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集成电路及其制造方法,且特别有关于半导体元件及 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是一种广泛使用于诸如是存储元件、影像传感 器或是显示器等各种半导体元件的基本结构。典型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 管包括氧化硅介电层、栅极导电层以及重掺杂源极/漏极接触区。随着线宽的 缩减,半导体元件的尺寸缩小,典型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因为栅极宽 度缩减,使得其沟道长度也因而缩小。由于启始电压变小而次启始电流增加, 因而衍生短沟道效应。另一方面,栅极宽度缩小之后,由于源极与漏极之间 的电场增加,因而导致热载流子效应的产生。因此,沟道在接近漏极区之处 会产生许多的载流子,造成电崩溃效应。为避免击穿现象,必须维持足够的 沟道长度,如此,将使得所形成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无法被应用。解决上述问题的 一种方法是采用轻掺杂漏极(LDD)的方式。轻掺杂漏极 的方式是将接近沟道的源极/汲区的浓度P争低,即形成轻#^杂漏极区,藉以减 少源极与漏极之间电场增加所造成的热载流子效应。然而,由于轻掺杂漏极 区的掺杂浓度低,因此,其电阻较高,造成沟道区的电子移动速率减小、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包括: 在基底上形成栅极结构,其包括图案化栅介电层、图案化栅极导电层、顶盖层与间隙壁; 进行第一蚀刻工艺,在该栅极结构两侧的该基底中形成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 在该第一凹槽与该第二凹槽的底面上形成保护层; 进行第二蚀刻工艺,侧向蚀刻去除该第一凹槽与该第二凹槽侧壁的该基底,使该第一凹槽与该第二凹槽向该栅极结构的方向侧向扩口; 于该第一凹槽与该第二凹槽之中分别形成材料层;以及 分别于该第一凹槽与该第二凹槽的该材料层中形成源极/漏极接触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炫旭,陈信琦,廖俊雄,
申请(专利权)人: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