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碰撞吸能盒和车体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0649 阅读:2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碰撞吸能盒。该车辆的碰撞吸能盒具有在车辆发生前部碰撞时盒本体被压溃、从而吸收冲击能量的结构,该盒本体配置在前侧梁与其车辆前方侧的保险杠横梁之间,盒本体形成为具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轴心的筒状,连接盒本体的彼此相对的一对对置壁部的加强梁设置在盒本体的中空部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碰撞吸能盒和车体前部结构,该碰撞吸能盒具有配置在前侧梁 和其车辆前方侧的保险杠横梁之间的盒本体,在车辆发生前部碰撞时上述盒本体被压溃,从而吸收冲击能量。
技术介绍
近年来要求汽车在发生轻微碰撞时减小修理费用。这就需要在发生轻微碰撞时前侧梁 不变形;散热器和冷凝器等高价部件不破损。为此,将碰撞吸能盒配置在前侧梁与其车辆 前方侧的保险杠横梁之间,在汽车发生前部碰撞时压溃碰撞吸能盒来吸收冲击能量。此外, 通过调节碰撞吸能盒的压溃残余量(碰撞后的车辆前后方向的碰撞吸能盒的长度),使发 生轻微碰撞时没有部件与车体前部的散热器和冷凝器等高价部件接触。现有的碰撞吸能盒如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揭示的那样,只是单纯地形成为筒状。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2006 — 12388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462号公报在上述现有的结构中,由于碰撞吸能盒仅单纯地形成为筒状,因而在将能量吸收量、 最大抗力、压溃残余量等的碰撞吸能盒的性能设定为目标性能时,不得不根据碰撞吸能盒 的盒本体的形状、板厚和材质进行设定。其结果,盒本体的形状很大程度上受到碰撞吸能 盒的上述性能的限制,难以使盒本体形成所需的形状。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碰撞吸能盒和车体前部结构,该车辆的 碰撞吸能盒是能将能量吸收量、最大抗力、压溃残余量等的性能设定为目标性能的结构, 而且还能使盒本体容易地设定为所需形状。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碰撞吸能盒,具有在车辆发生前部碰撞时盒本体被压溃、从而 吸收沖击能量的结构,该盒本体配置在前侧梁与其车辆前方侧的保险杠横梁之间,所述盒本体形成为具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轴心的筒状,连接所述盒本体的彼此相对的一对对置壁部的加强梁设置在所述盒本体的中空部内。 根据该结构,由于连接盒本体的彼此相对的一对对置壁部的加强梁设置在盒本体的中 空部内,因此在将能量吸收量、最大抗力、压溃残余量等的碰撞吸能盒的性能设定为目标 性能时,能根据加强梁的形状和大小进行设定。也就是说,盒本体的形状不必受能量吸收 量、最大抗力、压溃残余量等的碰撞吸能盒的性能较大的限制,能使盒本体容易地设定为 所需形状。也可以是,从车辆前方侧观察到的所述盒本体的纵向截面的纵向尺寸比所述纵向截面 的横向尺寸长,所述对置壁部在纵向截面上是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所述盒本体的侧壁。 在车辆发生轻微碰撞时,容易扩大变形的沿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侧壁被加强梁 连接着,因此能增大碰撞吸能盒的强度。另外,能利用薄的廉价材料作为加强梁以外的盒 本体材料。针对来自相对车辆前后方向倾斜的方向的力,能使碰撞吸能盒成为较强的结构, 能避免碰撞吸能盒因来自所述倾斜方向的力而向车辆前后方向折断。 也可以是,所述加强梁沿车辆前后方向形成,所述加强梁的左右两端部被弯折,从而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凸缘, 利用点焊将所述左右一对凸缘焊接于所述一对对置壁部。通过使加强梁的左右两端部弯折从而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凸缘,能增强加 强梁的强度。能容易地将加强梁向筒状盒本体内固定。也可以是,前侧板焊接接合在所述盒本体的车辆前方侧的前端,从而封闭所述中空部, 后侧板焊接接合在所述盒本体的车辆后方侧的后端,从而封闭所述中空部,所述前侧板离 开所述加强梁的车辆前方侧的前端,所述后侧板离开所述加强梁的车辆后方侧的后端。盒本体的一部分不通过加强梁来增强,能使上述盒本体的一部分相比其他盒本体部分更容易压溃,因而能利用加强梁更容易地调节盒本体的变形模式。如果在车辆前后方向上 加强梁的长度与盒本体的长度相同,前侧板和后侧板之间没有间隔的话,为了调节盒本体 的变形模式,则必须使加强梁做成复杂的形状。另一方面,采用上述结构的话,不仅加强 梁为简单的形状,而且也能调节盒本体的变形模式。也可以是,在所述盒本体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半部形成有沿与车辆前后方向成直角的 方向延伸的直角方向凸条,在所述盒本体的后半部形成有沿与车辆前后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前后方向凸条。直角方向凸条是使盒本体容易在车辆前后方向变形的凸条,能利用该直角方向凸条容 易地吸收轻微碰撞时的冲击能量,防止前侧梁的损伤。而且能容易地调节盒本体的变形初 期的负荷。前后方向凸条是阻止车辆前后方向变形的凸条,利用该前后方向凸条能容易地调节盒 本体的压溃残余量,能消除轻微碰撞时与车体前部的散热器和冷凝器等高价部件接触的部 件,防止它们受到损伤。也可以是,在所述盒本体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半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空开间隔地形 成有沿与车辆前后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延伸的多个所述直角方向凸条,在所述多个直角方向凸条中位于最车辆前方侧的直角方向凸条的所述直角方向的长 度设定为大于其他的直角方向凸条的所述直角方向的长度。在车辆发生轻微碰撞时,能使位于最车辆前方侧的直角方向凸条最先变形,之后使后 方的直角方向凸条变形,能顺利地使盒本体从前方侧开始压溃。而且,能降低碰撞吸能盒 的初期抗力的峰值。所述加强梁的车辆前方侧的前端位于所述最车辆前方侧的直角方向凸条的车辆后方 侧,这样能避免位于最车辆前方侧的直角方向凸条在车辆轻微碰撞时因加强梁而难以变形 的问题。并且,能顺利地从前方侧将盒本体压溃,降低碰撞吸能盒的初期抗力的峰值。在所述加强梁上形成有沿与车辆前后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延伸的直角方向凸条,这样能 更容易地利用加强梁来调节盒本体的变形模式。也可以是,所述盒本体包括截面呈上下倒置U形的上侧部件和截面呈U形的下侧部件, 所述上侧部件的一方的侧壁、所述下侧部件的一方的侧壁、所述加强梁的一方的凸缘相互 重叠并被实施点焊,并且所述上侧部件的另一方的侧壁、所述下侧部件的另 方的侧壁、 所述加强梁的另一方的凸缘相互重叠并被实施点焊,这样,碰撞吸能盒的制作变得容易, 能防止上述侧壁彼此的重叠部的剥离和开裂,由于在车辆前后方向具有上述重叠部,因而 能增强碰撞吸能盒的强度。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具有前侧梁;配置在所述前侧梁的前侧的保险杠横 梁;以及在所述前侧梁与所述保险杠横梁之间配置的所述车辆的碰撞吸能盒。采用该结构, 由于将连接盒本体的彼此相对的一对对置壁部连接的加强梁设置在盒本体的中空部中,因 此在将能量吸收量、最大抗力、压溃残余量等的碰撞吸能盒的性能设定为目标性能时,能 根据加强梁的形状、大小进行设定。即,盒本体的形状能很大程度上不受能量吸收量、最 大抗力、压溃残余量等的碰撞吸能盒的性能的限制,使盒本体容易地设定为所需形状。也可以是,所述前侧梁形成为轴心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筒状,将从车辆前方侧观察到的所述盒本体的纵向截面形状和大小设定为与所述前侧梁的 纵向截面形状和大小相同或基本相同,从车辆前方侧观察,所述盒本体的各壁与所述前侧梁的各壁重叠。能可靠地利用前侧梁来承接、支撑从保险杠横梁作用于碰撞吸能盒的力,在碰撞吸能 盒不易产生旋转方向的力。因此,能容易、正确地发挥碰撞吸能盒的能量吸收量、最大抗 力、压溃残余量等的碰撞吸能盒性能。作为使碰撞吸能盒上不易发生旋转方向的力的手段,可以考虑增厚与盒本体的车辆后 方侧的端部接合的后板(连接板)的壁厚来增强后板的刚性的手段,但该手段会带来重量 增加、材料成本上升的问题。相比之下,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构成不会导致该问题。附图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碰撞吸能盒,具有在车辆发生前部碰撞时盒本体被压溃、从而吸收冲击能量的结构,该盒本体配置在前侧梁与其车辆前方侧的保险杠横梁之间, 所述盒本体形成为具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轴心的筒状, 连接所述盒本体的彼此相对的一对对置壁部 的加强梁设置在所述盒本体的中空部内。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信秀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