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转向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09637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15 19: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转向柱。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转向柱,其包括:一上套管,所述上套管耦接至转向轴的外部,并具有一第一长孔,所述第一长孔轴向地形成在所述上套管的一侧表面;一下壳体,所述下壳体耦接至所述上套管的外周围表面,并具有一第二长孔,所述第二长孔轴向地形成在所述下壳体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一长孔相对应;一第一支撑组件,其支撑在所述上套管的内周围表面;以及一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一侧耦接至一伸缩驱动单元,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另一侧位于所述下壳体的外侧,并且所述第二支撑组件通过一穿过所述第一长孔和所述第二长孔的紧固组件而耦接至所述第一支撑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转向柱,尤其特别地,涉及一种车辆转向柱,其能够在车辆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容易地调整转向柱的溃缩载荷(collapse load),而且根据车辆类型将溃缩载荷调整为与碰撞特性(collision property)相匹配,从而改善碰撞性能,以及减少组件数量、缩短装配过程并且降低装配成本。
技术介绍
通常,车辆转向柱包括伸缩功能和倾斜功能,驾驶员可以通过调整方向盘的突出程度和方向盘的倾斜角度,以与驾驶员的身高体型相匹配,从而有效地完成转向操作。图1是现有技术的一车辆转向柱的透视图。如图1所示,根据现有技术的一车辆转向柱包括:一转向轴101,其与车辆方向盘(图未示)连接;一转向柱壳体103,其围绕所述转向柱101;一滑动壳体105,其插入所述转向柱103以沿轴向滑动;一螺母固定部107,其形成在所述滑动壳体105的后端;一伸缩螺母117(telescope nut),其耦接至所述螺母固定部107的外周围部,并在所述螺母固定部107的内周围表面形成内螺纹(female screw);一伸缩电机111(telescope motor)设置在所述转向柱壳体103的一侧;一蜗杆轴113,其被所述伸缩电机111驱动;一伸缩螺丝109,其具有一蜗轮115和一外螺纹,所述蜗轮115形成在所述伸缩螺丝109的前端,并与所述蜗杆轴113啮合,所述外螺纹形成在所述伸缩螺丝109的后端,并插入至所述伸缩螺母117;以及一倾斜壳体133,其通过一倾斜电机131和一倾斜螺纹137而倾斜围绕一转轴135(hinge shaft)。所述转向轴101的上端连接至方向盘(图中未示),并且根据驾驶员对方向盘(图中未示)的操作而旋转,以将一转向力通过一位于所述转向轴下端的齿条齿轮机构(图中未示)传送至车轮(图中未示)。所述转向轴101具有这样的结构:设置有上转向轴101a和下转向轴101b,两者为相对滑动,这样可以实现伸缩操作。所述转向柱壳体103围绕所述转向柱101,并且通过分别形成在所述转向柱壳体103的上侧和下侧的上支架121和下支架123而固定在车体上,从而支撑所述转向轴101。所述滑动壳体105围绕所述转向柱101,并且插入至所述转向柱壳体103的上端,这样可以相对于所述转向柱壳体103滑动。所述滑动壳体105为一圆柱体,并且所述滑动壳体105的后端耦接至所述螺母固定部107。所述伸缩螺母117根据所述伸缩螺丝109的旋转而在轴向上前后移动,以实现伸缩操作。所述伸缩螺母117压配至所述螺母固定部107的外周围部,并且在所述转向柱壳体103的轴向上延伸。同时,所述螺母固定部107包括:一连接销119(coupling pin),其同时穿过所述伸缩螺母117和所述螺母固定部107。即使所述连接销119穿过所述伸缩螺母117和所述螺母固定部107,但是由于所述连接销119不是完全固定于所述伸缩螺母117或所述螺母固定部107,因此,所述伸缩螺母117可以以一预定角度绕着所述连接销119旋转,而且也可以沿着所述连接销119上下移动一预定距离。所述蜗杆轴113受到所述伸缩电机111的驱动力而旋转以驱动所述伸缩螺丝109。通过所述伸缩电机111和所述蜗杆轴113驱动所述伸缩螺丝109,以使所述伸缩螺母117和所述螺母固定部107前后移动。当驾驶员操作一伸缩开关(图未示)时,伸缩电机被驱动运行,通过所述蜗杆轴113和所述蜗轮115传送所述伸缩电机的驱动力至所述伸缩螺丝109,用以旋转所述伸缩螺丝109,使得耦接至所述伸缩螺母117的所述滑动壳体105在所述转向轴方向上滑动,从而完成伸缩操作。然而,如上文所述,根据现有技术中车辆转向柱存在的结构问题是:分别需要诸如耦接至上支架121的囊状物121a的一级冲击能量吸收组件以及诸如撕裂板(图中未示)的二级冲击能量吸收组件,同时,为了分别制造和装配所述冲击能量吸收组件而增加了组件数量及工序数量。此外,在利用一撕裂槽的断裂以吸收冲击的方法中,形成一具有预定程度的槽,当所述撕裂板在所述囊状物首先吸收载荷后二次吸收载荷时,所述方法存在制造产品复杂的问题,并且会垂直地引起形变,所述形变因周围组件的干扰而产生一横向载荷偏差。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已经考虑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并且提供一种车辆转向柱,其能够在车辆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容易地调整转向柱的溃缩载荷,而且根据车辆类型将溃缩载荷调整为与碰撞特性相匹配,从而改善碰撞性能,以及减少组件数量、缩短装配过程并且降低装配成本。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不限于此,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未述目的可以被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下文的描述而清楚理解。为此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车辆转向柱,其包括:一上套管,所述上套管耦接至一转向轴的外部并具有一第一长孔,所述第一长孔轴向地形成在所述上套管的一侧表面;一下壳体,所述下壳体耦接至所述上套管的外周围表面并具有一第二长孔,所述第二长孔轴向地形成在所述下壳体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一长孔相对应;一第一支撑组件,其支撑在所述上套管的内周围表面;以及一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一侧耦接至一伸缩驱动单元,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另一侧位于所述下壳体的外侧,并且所述第二支撑组件通过一穿过所述第一长孔和所述第二长孔的紧固组件而耦接至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车辆转向柱能够在车辆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容易地调整转向柱的溃缩载荷,而且根据车辆类型将溃缩载荷调整为与碰撞特性相匹配,从而改善碰撞性能,以及减少组件数量、缩短装配过程并且降低装配成本。附图说明结合参考以下的附图和详细说明将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的目的、特性和优势,其中:图1是现有技术的一车辆转向柱的透视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车辆转向柱的透视图;图3是图2所示的车辆转向柱的爆炸分解透视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实施例的车辆转向柱的一部分的爆炸分解透视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实施例的车辆转向柱的一部分的透视图;以及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实施例的车辆转向柱的剖视图;图中的主要标号分别表示:200、转向柱;201、转向轴;203、安装支架;210、上套管;211、第一长孔;213、耦接孔;215、固定孔;220、下壳体;221、第二长孔;230、第二支撑组件;250、第一支撑组件;260、第三支撑组件;270、弯折组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参考附图,将具体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在整个说明书中,尽管在不同的附图提供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但是它们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组件。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下文描述中,若并入本文的已知功能和配置的详细描述会使本专利技术的主题变得不清楚,则将其省略。另外,在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组件时,可以使用术语,例如第一、第二、A、B、(a)、(b)等类似词。这些术语仅是为了将一结构组件与其他结构组件区别出来,并且一相应结构组件的属性、次序、顺序等不应受限于该术语。应当指出,当在说明书中描述一个组件与另一个组件“连接”“耦接” “接合”时,虽然说明第一个组件可以直接地与第二个组件“连接”“耦接”“接合”,一第三个组件也可能在第一个组件与第二组件之间“连接”“耦接”“接合”。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车辆转向柱的透视图。图3是图2所示的转向柱的爆炸分解透视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实施例的车辆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车辆转向柱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转向柱,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上套管,所述上套管耦接至一转向轴的外部并具有一第一长孔,所述第一长孔轴向地形成在所述上套管的一侧表面;一下壳体,所述下壳体耦接至所述上套管的外周围表面并具有一第二长孔,所述第二长孔轴向地形成在所述下壳体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一长孔相对应;一第一支撑组件,支撑在所述上套管的内周围表面;以及一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一侧耦接至一伸缩驱动单元,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另一侧位于所述下壳体的外侧,并且所述第二支撑组件通过一穿过所述第一长孔和所述第二长孔的紧固组件而耦接至所述第一支撑组件。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3.02 KR 10-2015-00287721.一种车辆转向柱,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上套管,所述上套管耦接至一转向轴的外部并具有一第一长孔,所述第一长孔轴向地形成在所述上套管的一侧表面;一下壳体,所述下壳体耦接至所述上套管的外周围表面并具有一第二长孔,所述第二长孔轴向地形成在所述下壳体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一长孔相对应;一第一支撑组件,支撑在所述上套管的内周围表面;以及一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一侧耦接至一伸缩驱动单元,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另一侧位于所述下壳体的外侧,并且所述第二支撑组件通过一穿过所述第一长孔和所述第二长孔的紧固组件而耦接至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组件螺纹连接或压配至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一通孔;在车辆发生碰撞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紧固组件的接合长度调整用以使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压靠所述上套管的支撑力。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转向柱进一步包括:一第三支撑组件,所述第三支撑组件耦接至所述上套管,以在车辆发生碰撞的情况下,与所述上套管一起沿轴向溃缩;以及一弯折组件,所述弯折组件沿轴向贯穿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和所述第三支撑组件,其中所述弯折组件的一端弯折并固定于所述第三支撑组件,用以围绕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并且,所述弯折组件在所述上套管和所述第三支撑组件溃缩过程中塑性变形且变笔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组件包括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螺纹连接或压配至所述第三支撑组件和所述上套管,而且在所述固定部上形成一通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组件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具尚澈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万都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