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9904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充气轮胎,包括一胎面部分,一对胎侧部分,垫胶部分,内衬层部分,胎体帘布层部分,胎圈部分及带束层部分;带束层部分包括带束过渡层与带束工作层,在所述带束工作层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环状增强带束条,另一端设置有第二环状增强带束条;各环状增强带束条中的组成钢丝分别沿周向重叠缠绕至少两圈以上,各环状增强带束条中各组成钢丝所形成钢丝圈之间的排列间距由内至外依次增大。本发明专利技术能较好地适应带束层承受内应力从胎冠中心部位向胎肩部位依次减小之情形,在宽度方向上的弯曲刚度随之产生相应变化,能够克服轮胎在带束层端部发生疲劳损坏和热破坏等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更具体地讲,其涉及一种适用于以减少因胎肩部位的应力集 中所引起的脱层,提高使用性能及延长使用寿命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对于充气轮胎一特别是载重汽车子午线轮胎,带束层是主要的受力部件,在很大程度上 决定着充气轮胎的形状及轮胎各部位由内压引起的初始应力,载重子午线轮胎带束层承受总应力的60 75%。带束层的帘线层数、帘线角度、密度与排列方式,带束层的厚度、宽度与 长度,以及所采用的帘线结构与类型等都决定了带束层的刚性,直接影响子午线轮胎的使用 性能。根据轮胎的规格和使用条件,带束层结构设计已呈多样化的趋势。国内最普遍的是在 钢丝帘布带束层边部覆盖由两层沿周向排列重叠缠两圈而组成的环状增强带束条。但是带束 层帘线承受内压引起的应力,在带束层全宽范围内是不均匀的,从胎冠中心部位向胎肩部位 依次减小,普通的钢丝帘布带束层边部覆盖由两层沿周向排列重叠缠两圈而组成的环状增强 带束条在宽度方向上的弯曲刚度不变,不能适用应力的变化,容易在带束层端部产生疲劳损 坏和热破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充气轮胎,其包括一胎面部分,由胎面冠部与胎面基部组成;一对胎侧部分;垫胶部分,包括带束层垫胶与胎肩垫胶; 内衬层部分,包括内衬过渡层与气密层;胎体帘布层部分,在两胎圈之间的胎体帘布层从轮胎内侧绕过胎圈反包向外侧,形成胎 体帘布层的一对反包部分以及位于其之间的胎体帘布层的主体部分; 胎圈部分,包括三角胶芯、钢丝圈、钢丝圈包胶及胎圈包布; 带束层部分,包括带束过渡层与带束工作层;在上述带束工作层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环状增强带束条,另一端设置有第二环状增强带束 条;各环状增强带束条中的组成钢丝分别沿周向重叠缠绕至少两圈以上,各环状增强带束条 中各组成钢丝所形成钢丝圈之间的排列间距由内至外依次增大。上述带束层部分,包括下方钢丝帘布层、中间钢丝帘布层与上方钢丝帘布层,其中下方 钢丝帘布层与中间钢丝帘布层组成带束过渡层,上方钢丝帘布层作为带束工作层。上述下方钢丝帘布层、中间钢丝帘布层与上方钢丝帘布层中,各钢丝帘线走向与胎面冠 部的中心赤道线成5 30°夹角,且相邻钢丝帘布层中的钢丝帘线走向相反;上述下方钢丝帘布层与中间钢丝帘布层之间、中间钢丝帘布层与上方钢丝帘布层之间,以及下方钢丝帘布层与上方钢丝帘布层之间的宽度具备5~20毫米的差级,且下方钢丝帘布层的宽度小于中间 钢丝帘布层的宽度,上方钢丝帘布层的宽度小于下方钢丝帘布层的宽度;第一环状增强带束 条与上方钢丝帘布层的左侧衔接,第二环状增强带束条与上方钢丝帘布层的右侧衔接,各环 状增强带束条缠绕在中间钢丝帘布层对应边侧上。上述各环状增强带束条中,钢丝圈之间的排列间距由内至外从0. 2mm逐渐过渡到2. 5mm。 上述各环状增强带束中,组成钢丝的直径为1.02 1.80咖,组成钢丝的扯断伸长率在 4%~8%之间,扯断强度为800 2600N。上述各环状增强带束条的宽度为20 50 mm。上述各环状增强带束条中,组成钢丝的走向与胎面冠部的中心赤道线成(T夹角。 上述各环状增强带束条的头尾裁断角度在30° 45°之间,搭接长度为5 15咖。 本专利技术采取在带束工作层两端分别设置有环状增强带束条、环状增强带束条中钢丝圈之 间的排列间距由内至外依次增大等技术方式,能较好地适应带束层承受内应力从胎冠中心部 位向胎肩部位依次减小之情形,在宽度方向上的弯曲刚度随之产生相应变化,能够克服轮胎 在带束层端部发生疲劳损坏和热破坏等现象。使轮胎中胎圈耐久性和高速性能得以提高的, 轮胎的侧向刚性、耐磨性和操纵稳定性也能得以进一步提高。 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原理示意图,示出横剖面结构。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主要示出了环状增强带束条部分。 图3是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主要示出了环状增强带束条中的组成钢丝部分。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看图l、图2及图3, 一种充气轮胎l,其包括一胎面部分2、 一对胎侧部分5、垫胶 部分6、内衬层部分7、胎体帘布层部分8、 一对轴向间隔开的胎圈部分3及带束层部分4。 其中,胎面部分2由胎面冠部与胎面基部组成;垫胶部分6包括带束层垫胶与胎肩垫胶;内 衬层部分7包括内衬过渡层与气密层;胎体帘布层部分8,在两胎圈之间的胎体帘布层从轮 胎内侧绕过胎圈反包向外侧,形成胎体帘布层的一对反包部分8b以及位于其之间的胎体帘布层的主体部分8a;胎圈部分3包括三角胶芯、钢丝圈、钢丝圈包胶及胎圈包布;带束层部分 4包括带束过渡层与带束工作层,上述带束层部分包括下方钢丝帘布层4a、中间钢丝帘布层 4b与上方钢丝帘布层4c,其中下方钢丝帘布层4a与中间钢丝帘布层4b组成带束过渡层,上 方钢丝帘布层4c作为带束工作层;上述下方钢丝帘布层4a、中间钢丝帘布层4b与上方钢丝 帘布层4c中,各钢丝帘线走向与胎面冠部的中心赤道线成5° 、 10° 、 15° 、 20°或30°夹 角,且相邻钢丝帘布层中的钢丝帘线走向相反;上述下方钢丝帘布层4a与中间钢丝帘布层 4b之间、中间钢丝帘布层4b与上方钢丝帘布层4c之间,以及下方钢丝帘布层4a与上方钢 丝帘布层4c之间的宽度具备5、 10、 15或20毫米的差级,并且下方钢丝帘布层4a的宽度小 于中间钢丝帘布层4b的宽度,上方钢丝帘布层4c的宽度小于下方钢丝帘布层4a的宽度。在 上述带束工作层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环状增强带束条4d,另一端设置有第二环状增强带束条 4e,第一环状增强带束条4d与上方钢丝帘布层4c的左侧衔接,且第一环状增强带束条4d缠 绕在中间钢丝帘布层4b左边侧上,第二环状增强带束条4e与上方钢丝帘布层4c的右侧衔接, 且第二环状增强带束条4e缠绕在中间钢丝帘布层4b右边侧上;第一环状增强带束条4d中的 组成钢丝分别沿周向重叠缠绕至少两圈以上(含两圈),组成钢丝走向与胎面冠部的中心赤道 线成O。夹角,组成钢丝的直径选为1.02、 1.2、 1.5或1.80 mra,组成钢丝的扯断伸长率为 4%、 5%、 6%或8%,扯断强度为800、 1000、 1200、 1500、 2000或2600N,组成钢丝所形成钢 丝圈之间的排列间距由内至外依次增大,诸如钢丝圈之间的排列间距由内至外从0. 2mm逐渐 过渡到2.5mm;第二环状增强带束条4e中的组成钢丝分别沿周向重叠缠绕至少两圈以上,组 成钢丝走向与胎面冠部的中心赤道线成0°夹角,组成钢丝的直径选为L02、1.2、1.5或1.80 mm,组成钢丝的扯断伸长率为4%、 5%、 6%或8%,扯断强度为800、 1000、 1200、 1500、 2000 或2600N,组成钢丝所形成钢丝圈之间的排列间距由内至外依次增大,诸如钢丝圈之间的排 列间距由内至外从0.2mm逐渐过渡到2.5mm;第一、第二环状增强带束条的宽度均为20、 30、 35、40或 50咖;第一、第二环状增强带束条的头尾裁断角度均为30。 、35° 、40°或45° , 搭接长度均为5、 10、 12或15ram。与上述有关
技术实现思路
再进一步说明如下上述方式中,胎体帘布层部分由贴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包括: 一胎面部分,由胎面冠部与胎面基部组成; 一对胎侧部分; 垫胶部分,包括带束层垫胶与胎肩垫胶; 内衬层部分,包括内衬过渡层与气密层; 胎体帘布层部分,在两胎圈之间的胎体帘布层从轮胎内侧绕过胎圈反包向外侧,形成胎体帘布层的一对反包部分以及位于其之间的胎体帘布层的主体部分; 胎圈部分,包括三角胶芯、钢丝圈、钢丝圈包胶及胎圈包布; 带束层部分,包括带束过渡层与带束工作层;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带束工作层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环状增强带束条,另一端设置有第二环状增强带束条;各环状增强带束条中的组成钢丝分别沿周向重叠缠绕至少两圈以上,各环状增强带束条中各组成钢丝所形成钢丝圈之间的排列间距由内至外依次增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淑梅郝树德林向阳李勇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双星轮胎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