力示意图。。 图9D为公知的缓冲器在车钩受到压縮力时的受力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与公知技术相同的部件,采用了相同的标号。 图1为本技术的机车车辆用缓冲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机车车辆用缓冲器的主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机车车辆用缓冲器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机车车辆用缓冲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如图l-4所示,本技术提出的机车车辆用缓冲器4包括前隔板41、中隔板42和后隔板43,在所述前隔板41和中隔板42之间设有第一组缓冲组件44,在所述中隔板42和后隔板43之间设有第二组缓冲组件45, 一中心轴46依次贯穿所述前隔板41、第一组缓冲组件44、中隔板42、第二组缓冲组件45及后隔板43的中心,通过固定螺母48将所述前隔板41、第一组缓冲组件44、中隔板42、第二组缓冲组件45和后隔板43连接为一整体,最后用开口销49确保连接的可靠性。其中,所述前隔板41 、中隔板42和后隔板43均由金属材料制成,例如为铸钢或铸铁件。 所述第一、第二组缓冲组件44、45均为缓冲器的能量吸收组件,由它来实现缓冲器的缓和和吸收冲击能量的作用。所述第一、第二组缓冲组件44、45均具有多层弹性体(如橡胶)442、452和刚性金属隔片441、451。所述刚性金属隔片441、451分别设置两相邻的弹性体442、452之间。 所述前隔板41和后隔板43远离第一、第二缓冲组件44、45的一侧面上分别设有容置槽411、431,所述中心轴46的头部461和旋合于中心轴46尾部的固定螺母48分别容置在所述容置槽41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车车辆用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车车辆用缓冲器包括:前隔板、中隔板和后隔板,在所述前隔板和中隔板之间设有第一组缓冲组件,在所述中隔板和后隔板之间设有第二组缓冲组件,一中心轴依次贯穿所述前隔板、第一组缓冲组件、中隔板、第二组缓冲组件及后隔板的中心,将其连接为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国江封全保杨俊杰张江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4[中国|山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