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结构、安装机构及执行单元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72121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震结构、安装机构及执行单元总成,将连接部安装在执行单元总成本体上的固定座上;再将衬套穿入穿孔中;最后,通过固定件,分别伸入衬套与动力电池下壳体上的第二固定孔中。由于连接部的一端周向设有第一减震部,且第一减震部抵触在固定座与动力电池下壳体之间,因此,当固定座与动力电池下壳体连接时,固定座与动力电池下壳体之间通过第一减震部隔开,避免固定座与动力电池下壳体之间直接刚性接触,如此,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第一减震部会减缓固定座与动力电池下壳体之间的振动冲击力,有效减弱行驶过程中振动冲击对执行单元总成内部电器件的损害,提高电气系统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震结构、安装机构及执行单元总成
本技术涉及安装减震
,特别是涉及一种减震结构、安装机构及执行单元总成。
技术介绍
目前,新能源汽车主要由动力电池提供核心能量,通过整车电气系统实现电能的传输。执行单元总成是整车电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通过动力电池内部的控制回路,实现执行单元总成内部继电器的导通或者分断,进而实现电路的控制以及将电池系统内部电能分配到整车各个零部件中,完成新能源汽车的正常行驶需求。传统执行单元总成一般位于动力电池系统内部,其壳体主要通过螺接方式与动力电池下壳体进行连接。由于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存在各种振动冲击,执行单元总成内部继电器在振动冲击下容易出现机械疲劳,严重时造成高压电气回路故障,危害人身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减震结构、安装机构及执行单元总成,能够有效降低行驶过程中振动冲击对执行单元总成内部电器件的损害,避免内部电器件出现机械疲劳,保证电气回路稳定运行,提高电气系统的安全性能。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减震结构,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安装在执行单元总成本体上的固定座上,所述连接部上设有穿孔,所述穿孔用于穿入衬套;与第一减震部,所述第一减震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且所述第一减震部沿着所述穿孔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一减震部用于抵触在所述固定座与动力电池下壳体之间,所述第一减震部用于减缓所述固定座与所述动力电池下壳体之间的振动冲击力。上述的减震结构,将连接部安装在执行单元总成本体上的固定座上;再将衬套穿入穿孔中;最后,通过固定件,分别伸入衬套与动力电池下壳体上的第二固定孔中,使得固定座与动力电池下壳体稳定连接,以完成执行单元总成本体与动力电池下壳体之间的连接。由于连接部的一端周向设有第一减震部,且第一减震部抵触在固定座与动力电池下壳体之间,因此,当固定座与动力电池下壳体连接时,固定座与动力电池下壳体之间通过第一减震部隔开,避免固定座与动力电池下壳体之间直接刚性接触,如此,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第一减震部会减缓固定座与动力电池下壳体之间的振动冲击力,有效减弱行驶过程中振动冲击对执行单元总成内部电器件的损害,避免内部电器件出现机械疲劳,保证电气回路稳定运行,提高电气系统的安全性能。下面结合上述方案对本技术的原理、效果进一步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震部背向所述连接部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用于与所述动力电池下壳体抵触配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减震结构还包括第二减震部,所述第二减震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上远离所述第一减震部的一端上,所述第二减震部用于抵触在所述衬套的法兰盘部分与所述固定座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减震部背向所述连接部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用于与所述衬套的法兰盘部分抵触配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穿孔的孔壁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沿着所述连接部的轴向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凹槽沿着所述穿孔的周向间隔设置。一种安装机构,包括衬套与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减震结构,所述衬套插入所述穿孔中,所述衬套用于穿入固定件。上述的安装机构,采用以上的减震结构,将连接部安装在执行单元总成本体上的固定座上;再将衬套穿入穿孔中;最后,通过固定件,分别伸入衬套与动力电池下壳体上的第二固定孔中,使得固定座与动力电池下壳体稳定连接,以完成执行单元总成本体与动力电池下壳体之间的连接。由于连接部的一端周向设有第一减震部,且第一减震部抵触在固定座与动力电池下壳体之间,因此,当固定座与动力电池下壳体连接时,固定座与动力电池下壳体之间通过第一减震部隔开,避免固定座与动力电池下壳体之间直接刚性接触,如此,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第一减震部会减缓固定座与动力电池下壳体之间的振动冲击力,有效减弱行驶过程中振动冲击对执行单元总成内部电器件的损害,避免内部电器件出现机械疲劳,保证电气回路稳定运行,提高电气系统的安全性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减震结构还包括第二减震部,所述衬套包括管件部分、及设置在所述管件部分上的法兰盘部分,所述管件部分插入所述穿孔中,且所述法兰盘部分抵触在所述第二减震部上。一种执行单元总成,包括执行单元总成本体与以上所述的安装机构,所述执行单元总成本体上设有固定座,所述连接部安装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第一减震部抵触用于抵触在所述固定座与所述动力电池下壳体之间。上述的执行单元总成,采用以上的减震结构,将连接部安装在执行单元总成本体上的固定座上;再将衬套穿入穿孔中;最后,通过固定件,分别伸入衬套与动力电池下壳体上的第二固定孔中,使得固定座与动力电池下壳体稳定连接,以完成执行单元总成本体与动力电池下壳体之间的连接。由于连接部的一端周向设有第一减震部,且第一减震部抵触在固定座与动力电池下壳体之间,因此,当固定座与动力电池下壳体连接时,固定座与动力电池下壳体之间通过第一减震部隔开,避免固定座与动力电池下壳体之间直接刚性接触,如此,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第一减震部会减缓固定座与动力电池下壳体之间的振动冲击力,有效减弱行驶过程中振动冲击对执行单元总成内部电器件的损害,避免内部电器件出现机械疲劳,保证电气回路稳定运行,提高电气系统的安全性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上设有用于与所述动力电池下壳体上的第二固定孔相对的第一固定孔,所述连接部插入所述第一固定孔中,所述第一减震部抵触在所述固定座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减震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安装机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安装机构拆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执行单元总成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减震结构,110、连接部,111、穿孔,112、凹槽,120、第一减震部,121、第一凸起,130、第二减震部,131、第二凸起,200、衬套,210、法兰盘部分,220、管件部分,300、执行单元总成本体,310、固定座,311、第一固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安装在执行单元总成本体上的固定座上,所述连接部上设有穿孔,所述穿孔用于穿入衬套;与/n第一减震部,所述第一减震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且所述第一减震部沿着所述穿孔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一减震部用于抵触在所述固定座与动力电池下壳体之间,所述第一减震部用于减缓所述固定座与所述动力电池下壳体之间的振动冲击力。/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安装在执行单元总成本体上的固定座上,所述连接部上设有穿孔,所述穿孔用于穿入衬套;与
第一减震部,所述第一减震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且所述第一减震部沿着所述穿孔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一减震部用于抵触在所述固定座与动力电池下壳体之间,所述第一减震部用于减缓所述固定座与所述动力电池下壳体之间的振动冲击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部背向所述连接部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用于与所述动力电池下壳体抵触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减震部,所述第二减震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上远离所述第一减震部的一端上,所述第二减震部用于抵触在所述衬套的法兰盘部分与所述固定座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震部背向所述连接部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用于与所述衬套的法兰盘部分抵触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名利孔繁明何凯欣
申请(专利权)人:广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