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航空发动机使用的机匣及其加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02541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航空发动机使用的机匣及其加工方法,包括第一机匣外壳、第二机匣外壳、机匣散热网、调节组件、固定组件、隔热垫和防腐垫,所述第一机匣外壳一侧设置有第二机匣外壳,所述第一机匣外壳与第二机匣外壳外侧均设置有机匣散热网,所述第一机匣外壳与第二机匣外壳中心处设置有调节组件,所述第一机匣外壳与第二机匣外壳内部设置有若干个固定组件;该航空发动机使用的机匣及其加工方法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摒弃传统螺丝固定方式,采用夹紧固定,固定更加牢固,且安装拆卸方便,有利于用户维修与更换航空发动机,且可以自由调节第一机匣外壳与第二机匣外壳间距,适用于不同体积的航空发动机安装固定,适用面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航空发动机使用的机匣及其加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航空发动机的机匣
,具体为一种航空发动机使用的机匣及其加工方法。
技术介绍
航空发动机是一种高度复杂和精密的热力机械,作为飞机的心脏,不仅是飞机飞行的动力,也是促进航空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般航空发动机安装时需要机匣进行固定;传统航空发动机的机匣结构复杂,使用麻烦,一般采用螺丝固定,固定极其不牢固,且安装拆卸麻烦,不利于用户维修与更换航空发动机的机匣,同时没有保护装置,外界撞击或航空发动机自身工作晃动极易造成航空发动机与机匣撞击损伤,且传统航空发动机的机匣采用直接车床加工,极易造成机匣加工出现偏差,零件加工易产生变形,不能消除内应力,造成零件扭曲变形;针对这些缺陷,设计一种航空发动机使用的机匣及其加工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航空发动机使用的机匣及其加工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航空发动机使用的机匣,包括第一机匣外壳、第二机匣外壳、机匣散热网、调节组件、固定组件、隔热垫和防腐垫,所述第一机匣外壳一侧设置有第二机匣外壳,所述第一机匣外壳与第二机匣外壳外侧均设置有机匣散热网,所述第一机匣外壳与第二机匣外壳中心处设置有调节组件,所述第一机匣外壳与第二机匣外壳内部设置有若干个固定组件;所述调节组件由第一中心板、第二中心板、螺纹孔、螺纹杆、挡板、第一自锁螺母、第二自锁螺母、隔板、压缩弹簧、第一转动螺栓、转动杆、第二转动螺栓和固定杆组成,所述第一机匣外壳与第二机匣外壳顶部与底部中心处设置有第一中心板,所述第一中心板底部设置有第二中心板,且第二中心板位于第一机匣外壳与第二机匣外壳中心处,所述第一中心板与第二中心板中心处套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中心处两侧均套接有第二自锁螺母,且第二自锁螺母位于第一中心板底部与第二中心板顶部,所述螺纹杆两端均套接有第一自锁螺母,且第一自锁螺母位于第一中心板顶部与第二中心板底部,所述第一自锁螺母底部设置有隔板,且隔板位于螺纹杆外侧,所述隔板底部设置有压缩弹簧,且压缩弹簧位于第一中心板顶部,所述第一中心板与第二中心板两端均设置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一端套接有第一转动螺栓,且第一转动螺栓与第一中心板和第二中心板连接,所述转动杆两端均设置有固定杆,且固定杆与第一机匣外壳和第二机匣外壳连接,所述固定杆一端套接有第二转动螺栓,且第二转动螺栓与转动杆连接;所述固定组件由第一弹簧卡板、复位弹簧、第二弹簧卡板、弧形板、连接杆、边孔、加强板、圆形顶块、海绵垫和防滑垫组成,所述第一机匣外壳与第二机匣外壳内壁设置有若干个弧形板,所述弧形板两端均开设有边孔,所述边孔内部套接有连接杆,且连接杆一端与第一机匣外壳与第二机匣外壳内壁连接,所述弧形板一端位于中心处两侧均焊接有第二弹簧卡板,所述第二弹簧卡板一端套接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一端套接有第一弹簧卡板,且第一弹簧卡板与第一机匣外壳与第二机匣外壳内壁连接,所述弧形板另一端中心处焊接有圆形顶块。一种航空发动机使用的机匣的加工方法,包括步骤一,机匣粗加工;步骤二,机匣精加工;步骤三,打磨检验;步骤四,入库存储;其中上述步骤一中,机匣粗加工包括以下步骤:1)人工分析机匣形状,通过旋转截面线得到机匣主体模型,并根据机匣形状建模,得到机匣基本尺寸数据;2)将机匣材料放入车床中,保证后续加工尺寸的前提下,车削加工去除多余的余量;3)加工后静置冷却至室温,并存放在阴凉处;其中上述步骤二中,机匣精加工包括以下步骤:1)人工根据机匣的尺寸将步骤一3)中加工后的机匣材料进行标注,随后放入炉中,通入热风进行热处理1-2h;2)将车床进行PLC编程,确定车刀行进路线,存储编程数据;3)将热处理后的机匣材料放入车床中,以大端面作为轴向基准,大端面外圆中心处作为径向基准,随后使用平底刀等不同刀具按照标注线进行加工;其中上述步骤三中,人工将步骤二3)中加工后的机匣材料放入打磨机中进行打磨,边打磨边浇筑冷却液,直至表面无毛刺,检验加工后的机匣材料是否符合尺寸要求,即可得到航空发动机使用的机匣;其中上述步骤四中,人工将航空发动机使用的机匣打捆存储,随后放置在阴凉处装箱保存。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机匣外壳与第二机匣外壳外侧粘接有隔热垫,且隔热垫外侧粘接有防腐垫。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圆形顶块外侧粘接有海绵垫,所述海绵垫外侧粘接有防滑垫,且防滑垫位于连接杆一侧。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连接杆一端焊接有加强板,且加强板位于弧形板一侧。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螺纹杆两端均焊接有挡板,且挡板位于第一自锁螺母外侧。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中心板与第二中心板中心处开设有螺纹孔,且螺纹孔套接在螺纹杆外侧。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步骤四中存储前需要进行红外线照射消毒处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1.该航空发动机使用的机匣及其加工方法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利用拧动第一自锁螺母与第二自锁螺母,使得第一中心板与第二中心板运动带动第一机匣外壳与第二机匣外壳相向运动,使得第一机匣外壳与第二机匣外壳挤压圆形顶块夹紧航空发动机外侧,完成固定,摒弃传统螺丝固定方式,采用夹紧固定,固定更加牢固,且安装拆卸方便,有利于用户维修与更换航空发动机,且可以自由调节第一机匣外壳与第二机匣外壳间距,适用于不同体积的航空发动机安装固定,适用面广;2.该航空发动机使用的机匣及其加工方法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当外界撞击或航空发动机晃动时,航空发动机挤压复位弹簧,复位弹簧提供弹力缓冲撞击力,避免航空发动机晃动与第一机匣外壳和第二机匣外壳晃动撞击损伤,有利于保护航空发动机,延长航空发动机使用寿命;3.该航空发动机使用的机匣及其加工方法采用先建模后车床加工的方法,避免机匣加工出现偏差,同时先粗加工随后精加工,避免零件产生变形,同时消除内应力,避免零件扭曲变形。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的正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调节组件的零件放大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固定组件的零件放大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机匣外壳的剖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流程图;图中:1、第一机匣外壳;2、第二机匣外壳;3、机匣散热网;4、调节组件;5、固定组件;6、第一中心板;7、第二中心板;8、螺纹孔;9、螺纹杆;10、挡板;11、第一自锁螺母;12、第二自锁螺母;13、隔板;14、压缩弹簧;15、第一转动螺栓;16、转动杆;17、第二转动螺栓;18、固定杆;19、第一弹簧卡板;20、复位弹簧;21、第二弹簧卡板;22、弧形板;23、连接杆;24、边孔;25、加强板;26、圆形顶块;27、海绵垫;28、防滑垫;29、隔热垫;30、防腐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航空发动机使用的机匣,包括第一机匣外壳(1)、第二机匣外壳(2)、机匣散热网(3)、调节组件(4)、固定组件(5)、隔热垫(29)和防腐垫(3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匣外壳(1)一侧设置有第二机匣外壳(2),所述第一机匣外壳(1)与第二机匣外壳(2)外侧均设置有机匣散热网(3),所述第一机匣外壳(1)与第二机匣外壳(2)中心处设置有调节组件(4),所述第一机匣外壳(1)与第二机匣外壳(2)内部设置有若干个固定组件(5);/n所述调节组件(4)由第一中心板(6)、第二中心板(7)、螺纹孔(8)、螺纹杆(9)、挡板(10)、第一自锁螺母(11)、第二自锁螺母(12)、隔板(13)、压缩弹簧(14)、第一转动螺栓(15)、转动杆(16)、第二转动螺栓(17)和固定杆(18)组成,所述第一机匣外壳(1)与第二机匣外壳(2)顶部与底部中心处设置有第一中心板(6),所述第一中心板(6)底部设置有第二中心板(7),且第二中心板(7)位于第一机匣外壳(1)与第二机匣外壳(2)中心处,所述第一中心板(6)与第二中心板(7)中心处套接有螺纹杆(9),所述螺纹杆(9)中心处两侧均套接有第二自锁螺母(12),且第二自锁螺母(12)位于第一中心板(6)底部与第二中心板(7)顶部,所述螺纹杆(9)两端均套接有第一自锁螺母(11),且第一自锁螺母(11)位于第一中心板(6)顶部与第二中心板(7)底部,所述第一自锁螺母(11)底部设置有隔板(13),且隔板(13)位于螺纹杆(9)外侧,所述隔板(13)底部设置有压缩弹簧(14),且压缩弹簧(14)位于第一中心板(6)顶部,所述第一中心板(6)与第二中心板(7)两端均设置有转动杆(16),所述转动杆(16)一端套接有第一转动螺栓(15),且第一转动螺栓(15)与第一中心板(6)和第二中心板(7)连接,所述转动杆(16)两端均设置有固定杆(18),且固定杆(18)与第一机匣外壳(1)和第二机匣外壳(2)连接,所述固定杆(18)一端套接有第二转动螺栓(17),且第二转动螺栓(17)与转动杆(16)连接;/n所述固定组件(5)由第一弹簧卡板(19)、复位弹簧(20)、第二弹簧卡板(21)、弧形板(22)、连接杆(23)、边孔(24)、加强板(25)、圆形顶块(26)、海绵垫(27)和防滑垫(28)组成,所述第一机匣外壳(1)与第二机匣外壳(2)内壁设置有若干个弧形板(22),所述弧形板(22)两端均开设有边孔(24),所述边孔(24)内部套接有连接杆(23),且连接杆(23)一端与第一机匣外壳(1)与第二机匣外壳(2)内壁连接,所述弧形板(22)一端位于中心处两侧均焊接有第二弹簧卡板(21),所述第二弹簧卡板(21)一端套接有复位弹簧(20),所述复位弹簧(20)一端套接有第一弹簧卡板(19),且第一弹簧卡板(19)与第一机匣外壳(1)与第二机匣外壳(2)内壁连接,所述弧形板(22)另一端中心处焊接有圆形顶块(2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航空发动机使用的机匣,包括第一机匣外壳(1)、第二机匣外壳(2)、机匣散热网(3)、调节组件(4)、固定组件(5)、隔热垫(29)和防腐垫(3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匣外壳(1)一侧设置有第二机匣外壳(2),所述第一机匣外壳(1)与第二机匣外壳(2)外侧均设置有机匣散热网(3),所述第一机匣外壳(1)与第二机匣外壳(2)中心处设置有调节组件(4),所述第一机匣外壳(1)与第二机匣外壳(2)内部设置有若干个固定组件(5);
所述调节组件(4)由第一中心板(6)、第二中心板(7)、螺纹孔(8)、螺纹杆(9)、挡板(10)、第一自锁螺母(11)、第二自锁螺母(12)、隔板(13)、压缩弹簧(14)、第一转动螺栓(15)、转动杆(16)、第二转动螺栓(17)和固定杆(18)组成,所述第一机匣外壳(1)与第二机匣外壳(2)顶部与底部中心处设置有第一中心板(6),所述第一中心板(6)底部设置有第二中心板(7),且第二中心板(7)位于第一机匣外壳(1)与第二机匣外壳(2)中心处,所述第一中心板(6)与第二中心板(7)中心处套接有螺纹杆(9),所述螺纹杆(9)中心处两侧均套接有第二自锁螺母(12),且第二自锁螺母(12)位于第一中心板(6)底部与第二中心板(7)顶部,所述螺纹杆(9)两端均套接有第一自锁螺母(11),且第一自锁螺母(11)位于第一中心板(6)顶部与第二中心板(7)底部,所述第一自锁螺母(11)底部设置有隔板(13),且隔板(13)位于螺纹杆(9)外侧,所述隔板(13)底部设置有压缩弹簧(14),且压缩弹簧(14)位于第一中心板(6)顶部,所述第一中心板(6)与第二中心板(7)两端均设置有转动杆(16),所述转动杆(16)一端套接有第一转动螺栓(15),且第一转动螺栓(15)与第一中心板(6)和第二中心板(7)连接,所述转动杆(16)两端均设置有固定杆(18),且固定杆(18)与第一机匣外壳(1)和第二机匣外壳(2)连接,所述固定杆(18)一端套接有第二转动螺栓(17),且第二转动螺栓(17)与转动杆(16)连接;
所述固定组件(5)由第一弹簧卡板(19)、复位弹簧(20)、第二弹簧卡板(21)、弧形板(22)、连接杆(23)、边孔(24)、加强板(25)、圆形顶块(26)、海绵垫(27)和防滑垫(28)组成,所述第一机匣外壳(1)与第二机匣外壳(2)内壁设置有若干个弧形板(22),所述弧形板(22)两端均开设有边孔(24),所述边孔(24)内部套接有连接杆(23),且连接杆(23)一端与第一机匣外壳(1)与第二机匣外壳(2)内壁连接,所述弧形板(22)一端位于中心处两侧均焊接有第二弹簧卡板(21),所述第二弹簧卡板(21)一端套接有复位弹簧(20),所述复位弹簧(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文宏陈蓁黎明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丰发精工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