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贺有云专利>正文

双作用缓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62298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01 17: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作用缓冲器,包括中空的套筒及与套筒配合使用的推杆,套筒内部设置有导向支撑件、第一活塞组件、第二活塞组件,套筒内设有涨管形成的通道,推杆的一端穿过导向支撑件与第一活塞组件固定连接,第一活塞组件与套筒头部之间形成第一压缩空间,第一与第二活塞组件之间形成第二压缩空间,第二活塞组件与套筒的底部之间形成第三压缩空间,第三压缩空间内为压缩气体,第一压缩空间与第二压缩空间内容物为液压阻尼油,第二活塞组件为采用双Y型密封圈对称布置,且可以在套筒内部滑动,对第二压缩空间和第三压缩空间进行双向密封。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设计简单精巧、节约材料、延长使用寿命的双作用缓冲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作用缓冲器,包括中空的套筒及与套筒配合使用的推杆,套筒内部设置有导向支撑件、第一活塞组件、第二活塞组件,套筒内设有涨管形成的通道,推杆的一端穿过导向支撑件与第一活塞组件固定连接,第一活塞组件与套筒头部之间形成第一压缩空间,第一与第二活塞组件之间形成第二压缩空间,第二活塞组件与套筒的底部之间形成第三压缩空间,第三压缩空间内为压缩气体,第一压缩空间与第二压缩空间内容物为液压阻尼油,第二活塞组件为采用双Y型密封圈对称布置,且可以在套筒内部滑动,对第二压缩空间和第三压缩空间进行双向密封。本专利技术一种设计简单精巧、节约材料、延长使用寿命的双作用缓冲器。【专利说明】双作用缓冲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双作用缓冲器
,尤其涉及一种设计简单精巧、节约材料、延长使用寿命的双作用缓冲器。
技术介绍
缓冲关闭门到处都可以见到,比如仓库、冰柜门均为缓冲关闭门。目前冰箱还没有发现缓冲功能,一般冰箱门内侧都会放置一下调味瓶,如果冰箱门带有缓冲关闭的话则性能更好;而且缓冲关闭门还能防止门在关上的时候产生撞击,最理想的情况是可以让门快速关上而又没有撞击。产品的寿命问题,现有技术的产品寿命多在2万到10万次,而且采用双层套管结构,体积大,成本高。因此,亟需一种设计简单精巧、节约材料、延长使用寿命的双作用缓冲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设计简单精巧、节约材料、延长使用寿命的双作用缓冲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双作用缓冲器,其包括中空的套筒及与套筒配合使用的推杆,套筒内部设置有导向支撑件、第一活塞组件、第二活塞组件,套筒设有涨管形成的通道,推杆的一端穿过导向支撑件与第一活塞组件固定连接,第一活塞组件与套筒头部之间形成第一压缩空间,第一与第二活塞组件之间形成第二压缩空间,第二活塞组件与套筒的底部之间形成第三压缩空间,第三压缩空间内为压缩气体,为保持稳定性以惰性气体为佳。第一压缩空间与第二压缩空间内容物为液压阻尼油,第二活塞组件为采用双Y型密封圈对称布置,且可以在套筒内部滑动,对第二压缩空间和第三压缩空间进行双向密封,门受到外力打开时,推杆带动第一活塞组件向套筒的底部方向运动,此时第一活塞组件单向阀导通,第二压缩空间的液压阻尼油可以无阻力地通达第一压缩空间,使门可以在无额外阻力的情况下快速打开,第二活塞组件稍向套筒的底部方向移动以平衡和补偿第二压缩空间的变化,第三压缩空间被压缩;外力撤去时,在轻微的关门力的推动下,第三压缩空间内的压缩气体通过第二活塞组件将力传递到第一活塞组件并通过推杆使门关闭,此时第一压缩空间的液压阻尼油通过套筒上的胀管通道快速通达第二压缩空间,门因为没有额外阻力在压力作用下从开角90度开始快速关闭,当门关闭到约20度时,胀管通道减小,液压阻力逐渐增大,门的速度逐渐减小,达到既可以快速关门,又可以缓冲关门的效果。第二活塞组件的两端均设置有卡圈或挡片,且第二活塞组件的Y型密封圈与套筒内壁之间涂覆有润滑油,且第一与第二压缩空间注入液压阻尼油,第三压缩空间注入压缩气体。沿径向分布一或数条通道,通道包括起始工作阶段,平稳工作阶段,过渡结束阶段,通道可以有不同的截面形状,大小,沿轴向可以按照使用要求决定起始点,结束点,以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第二压缩空间内还设置有弹性元件,弹性元件一端与套筒的底部抵触,另一端与卡圈或挡片抵触。推杆上还设置有用于导通第一压缩空间与第三压缩空间的通道,通道包括用于让液压阻尼油进入的入口和用于让液压阻尼油喷出的出口。出口包括一个口径比较大的第一出口和两个口径比较小的第二出口及第三出口,且通道设置于推杆内部,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及第三出口均设置于推杆的外壁上,第一出口设置在比第二出口、第三出口更靠近导向支撑件的位置,当推杆向远离套筒的底部方向运动时,第一出口首先进入导向支撑件内部并逐渐被挡住,以至完全被挡住,且第二出口、第三出口进入导向支撑件内部时也逐渐被挡住,以至完全被挡住。第二出口和第三出口的口径相同。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及第三出口为呈径向排练设置在推杆的外壁上。套筒位于第一压缩空间位置处,沿远离套筒的底部方向依次设有起始工作段、平稳工作段、过渡段及渐变段,起始工作段的外径呈快速增大结构,平稳工作段的外径保持不变,过渡段的外径呈快速减小结构,渐变段的外径呈缓慢减小结构。压缩气体以惰性气体为佳,也可以是空气。本专利技术还提供另外一种双作用缓冲器,包括中空的套筒及与套筒配合使用的推杆,套筒内部设置有导向支撑件、活塞组件、套筒内设有涨管形成的通道,推杆的一端穿过导向支撑件与活塞组件固定连接,活塞组件与套筒头部之间形成第一压缩空间,活塞组件与套筒的底部之间形成第二压缩空间,第一压缩空间与第二压缩空间内容物为液压阻尼油,第二压缩空间内有弹簧,门受到外力打开时,推杆带动活塞组件向套筒的底部方向运动,此时活塞组件单向阀导通,第二压缩空间的液压阻尼油可以无阻力地通达第一压缩空间,使门可以在无额外阻力的情况下快速打开,此时弹簧被压缩,外力撤去时,在轻微的关门力的推动下,弹簧将力传递到活塞组件并通过推杆使门关闭。此时第一压缩空间的液压阻尼油通过套筒上的胀管通道快速通达第二压缩空间,门因为没有额外阻力在压力作用下从开角90度开始快速关闭,当门关闭到约20度时,胀管通道减小,液压阻力逐渐增大,门关闭的速度逐渐减小,达到既可以快速关门,又可以缓冲关门的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在本专利技术双作用缓冲器中,套筒有胀管通道,内部设置有导向支撑件、第一活塞组件、第二活塞组件,第二活塞组件为采用双Y型密封圈对称布置,能起到双向密封的作用,且可以在套筒内部滑动,对第一压缩空间和第二压缩空间进行双向密封,利用压缩气体推动液压阻尼油的设计,可以不利用弹性元件,因此能够克服弹性元件本身寿命的问题。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专利技术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双作用缓冲器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如图1所示的双作用缓冲器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如图1所示的双作用缓冲器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如图1所示的双作用缓冲器的第三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如图1所示的双作用缓冲器的第四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如图1所示的双作用缓冲器的第五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如上,如图1、2所示,提供一种双作用缓冲器DD100,其包括中空的套筒I及与套筒I配合使用的推杆2,套筒I内部设置有导向支撑件3、第一活塞组件4、第二活塞组件5,套筒I内设有涨管(标号13?15所处位置)形成的通道,推杆2的一端穿过导向支撑件3与第一活塞组件4固定连接,第一活塞组件4与套筒I头部之间形成第一压缩空间8,第一活塞组件4与第二活塞组件5之间形成第二压缩空间7,第二活塞组件5与套筒I的底部之间形成第三压缩空间6,第三压缩空间6内为压缩气体,为保持稳定性以惰性气体为佳,第一压缩空间8与第二压缩空间7内容物为液压阻尼油,第二活塞组件5为采用双Y型密封圈51对称布置,且可以在套筒I内部滑动,对第二压缩空间7和第三压缩空间6进行双向密封,门受到外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作用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的套筒及与套筒配合使用的推杆,套筒内部设置有导向支撑件、第一活塞组件、第二活塞组件,套筒内设有涨管形成的通道,推杆的一端穿过导向支撑件与第一活塞组件固定连接,第一活塞组件与套筒头部之间形成第一压缩空间,第一与第二活塞组件之间形成第二压缩空间,第二活塞组件与套筒的底部之间形成第三压缩空间,第三压缩空间内为压缩气体,第一压缩空间与第二压缩空间内容物为液压阻尼油,第二活塞组件为采用双Y型密封圈对称布置,且可以在套筒内部滑动,对第二压缩空间和第三压缩空间进行双向密封,门受到外力打开时,推杆带动第一活塞组件向套筒的底部方向运动,此时第一活塞组件单向阀导通,第二压缩空间的液压阻尼油可以无阻力地通达第一压缩空间,使门可以在无额外阻力的情况下快速打开,第二活塞组件稍向套筒的底部方向移动以平衡和补偿第二压缩空间的变化,第三压缩空间被压缩;外力撤去时,在轻微的关门力的推动下,第三压缩空间内的压缩气体通过第二活塞组件将力传递到第一活塞组件并通过推杆使门关闭,此时第一压缩空间的液压阻尼油通过套筒上的胀管通道快速通达第二压缩空间,门因为没有额外阻力在压力作用下从开角90度开始快速关闭,当门关闭到约20度时,胀管通道减小,液压阻力逐渐增大,门关闭的速度逐渐减小,达到既可以快速关门,又可以缓冲关门的效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有云
申请(专利权)人:贺有云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