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下壳体、中纵梁及其安装结构,在中纵梁安装过程中,将第一安装部通过第一卡槽,卡在中纵梁本体一端;再将固定件穿入第一安装孔与第二安装孔中,使得第一安装部稳定连接在中纵梁本体上;接着,将第二安装部配合在边框上;再将固定件穿入第三安装孔与第四安装孔中,使得第二安装部稳定连接在边框上,如此,通过该中纵梁的安装结构,大大方便中纵梁安装在边框上,无需专业作业人员作业,简化了中纵梁的安装作业。由于第一安装部上设有第二卡槽,因此,在安装过程中,通过第二卡槽,使得中纵梁本体得到有效限位,避免中纵梁本体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左右松动,如此,使得中纵梁在边框上稳定安装,从而有利于提升电池系统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下壳体、中纵梁及其安装结构
本技术涉及动力电池
,特别是涉及一种下壳体、中纵梁及其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新能源车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电池系统,电池系统中的电池模组一般以电池包的形式固定在车体上。其中,电池包主要包括上壳体与下壳体,上壳体盖设在下壳体上,电池模组则安装在下壳体内的中纵梁上。作为下壳体中的主要梁,中纵梁不仅起着稳定承载电池模组的作用,而且还设有中部安装点,担负与上壳体连接的责任,因此,中纵梁在下壳体内的安装稳定性直接影响整个电池系统的稳定性。传统中纵梁除了需安装底板,其端部还需与边框进行连接,端部的连接通常采用焊接方式,将中纵梁的一端直接焊接在边框上,使得中纵梁安装在边框上。然而,这种安装方式不仅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增加中纵梁的安装难度;而且焊接过程中容易出现漏焊、虚焊等现象,导致中纵梁在边框上的连接结构不稳定,从而导致电池系统的稳定性严重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下壳体、中纵梁及其安装结构,简化中纵梁的安装作业,方便作业人员安装作业;同时,使得中纵梁稳定安装,有利于提升电池系统的稳定性。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中纵梁的安装结构,包括:第一安装件,所述第一安装件包括第一安装部、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的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设有第一卡槽、及与所述第一卡槽连通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卡槽用于卡入中纵梁本体的一端,所述第一安装孔用于所述中纵梁本体上的第二安装孔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安装部上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用于与边框上的第四安装孔相对设置。上述的中纵梁的安装结构,在中纵梁安装过程中,将第一安装部通过第一卡槽,卡在中纵梁本体一端;再将固定件穿入第一安装孔与第二安装孔中,使得第一安装部稳定连接在中纵梁本体上;接着,将第二安装部配合在边框上;再将固定件穿入第三安装孔与第四安装孔中,使得第二安装部稳定连接在边框上,如此,通过该中纵梁的安装结构,大大方便中纵梁安装在边框上,无需专业作业人员作业,简化了中纵梁的安装作业。由于第一安装部上设有第二卡槽,因此,在安装过程中,通过第二卡槽,使得中纵梁本体得到有效限位,避免中纵梁本体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左右松动,如此,使得中纵梁在边框上稳定安装,从而有利于提升电池系统的稳定性。下面结合上述方案对本技术的原理、效果进一步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第一顶板、及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顶板上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所述第一顶板、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围成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一顶板、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中至少一个设有所述第一安装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部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第二安装部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中纵梁的安装结构还包括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二安装件间隔设有第五安装孔与第六安装孔,所述第五安装孔用于与所述中纵梁本体上的第七安装孔相对设置,所述第六安装孔用于与中横梁上的第八安装孔相对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件上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六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卡槽连通,所述第二卡槽用于卡入所述中横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件上还设有与所述第二卡槽连通的第三卡槽,所述第五安装孔与所述第三卡槽连通,所述第三卡槽用于卡入所述中纵梁本体的另一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件包括第二顶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及第五侧板,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第四侧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顶板的相对两侧上,所述第五侧板设置在所述第二顶板的一端上,所述第三侧板的端部、所述第四侧板的端部、所述第二顶板及所述第五侧板的侧面之间围成所述第二卡槽,所述第三侧板的侧面、所述第四侧板的侧面及所述第二顶板之间围成所述第三卡槽。一种中纵梁,包括中纵梁本体与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中纵梁的安装结构,所述中纵梁本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对的第二安装孔。上述的中纵梁,采用以上的中纵梁的安装结构,在中纵梁安装过程中,将第一安装部通过第一卡槽,卡在中纵梁本体一端;再将固定件穿入第一安装孔与第二安装孔中,使得第一安装部稳定连接在中纵梁本体上;接着,将第二安装部配合在边框上;再将固定件穿入第三安装孔与第四安装孔中,使得第二安装部稳定连接在边框上,如此,通过该中纵梁的安装结构,大大方便中纵梁安装在边框上,无需专业作业人员作业,简化了中纵梁的安装作业。由于第一安装部上设有第二卡槽,因此,在安装过程中,通过第二卡槽,使得中纵梁本体得到有效限位,避免中纵梁本体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左右松动,如此,使得中纵梁在边框上稳定安装,从而有利于提升电池系统的稳定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纵梁本体上设有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用于固定上壳体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纵梁本体上设有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二固定座用于固定电池模组。一种下壳体,包括边框、底板结构及以上所述的中纵梁,所述底板结构装设在所述边框内,所述底板结构装设在所述中纵梁本体上,且所述中纵梁本体一端连接在所述边框上。上述的下壳体,采用以上的中纵梁的安装结构,在中纵梁安装过程中,将第一安装部通过第一卡槽,卡在中纵梁本体一端;再将固定件穿入第一安装孔与第二安装孔中,使得第一安装部稳定连接在中纵梁本体上;接着,将第二安装部配合在边框上;再将固定件穿入第三安装孔与第四安装孔中,使得第二安装部稳定连接在边框上,如此,通过该中纵梁的安装结构,大大方便中纵梁安装在边框上,无需专业作业人员作业,简化了中纵梁的安装作业。由于第一安装部上设有第二卡槽,因此,在安装过程中,通过第二卡槽,使得中纵梁本体得到有效限位,避免中纵梁本体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左右松动,如此,使得中纵梁在边框上稳定安装,从而有利于提升电池系统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中纵梁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安装件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中纵梁本体一端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安装件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中纵梁本体另一端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下壳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中纵梁的安装结构,110、第一安装件,111、第一安装部,1111、第一顶板,1112、第一侧板,1113、第二侧板,1114、第一安装孔,112、第二安装部,1121、第三安装孔,113、第一卡槽,120、第二安装件,121、第二顶板,1211、第五安装孔,1212、第六安装孔,122、第三侧板,123、第四侧板,124、第五侧板,125、第二卡槽,126、第三卡槽,200、中纵梁本体,210、第一固定座,220、第二固定座,230、第二安装孔,240、第七安装孔,300、中横梁,310、第八安装孔,400、边框,500、底板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纵梁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安装件,所述第一安装件包括第一安装部、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的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设有第一卡槽、及与所述第一卡槽连通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卡槽用于卡入中纵梁本体的一端,所述第一安装孔用于所述中纵梁本体上的第二安装孔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安装部上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用于与边框上的第四安装孔相对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纵梁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安装件,所述第一安装件包括第一安装部、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的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设有第一卡槽、及与所述第一卡槽连通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卡槽用于卡入中纵梁本体的一端,所述第一安装孔用于所述中纵梁本体上的第二安装孔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安装部上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用于与边框上的第四安装孔相对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纵梁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第一顶板、及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顶板上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所述第一顶板、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围成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一顶板、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中至少一个设有所述第一安装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纵梁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部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第二安装部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纵梁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二安装件间隔设有第五安装孔与第六安装孔,所述第五安装孔用于与所述中纵梁本体上的第七安装孔相对设置,所述第六安装孔用于与中横梁上的第八安装孔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纵梁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件上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六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卡槽连通,所述第二卡槽用于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青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