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携式电子设备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36611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设备散热装置,包括置于发热组件上方的导热板,导热管一端设置于导热板上,导热管另一端则设置在供电产生器的一面形成高温源,供电产生器相对另一面则固设在散热体上形成低温源,在散热体的一侧边设有散热风扇,散热风扇的正负极线路与供电产生器的正负极线路相互导通连接;借此,当导热板将热源传导至导热管并经热交换后,热源再传递至导热管的另一端,使与导热管一端相接触的供电产生器一面为高温源另一面则为低温源,而借由温差转换产生对应的电力,由此电力提供给散热风扇运转所需的电力,从而形成自给式供电的散热装置。(*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一种散热装置,尤指一种可携式电子设备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电子组件的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使用于计算机中的中央处理器, 更是在不断的技术创新下,获得体积的缩小,但在运作效能与效率方面却不断 获得提升,然而相对因运作时功率消耗所产生的热量,也就累积得越快而使热 传导的速度无法获得相等效益,但是该中央处理器的热能若无法及时热传导与 快速散热,在中央处理器产生过热现象时,轻则造成计算机的死机,重则造成 中央处理器烧毁。目前常见的散热装置, 一种散热装置是将风扇固定于电子设备机壳上,并 设计成用以将空气循环,移除机壳内部热空气,另外导入比机壳内温度低的外 部空气,借以消散电子组件因运作所产生的热。另一种则是常被用以移除电子组件产生热源的散热器,包括底座及热传递结合于前述底座表面的散热片组; 散热片组通过底座固定于电子组件表面以作热传递,以吸收电子组件所产生的 热,再辐射到周围空气中散去。当然这些散热器也可以将风扇配置在散热片上, 以提升散热片散热速度。但是,如何再提高上述公知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实为一个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自给式供电的可携式电 子设备散热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釆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携式电子设备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包括导热板,设置于发热组件上方;导热管,其一端设置于该导热板上;供电产生器,由借由温差可将热能转换成电能的热电材料所构成,该供电 产生器的一面具有高温导片,另一面则具有低温导片,该高温导片与该导热管 的另一端贴接,并从该供电产生器内部延伸出有正、负极线路;散热体,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散热鳍片,在任意两散热鳍片之间形成有流 道,该散热体供该低温导片设置在其上方;以及散热风扇,对应于该散热体的流道的恻边设置,该散热风扇的正、负极线 路与该供电产生器的正、负极线路相互导通连接。由上述方案可以看出,当导热板将热源传导至导热管并经热交换后,热源 再传递至导热管的另一端,使与导热管一端相接触的供电产生器一面为高温源 另一面则为低温源,而借由温差转换产生对应的电力,由该电力提供给散热风 扇运转时所需的电力,从而形成自给式供电的散热装置。如此,装设有本实用 新型散热装置的可携式电子设备即无须再提供电力给散热风扇,令可携式电子 设备的电池的使用时间或待机时间都能增长。附图说明图l为本技术散热装置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散热装置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散热装置安装于发热组件上的俯视动作图;图4为本技术散热装置安装于发热组件上的侧面剖视动作图;图5为本技术散热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散热装置 10 发热组件 20导热板 1 导热管 2供电产生器3 高温导片 31低温导片32散热体4散热鳍片41流道42散热风扇出风口51正极线路33正极线路52负极线路34负极线路53导风罩54轴流式叶轮5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及
技术实现思路
,配合附图说明如下,然而所附附 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本技术的一种可携式电子设备散热装置,请参照图l所示,本技术是指应用在笔记型计算机、掌上电脑(PDA)或游戏机等电子设备上的散热 装置IO。该散热装置10包括有置于发热组件20上方的导热板1,该导热板l 可为金属材料或复合材料等高导热性的板体,以放置在发热组件20 (如图3) 上方,如硬盘或CPU等;导热管2的一端设置于导热板1上,本实施例中并排 设置有两个导热管2,该导热管2内部设有毛细组织及工作流体,由该毛细组 织及工作流体的动作达到传热的效果,导热管2另一端则设置在供电产生器3 的一面;同理,其也可如实施例凸伸出供电产生器3的外部,而贴附接触于散 热体4的各散热鳍片41的顶面上,以使导热管2的热被各散热鳍片41所散离。本技术中,该供电产生器3是一种P-N型半导体,由热电材料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所构成,所谓热电材料是借由温度差可将热能转换 为电能产出的材料,其一面连接有高温导片31,另一面连接有低温导片32,该 供电产生器3借由高温导片31及低温导片32间的温差所产生热能,依据热电 转换的原理将其热能转换成对应的电能。因此导热管2的另一端即固设在供电 产生器3的高温导片31上。请继续参照图l所示,另外,在供电产生器3的低温导片32上则设置有散 热体4,该散热体4可为铝挤型散热体(图未示)或堆栈型散热体,本实施例为由复数片散热鳍片41所堆栈组合而成的堆栈型散热体4,该散热体4在两散热 鳍片41之间即形成有流道42。在散热体4对应流道42的 一侧边处设有散热风 扇5,此散热风扇5可为离心式风扇,其具有出风口51,贴附在散热体4的侧 边以正对应于流道42,而散热风扇5的正、负极线路52、 53与供电产生器3 的正、负极线路33、 34相互导通连接。请参照图2所示,本技术应用在可携式电子设备上时,即将该散热装 置10的导热板1设置于发热组件20上,导热管2—端位于导热板1上方,导 热管2另一端则固定于供电产生器3的高温导片31上,而供电产生器3的低温 导片32则安装于散热体4上方。请参照图3及图4所示,当发热组件20运转产生高温后,所产生的热源即 会传导至导热板l上,导热板1再与导热管2进行热交换,借由导热管2内的 工作流体及毛细组织使热源传递至导热管2内并传递至另一端,使与导热管2 一端相接触的供电产生器3的高温导片31变成高温源,而另一面低温导片32 则因未接收到热源而仍为低温源,此时,供电产生器3即借由温差转换产生对 应的电力,由该电力提供给散热风扇5运转时所需的电力,散热风扇5运转后 所产生的风力即由出风口 51吹向散热体4,而使与散热体4相贴附的低温导片 32持续保持低温源。因此,当发热组件20持续运转,该供电产生器3的高温导片31会一直保 持高温源,相对地当散热风扇5 —直被供电而持续运转使散热体4保持一定低 温时,供电产生器3的低温导片32也会一直保持低温源。直到发热组件20不 再运转后,高温导片31无法再保持高温源,即会因无法产生温差而无法转换成 电力,才会使散热风扇5停止运转。请参照图5所示,本技术的散热风扇5除了可为上述实施例外,其也 可如本实施例,由导风罩54及两分别固定连接于导风罩54的一端的轴流式叶 轮55所构成,所述的出风口 51形成于导风罩54远离轴流式叶轮55的一端, 且此出风口 51对应于散热体4的流道42(如图4所示)与散热体4的侧边作连 接;如此,也具有前述实施例的同等效果。经由上述结构说明后可知,利用本技术的供电产生器3,由温差转换 产生对应的电力,而提供给散热风扇5运转时所需的电力,从而形成自给式供电的散热装置10,如此,装设有本技术散热装置10的可携式电子设备即 无须再提供电力给散热风扇5,令可携式电子设备的电池的使用时间或待机时间都能增长。但是,上述所揭示的附图及说明,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技术;凡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本技术的特征范畴所作的其它等 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可携式电子设备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携式电子设备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装置包括:导热板,设置于发热组件上方;导热管,其一端设置于该导热板上;供电产生器,由借由温差可将热能转换成电能的热电材料所构成,该供电产生器的一面具有高温导片,另一面则具有低温导片,该高温导片与该导热管的另一端贴接,并从该供电产生器内部延伸出有正、负极线路;散热体,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散热鳍片,在任意两散热鳍片之间形成有流道,该散热体供该低温导片设置在其上方;以及散热风扇,对应于该散热体的流道的侧边设置,该散热风扇的正、负极线路与该供电产生器的正、负极线路相互导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证都赖冠铭廖邦宏
申请(专利权)人:超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