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式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5584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以提高缓冲器支撑部件的强度,而且可以谋求缓冲器支撑部件的轻量化的鞍乘式车辆。设有摆臂、后轮、缓冲单元、和缓冲器支撑部件,摆臂(25)的一端可摆动地支撑在车架(11)上,后轮(WR)可转动地支撑在摆臂上,缓冲单元(51)与车架和摆臂连接,对摆臂的摆动施加衰减力,缓冲器支撑部件(80)以架在车宽方向的方式设置在车架上,支撑缓冲单元的上端;鞍乘式车辆把缓冲单元支撑在缓冲器支撑部件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缓冲器支撑部件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在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被形成为下侧开放的コ字形,缓冲器支撑部件的上面和下面以使其车宽方向中央部处于车宽方向端部的上方的方式弯曲地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鞍乘式车辆,尤其涉及鞍乘式车辆的后轮悬架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的鞍乘式车辆,已知把构成车架的车架横梁(缓冲器支撑部件)的截面形成为半圆筒状,把后缓冲器的上端支撑在该车架横梁的半圆内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 献1)。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昭58-02058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鞍乘式车辆中,后缓冲器的上端支撑在车架横梁的 半圆内,因而,尽管可以确保缓冲器长度,但是由于车架横梁的截面为半圆筒状,所以在更 大型的鞍乘式车辆的场合,要求有能提高车架横梁的强度并实现轻量化的构造。本专利技术考虑到了上述情况,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仅能提高缓冲器支撑部件的强度而 且可以谋求缓冲器支撑部件轻量化的鞍乘式车辆。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为一种鞍乘式车辆,所述鞍乘式车辆设有车 架、摆臂、后轮、缓冲单元、和缓冲器支撑部件,车架在车宽方向上左右一对地构成,摆臂的 一端可摆动地支撑在车架上,后轮可转动地支撑在摆臂上,缓冲单元与车架和摆臂连接,对 摆臂的摆动施加衰减力,缓冲器支撑部件以架在车宽方向的方式设置在车架上,支撑缓冲 单元的上端;鞍乘式车辆把缓冲单元支撑在缓冲器支撑部件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其特征在 于缓冲器支撑部件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在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被形成为下侧开放的-字 形,缓冲器支撑部件的上面和下面,以使其车宽方向中央部处于车宽方向端部的上方的方 式被弯曲地形成。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特征是,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发动机被配置在缓冲器 支撑部件的前方,由设置在缓冲器支撑部件上的发动机支撑部支撑发动机。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的特征是,在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基础上,由分为上下两部分(上 下2分割)的对合构造构成缓冲器支撑部件,而且,夹着缓冲器支撑部件的缓冲器支撑部左 右一对地设置发动机支撑部,在发动机支撑部的车宽方向中央侧的缓冲器支撑部件的下面 设置开口部。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的特征是,在本专利技术第二或第三方面的基础上,连接发动机和发 动机支撑部的发动机连接部被配置在缓冲器支撑部的下方。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的特征是,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基础上,缓冲器支撑部件在车辆 前后方向分开地配置一对板状部件而构成,以架在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在一对板状部件的 上部结合上部板状部件,在上部板状部件的车宽方向端部形成有车辆俯视图中为大致U字 状的凹部。本专利技术第六方面的特征是,在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的基础上,在车辆侧面视图中,连接缓冲单元和缓冲器支撑部件的缓冲器连接部,借助凹部对着外方。 本专利技术第七方面的特征是,在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的基础上,一对板状部件通过车身 下方侧为长边的梯形板状部件与车架结合,一对板状部件在梯形板状部件的下方侧与梯形 板状部件的结合部到梯形板状部件与车架的结合部间的结合间距,被设定为大于所述一对 板状部件在梯形板状部件的上方侧与梯形板状部件的结合部到梯形板状部件与车架的结 合部间的结合间距。本专利技术第八方面的特征是,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基础上,缓冲器支撑部件被构成 为,把一对板状部件在车辆前后方向分开地进行配置,以架在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在一对 板状部件的上部结合上部板状部件,上部板状部件的车宽方向端部延伸到所述板状部件的 下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鞍乘式车辆,缓冲器支撑部件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在车辆前 后方向的截面被形成为下侧开放的二字形,缓冲器支撑部件的上面和下面,以使其车宽方 向中央部处于车宽方向端部的上方的方式被弯曲地形成,缓冲单元被支撑在缓冲器支撑部 件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因此,能以剪切力和拉伸力承受施加在缓冲器支撑部件上的载荷,因 而不仅可以提高缓冲器支撑部件的强度,而且能够抑制随强度提高的重量增加,谋求缓冲 器支撑部件的轻量化。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鞍乘式车辆,发动机被配置在缓冲器支撑部件的前方,由 设置在缓冲器支撑部件上的发动机支撑部支撑发动机,因此,可以把作用在缓冲器支撑部 件上的载荷让发动机侧负担,可以进一步谋求缓冲器支撑部件的轻量化。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的鞍乘式车辆,由分为上下两部分的对合构造构成缓冲器支 撑部件,而且,夹着缓冲器支撑部件的缓冲器支撑部左右一对地设置发动机支撑部,在发动 机支撑部的车宽方向中央侧的缓冲器支撑部件的下面设置开口部,因此,可以利用发动机 提高缓冲器支撑部件中的左右一对的发动机支撑部间的刚性,而且可以进一步谋求缓冲器 支撑部件的轻量化。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的鞍乘式车辆,连接发动机和发动机支撑部的发动机连接部 被配置在缓冲器支撑部的下方,因此,可以把缓冲单元的压缩载荷以发动机支撑部的拉伸 载荷传递到发动机侧,可以谋求发动机支撑部的轻量化。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的鞍乘式车辆,缓冲器支撑部件在车辆前后方向分开地配置 一对板状部件而构成,因此能够易于制作,可以提高缓冲器支撑部件的生产效率。另外,以 架在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在一对板状部件的上部结合上部板状部件,在上部板状部件的车 宽方向端部形成有车辆俯视图中为大致U字状的凹部,因此可以缓和施加在上部板状部件 的车宽方向端部的结合部的应力集中,在一对板状部件与上部板状部件的结合面上赋予平 缓的应力分布。由此,可以抑制上部板状部件的大型化,确保缓冲器支撑部件的强度并实现 轻量化。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六方面的鞍乘式车辆,具有在车辆侧面视图中,连接缓冲单元和缓 冲器支撑部件的缓冲器连接部借助凹部对着外方的特征。可以从车辆侧方对缓冲器连接部 实施作业,易于对缓冲器连接部使用工具。而且,由于不需要上下方向的连接,因而消除了 从缓冲器支撑部件的上面向上方突出的连接部件,所以能够把缓冲器的长度设定得较大, 可以谋求车辆的上下方向的紧凑化。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七方面的鞍乘式车辆,一对板状部件通过车身下方侧为长边的梯形 板状部件与车架结合,因此与把一对板状部件与车架直接结合的场合比较,可以确保与车 架的结合长度较大。由此,可以分散作用在车架上的载荷,所以能够谋求车架侧的轻量化。 而且,一对板状部件在梯形板状部件的下方侧与梯形板状部件的结合部到梯形板状部件与 车架的结合部间的结合间距,被设定为大于一对板状部件在梯形板状部件的上方侧与梯形 板状部件的结合部到梯形板状部件与车架的结合部间的结合间距,因此可以避免应力集 中,能够谋求车架侧的轻量化。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八方面的鞍乘式车辆,以架在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在一对板状部件 的上部结合上部板状部件,上部板状部件的车宽方向端部延伸到所述板状部件的下端,因 此,可以缓和施加在上部板状部件的车宽方向端部的结合部的应力集中,在一对板状部件 与上部板状部件的结合面上赋予平缓的应力分布。由此,可以抑制上部板状部件的大型化, 确保缓冲器支撑部件的强度并实现其轻量化。附图说明图1是用来说明本专利技术涉及的鞍乘式车辆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左侧面图。图2是图1所示车架横梁的周边的左侧面图。图3是图2所示车架横梁的周边的俯视图。图4是图2所示车架横梁的周边的仰视图。图5是图2所示车架横梁的周边的背面图。图6是从上方且左前方观察图2所示车架横梁的周边时的轴测图。图7是从下方且左后方观察图2所示车架横梁的周边时的轴测图。图8是用来说明本专利技术涉及的鞍乘式车辆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架横梁的轴测图。图9是图8所示车架横梁的周边的仰视图。图10是用来说明本专利技术涉及的鞍乘式车辆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鞍乘式车辆,所述鞍乘式车辆设有:车架、摆臂、后轮、缓冲单元、和缓冲器支撑部件,所述车架在车宽方向上左右一对地构成,所述摆臂的一端可摆动地支撑在所述车架上,所述后轮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摆臂上,所述缓冲单元与所述车架和所述摆臂连接,对所述摆臂的摆动施加衰减力,所述缓冲器支撑部件以架在车宽方向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车架上,支撑所述缓冲单元的上端;所述鞍乘式车辆把所述缓冲单元支撑在所述缓冲器支撑部件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器支撑部件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在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被形成为下侧开放的コ字形,所述缓冲器支撑部件的上面和下面,以使其车宽方向中央部处于车宽方向端部的上方的方式被弯曲地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川英亮藤山孝太郎仓持大辅坂本顺一井神晓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