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变化热传导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2661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16:57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相变化热传导体,其包含金属外壳、毛细结构以及工作流体;金属外壳具有吸热部,且金属外壳内形成相变化腔;毛细结构设置在相变化腔内且至少覆盖于吸热部的内壁面,且吸热部至少一部分露出毛细结构而与毛细结构之间形成露出在相变化腔内的交界;工作流体容置在相变化腔内。本申请实施例的相变化热传导体中吸热部的内壁外露于毛细结构中而产生外露的交界以供汽化工作流体,因此能够增进工作流体的相变化率而提高热传递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相变化热传导体
本申请涉及热传导
,尤其涉及一种相变化热传导体。
技术介绍
现今的散热装置中常使用的相变化热传导体,一般包含金属外壳、毛细结构以及工作流体。金属外壳内形成腔室,毛细结构设置在腔室内,工作流体也容置在腔室内且被毛细结构吸附。外壳的一部分吸热后其热能传导至毛细结构而将其内吸附的工作流体汽化,气态工作流体向外壳的另一部分流动且被冷凝后再回流至毛细结构中。通常的设计概念中,毛细结构能够吸附越多的工作流体则能够汽化更多的工作流体,因此能够传递更多的热能。故传统技术多将毛细结构尽可能覆盖腔室的所有内壁面。然而,过度覆盖腔室的内壁面反而会抑制工作流体汽化。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遂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尽力解决上述问题,即成为本专利技术人改良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相变化热传导体,其内毛细结构的配置能够提高工作流体的汽化率以提升热传输效率。本申请提供一种相变化热传导体,其包含金属外壳、毛细结构以及工作流体;金属外壳具有吸热部,且金属外壳内形成相变化腔;毛细结构,设置在相变化腔内且至少覆盖于吸热部的内壁面,且吸热部至少一部分露出毛细结构而与毛细结构之间形成露出在相变化腔内的交界;工作流体容置在相变化腔内。本申请的相变化热传导体,其金属外壳内形成有凸出于相变化腔内壁的多个凸体,且该多个凸体对应吸热部的位置配置。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各凸体分别凸出毛细结构。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各凸体顶部不大于整体高度的一半凸出毛细结构。<br>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毛细结构覆盖于吸热部内壁面的厚度不小于各凸体的高度的一半。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各凸体分别自相变化腔的内壁的一侧延伸至连接相变化腔的内壁的另一侧。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毛细结构自相变化腔的内壁的一侧延伸至连接相变化腔的内壁的另一侧。本申请的相变化热传导体,其金属外壳具有相对于该吸热部的放热部,该放热部的内壁面裸露于该相变化腔内。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吸热部可与该放热部相向配置。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吸热部可与该放热部相互远离配置。本申请的相变化热传导体其吸热部的内壁外露于毛细结构中而产生外露的交界以供汽化工作流体,因此能够增进工作流体的相变化率而提高热传递效率。且借此削减了毛细结构的覆盖面积,而能够进一步达成缩减相变化热传导体整体厚度的功效。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相变化热传导体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相变化热传导体的剖示图。图3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相变化热传导体的另一样态的剖示图。图4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相变化热传导体的剖示图。图5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相变化热传导体的剖示图。附图标记说明:100-金属外壳;101-相变化腔;110-吸热部;120-放热部;111-凸体;200-毛细结构;201-交界;300-工作流体;t-厚度;h-高度。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人在实施本申请的过程中发现:工作流体的相变化主要发生在毛细结构与金属外壳在腔室中的外露交界,外露交界的总长与相变化呈正相关,过度覆盖腔室的内壁面反而会抑制工作流体汽化;再者,金属外壳内常设有凸出的结构,且现今的相变化热传导体配合有限的设置空间一般体积相当小,该层毛细结构的厚度在相变化热传导体整体体积占有相当的比例,毛细结构覆盖凸出结构将致使相变化热传导体整体体积增加。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相变化热传导体,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说明。参阅图1及图2,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相变化热传导体,其可包含金属外壳100、毛细结构200以及工作流体300。在本施例中,相变化热传导体较佳地可为热管(heatpipe)。金属外壳100可为长条状的铝制管体或铜制管体,金属外壳100两端封闭且金属外壳100可以为如图2所示的扁管体或是如图3所示的圆管体。金属外壳100的两端分别为蒸发端及冷凝端,且在蒸发端形成吸热部110以及在冷凝端形成放热部120,吸热部110与该放热部120相互远离配置,且金属外壳100内形成相变化腔101。毛细结构200可设置在相变化腔101内且至少覆盖于吸热部110的内壁面,且吸热部110可至少一部分露出毛细结构200而与毛细结构200之间形成露出在相变化腔101内的交界201。工作流体300容置在相变化腔101内。在本实施例中,毛细结构200较佳地是由金属粉末烧结而成的多孔隙结构,因此其孔隙能够吸附工作流体300。具体而言,金属外壳100内可形成有凸出于相变化腔101内壁的多个凸体111,且该多个凸体111对应吸热部110的位置配置。在本实施例中,各凸体111可分别为沿金属外壳100的纵向延伸的肋条,但本申请不限于此,例如凸体111也可以是凸柱、凸台或是其他延伸形式的肋条。各凸体111可分别凸出毛细结构200。毛细结构200覆盖于吸热部110内壁面的厚度t不小于各凸体111的高度h的一半以维持毛细吸附力及工作流体300汽化率的优化比例。然而本申请不限定毛细结构200覆盖于吸热部110以外内壁面的厚度t。借此,使得各凸体111顶部不大于整体高度h的一半凸出毛细结构200。毛细结构200也可以进一步延伸而覆盖于凸体111的侧面,然而各凸体111顶部凸出毛细结构200仍不大于凸体111整体高度h的一半。被吸附于毛细结构200内的液态工作流体300在吸热部110吸热而被汽化后流动至放热部120,气态工作流体300在放热部120冷却液化后回流至吸热部110,并且被吸附于毛细结构200内。毛细结构200用于吸附液态工作流体300,因此放热部120的内壁较佳地可以不设置毛细结构200以简化结构及制程而降低制造成本。参阅图4,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相变化热传导体,其可包含金属外壳100、毛细结构200以及工作流体300。在本施例中,相变化热传导体较佳地可为均温板(vaporchamber)。金属外壳100可为铝制的中空扁平体或铜制的中空扁平体,金属外壳100的两侧(面)分别形成吸热部110以及放热部120,吸热部110与放热部120相向配置,且金属外壳100内形成相变化腔101。毛细结构200可设置在相变化腔101内且至少覆盖于吸热部110的内壁面,且吸热部110至少一部分露出毛细结构200而与毛细结构200之间形成露出在相变化腔101内的交界201。工作流体300容置在相变化腔101内。具体而言,金属外壳100内形成有凸出于相变化腔101内壁的多个凸体111,且该多个凸体111对应吸热部110的位置配置。在本实施例中,各凸体111可以是凸柱、凸台或是肋条。各凸体111分别凸出毛细结构200。毛细结构200覆盖于吸热部110内壁面的厚度t不小于各凸体111的高度h的一半以维持毛细吸附力及工作流体300汽化率的优化比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相变化热传导体,其特征在于,包含:/n金属外壳,具有吸热部,且所述金属外壳内形成相变化腔;/n毛细结构,设置在所述相变化腔内且至少覆盖于所述吸热部的内壁面,且所述吸热部至少一部分露出所述毛细结构而与所述毛细结构之间形成露出在所述相变化腔内的交界;以及/n工作流体,容置在所述相变化腔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相变化热传导体,其特征在于,包含:
金属外壳,具有吸热部,且所述金属外壳内形成相变化腔;
毛细结构,设置在所述相变化腔内且至少覆盖于所述吸热部的内壁面,且所述吸热部至少一部分露出所述毛细结构而与所述毛细结构之间形成露出在所述相变化腔内的交界;以及
工作流体,容置在所述相变化腔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变化热传导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外壳内形成有凸出于所述相变化腔内壁的多个凸体,且所述多个凸体对应所述吸热部的位置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相变化热传导体,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凸体分别凸出所述毛细结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相变化热传导体,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凸体顶部不大于整体高度的一半凸出所述毛细结构。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相变化热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俊廷陳昱丞
申请(专利权)人:超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