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触探针,其包括有一于两端分别形成有一插孔及一探孔的外套筒、一插设于该外套筒的内顶针、一盖合于前述插孔的后盖以及一装设于后盖及该内顶针之间的弹性元件;其中该内顶针形成有一受限于前述探孔的较大部及一伸出探孔的较小部,以令该较小部可接受外部接触压力而内缩;且前述外套筒插孔附近外周壁形成有至少一外凸缘,该后盖内周壁上形成有至少一扣合于该外凸缘的内凸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接触探针具有体积较小且便于组装的优点。(*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接触探针,特别是关于一种后盖以设置于其内周壁的凸缘套设于外套筒的接触探针。
技术介绍
随着技术进步与市场上消费者的喜好,可发现现今电子产品有一朝向小型化、轻量化及精致化发展的趋势。制造包括移动电话在内的各种电子产品所需的相关零组件,也同样朝着体积缩小而仍维持原有功能的方向开发。该等零组件之一是一接触探针,其多用于移动电话上,以探知其他元件如电池或天线的装设动作,该接触探针借由装设时的接触,进行既定的电连接以对电子产品的控制元件或线路发出讯号,使之进行后续的处理并启动必要的功能。请参阅图5,揭露有一传统探针的剖面图。一传统探针的结构包括一内部呈中空的外套筒(60),外套筒(60)外缘上部与下部分别具有较小部(61)与较大部(62),外套筒(60)内部设置弹簧(70),弹簧(70)上设一具有探头(81)的内顶针(80),将外套筒(60)上部内压使内顶针(80)下部设置于外套筒(60)内部,以组成探针,该探针当欲与壳体(90)组装时,必须令探针分别穿入壳体(90)两侧所形成的孔(91)后固定为一体,外套筒(60)底部焊接于电路板上,上述传统式习用接触探针于实际使用时的缺点在于组装工时长、组装不便因探针必须要各自组装之后,才可分别组装于壳体(90)上,于一壳体(90)上则需要分别组装二支探针,具有组装不便与组装工时长的缺点,实有加以改善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体积小,元件少,构造简单的接触探针,进而达到组装方便、节省工时的优点。为了达到前述的目的,本技术所运用的技术手段是提供一种接触探针,包括有一外套筒、一内顶针、一弹性元件及一后盖;其中该外套筒是一形成有一前端及一后端的筒体,于其后端形成有一插孔,于前端形成有一探孔,于其外周壁上靠近该插孔处形成有至少一沿径向环绕的外凸缘;该内顶针,其是一形成有一前端及一后端的柱体或筒体,其后端形成一外径较大的较大部,其前端形成一外径较小的较小部;该内顶针是以其较小部自前述外套筒的插孔插入于该外套筒,并使其较小部伸出于该外套筒的探孔之外;该弹性元件有二端,其可发挥一使该二端相对撑开的弹力;其一端抵掣于该内顶针,另端是抵掣于前述后盖;该后盖是一内径大于前述外套筒外径的筒体,其具有一后端及一前端,其后端封闭以供前述弹性元件抵掣,前端形成一套合于前述外套筒后端的形状,且于内周壁上形成有至少一内凸缘,该内凸缘是扣合于前述外套筒的外凸缘。使用本技术的接触探针时,是借由该伸出探孔的内顶针来接受外在的接触压力,进而向内克服该弹性元件的弹力而向内退缩;此时借着该内顶针后端与后盖之间,诸如形成电连接或形成断路等不同的电连接设定,可将其承受接触压力的物理位移变化转化为电子回路可处理的信号,达到探测接触压力的效果。由于本技术的接触探针是借由前述后盖的内凸缘扣合于前述外套筒的外凸缘,有利于快速、简便的组装制程,且借由前述外套筒以及该后盖的扣合结构,即可将前述内顶针及弹性元件容置于其中,并使之发挥作用,独立形成一可动作的零组件,有利于配合有限的组装空间,进而有助于产品的小型化、轻量化以及精致化。由上述可知,本技术确可提供一体积小,元件少,构造简单的接触探针。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接触探针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接触探针的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接触探针的动作示意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接触探针的局部剖面图。图5是一传统接触探针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2,分别揭露有本技术接触探针的立体图及分解图。本技术的接触探针包括有一外套筒(10)、一内顶针(20)、一弹簧(30)及一后盖(40);其中该外套筒(10)是一形成有一前端及一后端的筒体,于其后端形成有一插孔(11),于前端形成有一探孔(12);于其外周壁上靠近该插孔(11)处形成有至少一沿径向环绕的外凸缘(13),该探孔外围是形成一外径逐渐向前端缩小的渐缩部(14);该外套筒(10)外周壁上在该外凸缘(13)与该渐缩部(14)之间环绕形成一挡止部(15),该挡止部(15)是用以挡止前述后盖(40);该内顶针(20)是一形成有一前端及一后端的柱体,其后端形成一外径较大的较大部(21),其前端形成一外径较小的较小部(22);该较小部(22)的前端是形成为一圆弧状的探头(23);该内顶针(20)是以其较小部(22)自前述外套筒(10)的插孔(11)插入于该外套筒(10),并使其较小部(22)与探头(23)伸出于该外套筒(10)的探孔(12)之外;该弹簧(30)是一弹性元件,其有二端,可发挥一使该二端相对撑开的弹力;其一端抵掣于该内顶针(20)的后端,另端是抵掣于前述后盖(40);该后盖(40)是一内径大于前述外套筒(10)外径的圆筒体,其具有一后端及一前端,其后端结合有一圆柱形基座(41),且该后端封闭以供前述弹簧(30)抵掣;其前端形成一套合于前述外套筒(10)后端的形状并抵止于外套筒(10)的挡止部(15),且于该后盖(40)内周壁上形成有至少一内凸缘(42),该内凸缘(42)是扣合于前述外套筒(10)的外凸缘(13)。请参阅图3,揭露有本技术接触探针的动作示意剖面图。使用本技术的接触探针时,是借由该伸出探孔(12)的内顶针(20)来接受外在的接触压力,并利用该圆弧形探头(23)降低侧向受力的影响;该内顶针(20)受力向内克服该弹簧(30)的弹力而向内退缩;此时借着该内顶针(20)后端与该后盖(40)之间,诸如形成电连接或形成断路等不同的电连接设定,可将其承受接触压力的物理位移变化转化为电子回路可处理的信号,达到探测接触压力的效果。请再参阅第四图,揭露有本技术接触探针之局部剖面图。由于本技术的接触探针是借由前述后盖(40)的内凸缘(42)扣合于前述外套筒(10)的外凸缘(13),有利于快速、简便的组装制程,且借由前述外套筒(10)以及该后盖(40)的扣合结构,即可将前述内顶针(20)及弹簧(30)容置于其中,并使之发挥作用,独立形成一可动作的零组件,无需如传统的接触探针,另借由一外部的壳体固定其间的相对位置,有利于配合有限的组装空间;以一小巧的移动电话产品为例,该移动电话中,分配给各零件的位置较传统行动电话的更为狭小,由于本技术的接触探针体积小于传统需要外部壳体的接触探针,得以装配于该狭小的装配空间。由上述可知本技术的具体构造及使用方法,其确可提供一体积小,元件少,构造简单的接触探针,进而达到组装方便、节省工时的优点。根据本技术可作的不同修正及变化对于熟悉该项技术者而言均显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范围与精神。虽然本技术已叙述特定的较佳具体事实,必须了解的是本技术不应被不当地限制于该等特定具体事实上。在实施本技术之已述模式方面,对于所属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而言显而易知之不同修正亦被涵盖于本技术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接触探针,包括有一外套筒、一内顶针、一弹性元件及一后盖;其特征在于该外套筒是一形成有一前端及一后端的筒体,于其后端形成有一插孔,于前端形成有一探孔,于其外周壁上靠近该插孔处形成有至少一沿径向环绕的外凸缘;该内顶针是一形成有一前端及一后端的柱体或筒体,其后端形成一较大部,其前端形成一较小部,该较大部外径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接触探针,包括有一外套筒、一内顶针、一弹性元件及一后盖;其特征在于: 该外套筒是一形成有一前端及一后端的筒体,于其后端形成有一插孔,于前端形成有一探孔,于其外周壁上靠近该插孔处形成有至少一沿径向环绕的外凸缘; 该内顶针是一形成有一前端及一后端的柱体或筒体,其后端形成一较大部,其前端形成一较小部,该较大部外径大于该较小部外径;该内顶针是以其较小部自前述外套筒的插孔插入于该外套筒,并且其较小部伸出于该外套筒的探孔之外; 该弹性元件有二端;其一端抵掣于该内顶针,另端是抵掣于前述后盖; 该后盖是一内径大于前述外套筒外径的筒体,其具有一后端及一前端,其后端封闭以供前述弹性元件抵掣,前端形成一套合于前述外套筒后端的形状,且于内周壁上形成有至少一内凸缘,该内凸缘是扣合于前述外套筒的外凸缘。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阳灿郎,
申请(专利权)人:育鼎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