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包冷却结构、电池壳及电池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457801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6: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包冷却结构、电池壳及电池系统,通过进水管,将冷却水通入冷却通道中;再通过出水管,将换热后的冷却水输出,如此,使得冷却水在冷却体内持续、稳定流动,以便电池包实现稳定、持续降温。由于冷却体上设有用于装入电池包的安装槽,因此,当电池包装入安装槽中时,电池包与冷却体之间的换热方式为直接接触换热;通过冷却通道中的冷却水,直接吸收电池包上的热量,及时将电池包上的热量排出,提高电池包的降温效率,避免大量热量聚集在电池包中,实现有效、稳定的降温,使得电池包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保证电池包安全、稳定运行。同时,本方案还缩小电池包冷却结构在壳体内占用空间,使得壳体内的结构更加合理、紧凑。

Cooling structure of battery pack, battery shell and battery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包冷却结构、电池壳及电池系统
本技术涉及电动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包冷却结构、电池壳及电池系统。
技术介绍
对电动车而言,电池包技术至关重要,电池包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直接决定电动车整车性能,而电池包能否稳定、安全运行主要在于防水、防撞及降温等问题上。在降温问题上,传统的电池包普遍采用冷却水管进行降温,将冷却水管铺设在电池壳内,通过冷却水管对电池壳内进行冷却降温。由于冷却水管与电池包隔开设置,在降温过程中,冷却水管与电池包为间隔降温,因此,很容易导致电池包的热量无法及时排出,降温效率低,从而导致电池包无法稳定运行。同时,传统的冷却水管铺在电池壳内,导致电池壳内空间减小,设备之间布置混乱,从而导致电池系统的维护、管理工作变得极其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电池包冷却结构、电池壳及电池系统,及时将电池包的热量排出,降温效率高,有利保证电池包稳定、安全运行;同时,保证电池壳内设备布置合理,便于电池系统的维护与管理。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池包冷却结构,包括:进水管;冷却体,所述冷却体用于设置在壳体内,所述冷却体内设有冷却通道,所述冷却体上设有与所述冷却通道连通的进水口与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冷却体上还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用于装入电池包;及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与所述出水口连通。上述的电池包冷却结构,通过进水管,将冷却水通入冷却通道中;再通过出水管,将换热后的冷却水输出,如此,使得冷却水在冷却体内持续、稳定流动,以便电池包实现稳定、持续降温。由于冷却体上设有用于装入电池包的安装槽,因此,当电池包装入安装槽中时,电池包与冷却体之间的换热方式为直接接触换热;通过冷却通道中的冷却水,直接吸收电池包上的热量,及时将电池包上的热量排出,提高电池包的降温效率,避免大量热量聚集在电池包中,实现有效、稳定的降温,使得电池包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保证电池包安全、稳定运行。同时,本方案采用冷却体代替冷却水管,并将电池包安装在冷却体上,如此,不仅减少水管的打结缠绕现象发生,便于壳体内有序化管理,而且还缩小电池包冷却结构在壳体内占用空间,使得壳体内的结构更加合理、紧凑,有利于提高电池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下面结合上述方案对本技术的原理、效果进一步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通道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冷却通道沿着所述安装槽的周向间隔设置,且两个以上所述冷却通道依次连通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体内设有分隔件,所述分隔件将所述冷却体内分隔为两个以上所述冷却通道,所述分隔件的两端上均设有凹部,相邻两个所述冷却通道通过所述凹部连通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池包冷却结构还包括连接组件,所述冷却体为两个以上,相邻两个所述冷却体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通,且所述连接组件一端与一个所述冷却体的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连接组件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冷却体的所述进水口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出水口分别位于所述冷却体的相对两侧上,且在相邻两个所述冷却体之间,其中一个所述冷却体的出水口与另一个所述冷却体的进水口位于所述冷却体的同一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管、第一连接头及第二连接头,所述第一连接头密封插入一个所述冷却体的出水口中,所述第二连接头密封插入另一个所述冷却体的进水口中,所述连接管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头与所述第二连接头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池包冷却结构还包括导热垫,所述导热垫铺设在所述安装槽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包冷却结构还包括垫片,所述垫片设置在所述冷却体的底部,所述垫片用于调整所述冷却体在所述壳体内的安装平面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包冷却结构还包括第一卡扣与第二卡扣,所述进水管通过所述第一卡扣用于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出水管通过所述第二卡扣用于安装在所述壳体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体包括冷却本体、第一封板及第二封板,所述冷却本体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封板与所述第二封板均设置在所述冷却本体上,且所述第一封板密封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封板密封所述第二开口。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体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均用于连接在所述壳体内。一种电池壳,包括盖体、壳体及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冷却结构,所述冷却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均穿出所述壳体设置,所述盖体盖设在所述壳体上。上述的电池壳,采用以上的电池包冷却结构,通过进水管,将冷却水通入冷却通道中;再通过出水管,将换热后的冷却水输出,如此,使得冷却水在冷却体内持续、稳定流动,以便电池包实现稳定、持续降温。由于冷却体上设有用于装入电池包的安装槽,因此,当电池包装入安装槽中时,电池包与冷却体之间的换热方式为直接接触换热;通过冷却通道中的冷却水,直接吸收电池包上的热量,及时将电池包上的热量排出,提高电池包的降温效率,避免大量热量聚集在电池包中,实现有效、稳定的降温,使得电池包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保证电池包安全、稳定运行。同时,本方案采用冷却体代替冷却水管,并将电池包安装在冷却体上,如此,不仅减少水管的打结缠绕现象发生,便于壳体内有序化管理,而且还缩小电池包冷却结构在壳体内占用空间,使得壳体内的结构更加合理、紧凑,有利于提高电池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池壳还包括加强梁,所述加强梁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加强梁的两端分别抵触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池壳还包括承压座,所述承压座设置在所述加强梁的端部,所述加强梁通过所述承压座抵触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压座上设有卡槽,所述加强梁插入所述卡槽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压座包括承压板、及间隔设置在所述承压板上的两个支撑架,两个所述支撑架及所述承压板围成所述卡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包括侧板与支撑板,所述侧板设置在所述承压板上,两个所述侧板及所述承压板围成所述卡槽,所述支撑板连接在所述侧板与所述承压板之间,且所述支撑板倾斜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梁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加强梁沿着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冷却体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加强梁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梁朝向所述冷却体的一侧面上间隔设有第一抵触部与第二抵触部,所述第一抵触部与所述第二抵触部分别抵触在冷却体的相对两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梁朝向所述冷却体的一侧面上还设有承载部,所述承载部连接在所述第一抵触部与所述第二抵触部之间,所述承载部用于承载所述冷却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底板、中纵梁及绕设在所述底板的边缘设置的边框,所述中纵梁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且所述中纵梁沿着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加强梁设置在所述底板上、并与所述中纵梁连接,所述加强梁的两端分别抵触在所述边框上。一种电池系统,包括电池包与以上任意一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包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进水管;/n冷却体,所述冷却体用于设置在壳体内,所述冷却体内设有冷却通道,所述冷却体上设有与所述冷却通道连通的进水口与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冷却体上还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用于装入电池包;及/n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与所述出水口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包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水管;
冷却体,所述冷却体用于设置在壳体内,所述冷却体内设有冷却通道,所述冷却体上设有与所述冷却通道连通的进水口与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冷却体上还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用于装入电池包;及
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与所述出水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通道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冷却通道沿着所述安装槽的周向间隔设置,且两个以上所述冷却通道依次连通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包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体内设有分隔件,所述分隔件将所述冷却体内分隔为两个以上所述冷却通道,所述分隔件的两端上均设有凹部,相邻两个所述冷却通道通过所述凹部连通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组件,所述冷却体为两个以上,相邻两个所述冷却体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通,且所述连接组件一端与一个所述冷却体的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连接组件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冷却体的所述进水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包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出水口分别位于所述冷却体的相对两侧上,且在相邻两个所述冷却体之间,其中一个所述冷却体的出水口与另一个所述冷却体的进水口位于所述冷却体的同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包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管、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青华许俊海廖光明周超何凯欣刘太刚
申请(专利权)人:广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