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羰基化合成乙酸、乙酐的共聚物配体铑催化剂及其制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8244 阅读:2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共聚物配体铑催化剂及其羰基化制备乙酸、乙酐的方法。以丙烯酸酯类或马来酸酐与2-乙烯吡啶、4-乙烯吡啶,丙烯腈或丙烯胺等可聚合的含有极性原子的烯类单体共同形成交联或非交联的共聚物在强碱作用下的水解产物为配体,与铑化合物及无机盐作用下,配合形成高分子铑催化剂;在用于羰基化制备乙酸,乙酐反应中具有对反应介质适应性强,活性高,选择性高的特点。(*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共聚物配体铑催化剂及其制法,以及用该催化剂进行甲醇羰基化制备乙酸、乙酐的方法。一氧化碳与甲醇和乙酸甲酯在可溶性铑的作用下,生产乙酸,乙酐是在70年代以来,Monsanto和BP公司专利技术和发展起来的新型催化工艺,该工艺目前占有乙酸,乙酐市场的70%以上的份额。在可溶性小分子铑配合物的甲醇均相羰基化反应中,其活性物种为二羰基二碘铑(I)阴离子配合物,例如Rh(CO)2I2-N+R4,在催化反应过程中由于配合物不稳定,极易转化为二羰基四碘铑(III)如Rh(CO)2I4-N+R4而失去活性,为了维持整个反应系统的活性中心的存在,在整个反应体系中除了保持一氧化碳的分压外,还要添加大量的氢碘酸和其他辅助极性溶剂,其中,目前较为广泛使用的用于甲醇羰基化制备乙酸的小分子催化体系,其基本组成为甲醇,铑催化剂,氢碘酸,水和乙酸,其中酸和水的含量为整个体系中的70%以上。这种体系对反应过程的材质要求很高,而且还带来一定的水煤气副反应等不利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在上述体系中添加含有杂原子的有机小分子化合物,如吡啶,吡咯,有机瞵等化合物,以及在体系中添加无机盐如LiCl,乙酸锂,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催化活性及催化选择性,但效果不太明显。为了改善这些缺点,许多研究将可溶性铑沉积在固体载体上作为催化剂,在高温下,以甲醇,碘甲烷和一氧化碳的气体混合物通过气-固相反应生成乙酸,但这种工艺消耗大量的助催化剂碘甲烷,反应过程中的积碳严重,反应的稳定性差等缺点,未能进行到工业化的阶段。还有很多研究集中在以聚合物为催化剂的配体的研究,使铑催化剂形成多相化来进行研究,这些聚合物多为含有杂原子的交联高分子,其典型的配体结构为 这种结构的配体与铑形成的配合物,易于与亲核试剂形成氧化加成反应形成六配位的铑化合物而失去活性,不能改进上述催化体系。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曾提出(CN1004750,1989年)以2-乙烯吡啶与丙烯酸酯为配体形成了高分子铑催化剂,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上述的缺点,能够在低温,低压,高活性低腐蚀,无须添加任何水和极性酸的条件下高活性高选择性将甲醇羰基化为乙酸和乙酸甲酯,但是该催化剂体系只能在甲醇中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和溶胀性,在水中和酸中不能溶解。这一缺点为将之使用到目前大多数的甲醇羰基化反应设备上形成了障碍,阻碍了该催化剂在工业化的进程。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的研究背景,针对目前的甲醇羰基化生产乙酸的成熟工艺,提出了一种能够应用于可溶性小分子铑催化剂的生产工艺的新型甲醇羰基化高分子铑催化剂,以解决小分子铑催化剂羰基化反应中的缺点和2-乙烯吡啶与丙烯酸酯为配体的高分子铑催化剂在原有工艺溶解性不好的缺点。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甲醇羰基化合成乙酸、乙酐的共聚物配体催化剂,这种高分子铑催化剂中的有效结构可用下述通式(I)表示 式中,R 或 BBPH4、BH4或I;XCO、Cl、I或Br;a、b、m、n、p=1~100,其中a、b最好为1~5,而m、n、p最好为1~10。在上述的催化剂中,铑含量为催化剂的0.1-15重量%。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制备上述高分子铑催化剂的方法,包括共聚物配体的制备和含铑催化剂的制备,其特征在于共聚物配体的制备是以丙烯酸酯类或马来酸酐与含有极性原子的烯类单体共同形成的共聚物在强碱作用下进行水解而得到;铑催化剂的制备是将上述配体与铑化合物及无机盐作用下,配合形成高分子铑催化剂。对于本专利技术所用的高分子配体是通过在高分子链中引入亲水基团改善高分子的溶解性。将2-乙烯吡啶或4-乙烯吡啶与马来酸酐或丙烯酸酯反应或交联共聚物经过水解反应后,使丙烯酸酯或马来酸酐的集团形成含有有机酸的高分子配体,其结构可用下述通式II表示 其中,R、a、b、m、n、p所表示的意义与上述通式(I)相同。上述的高分子配体的制备按下列步骤进行1.以丙烯酸酯或马来酸酐与2-乙烯吡啶、4-乙烯吡啶,丙烯腈或丙烯胺等可聚合的含有极性原子的烯类单体。以自由基引发剂在苯或甲苯为溶剂,在30-80℃的温度下。以溶液或悬浮聚合的方法聚合而成反应2-20小时后用乙醚终止并沉淀出聚合物,真空干燥,制的高分子共聚物。其中,配体中至少含有一种2-乙烯吡啶、4-乙烯吡啶,丙烯腈或丙烯胺等可聚合的含有极性原子的烯类单体,与丙烯酸酯或马来酸酐可以分别形成二元,三元或多元共聚物配体,其中含极性原子的烯类单体的含量为1-90-mol%。2.将高分子共聚物溶解或溶胀于在甲醇溶液中,加入强碱如NaOH,KOH,进行水解反应,使丙烯酸酯或马来酸酐水解为相应的含有有机酸基团的高分子配体。3.若在上述1的聚合体系中引入双官能团的单体,例如二乙烯苯,甲基丙烯酸双酯或丙烯酸双酯作为交联剂,通过悬浮聚合即可合成交联的高分子共聚物(交联度为1-80%)。利用所得到的合成交联的高分子共聚物,按上述2同样方法得到含有有机酸基团的高分子配体。高分子铑催化剂的制法是按下列步骤进行的1.将交联或未交联的高分子配体溶于或悬浮于溶剂,例如甲醇,水,乙醇或丙酮中,于室温搅拌10-30分。2.将铑化合物RhCl3,RhI3,RhBr3,Rh2(CO)4Cl2,Rh2(CO)4Br2或Rh2(CO)4I2的甲醇溶液缓慢加入到高分子配体溶液中,搅拌10-30分,于40-60℃条件下通入CO反应30-100分。3.然后加入无机盐,如NaBPh4,NaBH4,LiI(Na∶Rh=1-5mol或Li∶Rh=1-5mol),出现大量沉淀后用乙醚洗涤,真空干燥得到本专利技术的用上述式(I)表示的含铑高分子催化剂,铑含量为0.1-15-wt%。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高分子铑催化剂,可用于羰基化制备乙酸,乙酐其制备过程为用一氧化碳反复置换高压釜中的空气,然后,依次加入甲醇,乙酸甲酯,水,乙酸或氢碘酸;助催化剂为碘甲烷,氢碘酸或碘;高分子铑催化剂,在160-220℃,CO压力为5-7MPa条件下进行催化反应0.5-2.5小时。本专利技术的高分子铑催化剂具有以下特点1.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配体是丙烯酸酯或马来酸酐与2-乙烯吡啶、4-乙烯吡啶,丙烯腈或丙烯胺等可聚合的含有极性原子的烯类单体。以自由基引发剂在苯或甲苯为溶剂,在一定温度下,以溶液或悬浮聚合的方法聚合而成。其中含极性原子的烯类单体的含量为1-90-mol%。在聚合过程中引入双官能团的单体,例如二乙烯苯,甲基丙烯酸双酯或丙烯酸双酯作为交联剂可得到交联的高分子共聚物。将高分子共聚物溶解或溶胀于在甲醇溶液中,加入强碱如NaOH,KOH,进行水解反应,使丙烯酸酯或马来酸酐水解为相应的含有有机酸基团的高分子配体。2.高分子铑催化剂的制法是将交联或非交联的高分子配体溶于或悬浮于甲醇,水,乙醇或丙酮中。将铑化合物RhCl3,RhI3,RhBr3,Rh2(CO)4Cl2,Rh2(CO)4Br2,Rh2(CO)4I2,的甲醇溶液缓慢加入到高分子配体溶液中,然后加入无机盐,得到含铑高分子催化剂。催化剂具有储存稳定性,在200℃条件下分解,红外光谱的研究中表明,在2000-2100cm-1之间有羰基特征吸收峰;从X光光电子能谱表明,其在N1s和O1s的结合能都比相应的高分子配体的结合能有所提高,而Rh3d5/2结合能比相应的铑结合能有所提高,表明高分子铑催化剂中,铑是与N,O配位形态存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共聚物配体铑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有效结构用通式(Ⅰ)表示:*** (Ⅰ)式中,R:*、*、-(-CH↓[2]-)↓[a]-CN或-(-CH↓[2]-)↓[b]-NH↓[2];B:BPH↓[4]、BH↓[4]或I;X:CO、 Cl、I或Br;a、b、m、n、p=1~100,其中a、b最好为1~5,而m、n、p最好为1~10。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国卿潘平来柳忠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