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洪晓璇专利>正文

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47276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减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同一侧设有减震组件,减震组件包括:第一杠杆、第二杠杆和弹性元件,第一杠杆和第二杠杆相互铰接成剪刀结构,第一杠杆的一端铰接在第一部件上,另一端与弹性元件的一端铰接,第二杠杆的一端铰接在第二部件上,另一端与弹性元件的另一端铰接。通过将减震组件设置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同一侧,这样就不会占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在相对减震行程方向上的空间,从而方便弹性元件的安装,并且可以不受空间限制的影响来根据需求来选择弹性元件,同时利用剪刀形结构的杠杆原理,可以自由设计力臂大小,这样大大提高了减震组件的减震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
本技术涉及减震
,尤其是涉及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常用减震结构,一般是采用减震器或弹簧等弹性元件直接连接两个部件,从而使两个部件之间的相对距离发生变化,达到减震效果。目前,减震器或弹簧与两个部件采用线性连接,减震器同样也为线性弹性元件,减震器本身是随着减震行程的方向被压缩的,因为其本身的尺寸还占用了减震行程方向的空间,导致弹性元件两端的两个部件不能被压缩的距离很近,而且弹性元件被压缩至极限位置时,会出现比较生硬的打底撞击冲力,另外当减震行程方向上的空间有限时,会导致线性弹性元件很难进行安装,或者使得弹性元件的减震能力得不到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线性弹性元件的减震能力受减震行程安装空间限制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可相互平行移动以使其可相互靠拢或相互远离,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同一侧设有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可相互平行移动以使其相互靠拢或相互远离,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同一侧设有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包括:第一杠杆、第二杠杆和弹性元件,所述第一杠杆和所述第二杠杆相互铰接成剪刀形,所述第一杠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部件上,另一端与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杠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部件上,另一端与所述弹性元件的另一端铰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可相互平行移动以使其相互靠拢或相互远离,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同一侧设有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包括:第一杠杆、第二杠杆和弹性元件,所述第一杠杆和所述第二杠杆相互铰接成剪刀形,所述第一杠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部件上,另一端与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杠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部件上,另一端与所述弹性元件的另一端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杠杆包括第一施力臂和第一减震臂,所述第二杠杆包括第二施力臂和第二减震臂,所述第一施力臂和所述第一减震臂的连接处及所述第二施力臂和所述第二减震臂的连接处相铰接,所述第一施力臂铰接在第一部件上,所述第二施力臂铰接在所述第二部件上,所述第一减震臂和所述第二减震臂分别铰接在所述弹性元件的两端,所述第一施力臂与所述第一减震臂的比值为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减震臂和所述第二减震臂的夹角均为45°~9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施力臂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施力臂的长度,第一减震臂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减震臂的长度,或者所述第一施力臂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施力臂的长度,所述第一减震臂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减震臂的长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晓璇
申请(专利权)人:洪晓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