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化镓基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发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24296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氮化镓基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发光装置,包括一基板、一多层磊晶结构、一Ni/Au欧姆接触层、一光取出层、一n型金属电极及一p型金属电极等构成,该多层磊晶结构又包括缓冲层、第一半导体层、光产生层、及第二半导体层等;其特征在于: 该基板,系可为蓝宝石(sapphire)材质,且基板的上表面可成长一缓冲层; 该第一半导体层,系成长于缓冲层上的n型GaN基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层; 该光产生层,系成长于第一半导体层上的GaN基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层,或称为活性层,可为GaN多量子井(MQW); 该第二半导体层,系成长于光产生层上的p型GaN基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层; 该Ni/Au欧姆接触层,系形成于第二半导体层表面; 该光取出层,系形成于Ni/Au层上可透光的金属氧化层,可为ZnO系材质,厚度至少在1μm,且具有粗糙表面或压花纹路,并由Ni/Au层作为光取出层与第二半导体层间的欧姆接触层; 该n型金属电极,系设置在第一半导体层的露出面上; 该p型金属电极,系设置在光取出层上;由此,可经由后续的晶粒加工、设置、接线、及树脂灌膜封装,而构成一氮化镓基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发光装置。(*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氮化镓基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发光装置,尤指一种适用于氮化镓基(GaN-based)III-V族材料的发光二极管者(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LED),主要系在一基板上(substrate)成长一多层磊晶结构(multi-layered epitaxial structure),藉由一可形成于Ni/Au层上的可透光金属氧化层(metal oxide layer,例如ZnO)作为光取出层(light extraction layer),并利用Ni/Au层作为光取出层与多层磊晶结构间的欧姆接触(Ohmic Contact)层,以构成一LED的发光装置。该发光装置,包括一基板、一多层磊晶结构、一Ni/Au欧姆接触层、一光取出层、一n型金属电极(n-type metal contact)及一p型金属电极(p-type metal contact)等构成;其中,该多层磊晶结构又包括缓冲层(buffer layer)、第一半导体层、光产生层(light generating layer)、及第二半导体层等;该Ni/Au层,系形成于第二半导体层上;且该光取出层,系形成于Ni/Au层上,厚度至少在1μm,并具有粗糙表面(RoughSurface)或压花纹路,故有较高的光取出率(light extractionefficiency)。
技术介绍
目前,公知的氮化镓基发光装置,系以Ni/Au结构作为透明电极于P型半导体层表面,而藉以改善发光装置的发光效率;惟,Ni/Au结构本身即具有透光性较为不佳的材质特性,因此,结构特征上,Ni/Au结构的成形厚度极薄,仅可在0.005至0.2μm的间;又,根据临界角度θC(CriticalAngle)原则,透明电极应具有适当厚度(即适度的厚膜化),方可利于光的逃脱放出,则Ni/Au结构在厚度特征的限制下,其对于透光性的增益,恐仍有未尽理想的处。再者,以Ni/Au结构作为透明电极的氮化镓基发光装置,因前述的结构特征使然,难以在0.005至0.2μm间的成形厚度上,再施予表面处理而形成更多的侧边,故无法进一步增加光的逃脱放出,而有所缺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即为提供一种氮化镓基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发光装置;系在Ni/Au层上形成一可透光的金属氧化层作为光取出层,并利用Ni/Au层作为光取出层与多层磊晶结构间的欧姆接触层,以增益透光性,且该光取出层具有适当厚度(即适度的厚膜化),因此,可施予表面处理,而进一步增加光的逃脱放出。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氮化镓基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发光装置,包括一基板、一多层磊晶结构、一Ni/Au欧姆接触层、一光取出层、一n型金属电极及一p型金属电极等构成,该多层磊晶结构又包括缓冲层、第一半导体层、光产生层、及第二半导体层等;其中该基板,系以蓝宝石或碳化硅(SiC)制成;该缓冲层,系于基板的上表面所形成的LT-GaN/HT-GaN的缓冲层,LT-GaN系为先成长在基板上的低温缓冲层,HT-GaN系为成长在LT-GaN上的高温缓冲层;该第一半导体层,系成长于缓冲层上的n型GaN基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该光产生层,系成长于第一半导体层上的GaN基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或称为活性层,可为GaN多量子井(MQW);该第二半导体层,系成长于光产生层上的p型GaN基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该Ni/Au欧姆接触层,系形成于第二半导体层表面;该光取出层,系形成于Ni/Au层上可透光的金属氧化层,可为ZnO材质,厚度至少在1μm,且具有粗糙表面或压花纹路,并由Ni/Au层作为光取出层与第二半导体层间的欧姆接触层;该n型金属电极,系设置在第一半导体层的露出面上;该p型金属电极,系设置在光取出层上;由此,可经由后续的晶粒加工、设置、接线、及树脂灌膜封装,而构成一氮化镓基(GaN-based)的发光二极管。本技术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系以一可形成于Ni/Au层上的可透光金属氧化层(例如ZnO)作为光取出层,因此,远比以Ni/Au结构作为透明电极的氮化镓基发光装置更具有较高的光取出率。2、本技术因利用Ni/Au层作为光取出层与多层磊晶结构间的欧姆接触层,因此,Ni/Au结构的成形厚度极薄亦不致影响光的逃脱放出。3、本技术系以可透光金属氧化层(例如ZnO)作为光取出层,而取代原有的透明电极(Ni/Au结构),因此,可突破原有透明电极(Ni/Au结构)的厚度限制,使得该光取出层厚度至少在1μm,故可在光取出层上进一步施予表面处理,以形成更多的侧边,而大幅增进光的逃脱放出本技术的特征、技术手段、具体功能、以及具体的实施例,继以图式、图号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内光的逃脱放出示意图;图4至图5为光取出层的表面处理示意图;图6至图7为压花纹路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2所示,在较佳实施例中,本技术的发光装置,包括一基板10、一多层磊晶结构20、一Ni/Au欧姆接触层29、一光取出层30、一n型金属电极40及一p型金属电极50等构成,该多层磊晶结构20又包括缓冲层22、第一半导体层24、光产生层26、及第二半导体层28等;其中该基板10,系以蓝宝石(sapphire)或碳化硅(SiC)制成,基板厚度可在300至450μm;该缓冲层22,系于基板10的上表面11所形成的LT-GaN/HT-GaN的缓冲层,LT-GaN系为先成长在基板10上的低温缓冲层,厚度可在30至500,HT-GaN系为成长在LT-GaN上的高温缓冲层,厚度可在0.5至6μm;该第一半导体层24,系成长于缓冲层22上的n型GaN基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n-type gallium nitride-based III-V group compoundsemiconductor),厚度可在2至6μm,成长温度Tg约在980至1080℃间;该光产生层26,系成长于第一半导体层24上的GaN基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gallium nitride-based III-V group compound semiconductor),或称为活性层,可为GaN多量子井(Multi-Quantum Well,简称MQW)或InGaN多量子井(MQW);该第二半导体层28,系成长于光产生层26上的p型GaN基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p-type gallium nitride-based III-V group compoundsemiconductor),例如p-GaN、p-InGaN、p-AlInGaN的磊晶沉积层,厚度可在0.2至0.5μm,成长温度Tg约在950至1000℃间;该Ni/Au欧姆接触层29,系形成于第二半导体层28表面,厚度可在0.005至0.2μm;该光取出层30,系形成于Ni/Au层29上可透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氮化镓基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发光装置,包括一基板、一多层磊晶结构、一Ni/Au欧姆接触层、一光取出层、一n型金属电极及一p型金属电极等构成,该多层磊晶结构又包括缓冲层、第一半导体层、光产生层、及第二半导体层等;其特征在于该基板,系可为蓝宝石(sapphire)材质,且基板的上表面可成长一缓冲层;该第一半导体层,系成长于缓冲层上的n型GaN基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该光产生层,系成长于第一半导体层上的GaN基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或称为活性层,可为GaN多量子井(MQW);该第二半导体层,系成长于光产生层上的p型GaN基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该Ni/Au欧姆接触层,系形成于第二半导体层表面;该光取出层,系形成于Ni/Au层上可透光的金属氧化层,可为ZnO系材质,厚度至少在1μm,且具有粗糙表面或压花纹路,并由Ni/Au层作为光取出层与第二半导体层间的欧姆接触层;该n型金属电极,系设置在第一半导体层的露出面上;该p型金属电极,系设置在光取出层上;由此,可经由后续的晶粒加工、设置、接线、及树脂灌膜封装,而构成一氮化镓基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发光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氮化镓基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板,亦可为碳化硅(SiC)材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氮化镓基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板的厚度,可在300至450μ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氮化镓基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缓冲层,系于基板的上表面所形成的LT-GaN/HT-GaN的缓冲层,LT-GaN系为先成长在基板上的低温缓冲层,LT-GaN的厚度可在30至500,HT-GaN系为成长在LT-GaN上的高温缓冲层,HT-GaN的厚度可在0.5至6μ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氮化镓基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半导体层的厚度,可在2至6μm;该第二半导体层,可为p-GaN、p-InGaN、p-AlInGaN的磊晶沉积层,厚度可在0.2至0.5μm。6.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详竣黄振斌易乃冠
申请(专利权)人:炬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