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骨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87173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6 18: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身骨架结构,涉及汽车车身结构技术领域,该车身骨架结构包括第三管件、至少三个第一管件和至少两个第二管件,其中至少三个第一管件在第一方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第二管件在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每个第二管件均和各个第一管件榫卯链接;相邻的两个第二管件之间均设置有一个第三管件,第三管件包括至少三个管节,至少三个管节沿第二方向依次相连,至少三个第一管件和至少三个管节一一对应榫卯连接。该车身骨架结构中仅有相邻的两个管节之间需要固接,其余均榫卯连接,大大减少了外部固定点,且装配过程简单,大部分管件可拆卸还原,抗冲击性能和抗疲劳性能较好。

A kind of body frame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身骨架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车身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车身骨架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汽车车身存在许多骨架结构,骨架主要由横梁和立柱构成,这些横梁和立柱之间形成大量的十字交叉结构。传统骨架结构多采用断面焊接结构,即十字网格骨架全部采用长短直管零件,在连接处焊接的结构方式,这就增加了大量的焊缝。这些焊缝导致车身制作的工装成本、加工成本、加工周期都大大的增加且导致表面不平整影响整体的美观。随着汽车动力性能和环保节能的要求,车身轻量化设计已经是所有车身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铝合金和碳纤维材料的使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铝合金因其易氧化、热导率和比热容高、线膨胀系数大、合金元素易挥发等缺点,对传统的焊接工艺就产生了极大的挑战。碳纤维材料更是无法使用传统焊接方式进行连接。因此,为减少焊缝焊点数量,榫卯结构成为了十分必要的连接方式。现有技术中的车身骨架的榫卯结构主要采用榫卯腔梁结构,即横梁(立柱)开孔,立柱(横梁)从中间穿过,最终用焊接确保位置固定和强度。这种榫卯结构存在不完全定位,焊缝多,制造成本高、制造周期长且零件不可拆卸的问题,导致车身骨架的抗冲击性能和抗疲劳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骨架结构,其装配过程简单,需固定点数量少,大部分零件可拆卸还原,抗冲击性能和抗疲劳性能较好。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身骨架结构,其中包括:至少三个第一管件,至少三个所述第一管件在第一方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第二管件,至少两个所述第二管件在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每个所述第二管件均和各个所述第一管件榫卯链接;第三管件,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管件之间均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三管件,所述第三管件包括至少三个管节,至少三个所述管节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相连,至少三个所述第一管件和至少三个所述管节一一对应榫卯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一管件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榫槽,所述第二管件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榫槽,所述管节上设置有第三榫槽,所述第二榫槽和所述第三榫槽均能够与所述第一榫槽榫卯连接。可选地,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管件与所述第二管件配合的两个所述第一榫槽的朝向相反;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管件与同一个所述第一管件配合的两个所述第二榫槽的朝向相同。可选地,相邻两个所述管节的两个所述第三榫槽的朝向相反。可选地,所述第一管件、所述第二管件和所述第三管件的截面均为日字型。可选地,所述车身骨架结构还具有第三方向,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一管件具有相对设置的A1面和A2面,所述第二管件具有相对设置的B1面和B2面,所述第三管件具有相对设置的C1面和C2面,所述A1面、所述B1面和所述C1面能够齐平且所述A2面、所述B2面和所述C2面能够齐平。可选地,所述第一管件、所述第二管件和所述第三管件均沿直线方向或弧线方向延伸。可选地,相邻的两个所述管节焊接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一管件、所述第二管件和所述第三管件均为圆管或方管。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车身骨架结构,通过将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第三管件在十字榫卯连接成网状结构,其仅有第三管件中相邻的两个管节之间需要固定连接,其余均通过榫卯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大大减少了外部固定点,且装配过程简单,大部分管件可拆卸还原,抗冲击性能和抗疲劳性能较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骨架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管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管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管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榫槽与第二榫槽榫卯前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榫槽与第二榫槽榫卯后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管件;11-第一榫槽;12-A1面;13-A2面;2-第二管件;21-第二榫槽;22-B1面;23-B2面;3-第三管件;31-管节;311-第三榫槽;32-C1面;33-C2面。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该车身骨架结构包括第三管件3、至少三个第一管件1和至少两个第二管件2,其中至少三个第一管件1在第一方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第二管件2在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每个第二管件2均和各个第一管件1榫卯链接;相邻的两个第二管件2之间均设置有一个第三管件3,第三管件3包括至少三个管节31,至少三个管节31沿第二方向依次相连,至少三个第一管件1和至少三个管节31一一对应榫卯连接。可以理解的是,该车身骨架结构是由第一管件1分别与第二管件2和第三管件3十字榫卯连接成的网状结构,其中仅有第三管件3中相邻的两个管节31之间需要固定连接,其余均榫卯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大大减少了外部固定点,且装配过程简单,大部分管件可拆卸还原,抗冲击性能和抗疲劳性能较好。本实施例中,为增加该车身骨架结构的可靠性和美观,相邻两个第一管件1间的间距均相等,相邻的第二管件2和第三管件3之间的间距也相等且等于相邻两个第一管件1间的间距。在他实施例中,上述间距可不相等,仅需保证连接可靠即可。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至少三个第一管件(1),至少三个所述第一管件(1)在第一方向间隔设置;/n至少两个第二管件(2),至少两个所述第二管件(2)在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每个所述第二管件(2)均和各个所述第一管件(1)榫卯链接;/n第三管件(3),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管件(2)之间均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三管件(3),所述第三管件(3)包括至少三个管节(31),至少三个所述管节(31)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相连,至少三个所述第一管件(1)和至少三个所述管节(31)一一对应榫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三个第一管件(1),至少三个所述第一管件(1)在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至少两个第二管件(2),至少两个所述第二管件(2)在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每个所述第二管件(2)均和各个所述第一管件(1)榫卯链接;
第三管件(3),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管件(2)之间均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三管件(3),所述第三管件(3)包括至少三个管节(31),至少三个所述管节(31)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相连,至少三个所述第一管件(1)和至少三个所述管节(31)一一对应榫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件(1)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榫槽(11),所述第二管件(2)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榫槽(21),所述管节(31)上设置有第三榫槽(311),所述第二榫槽(21)和所述第三榫槽(311)均能够与所述第一榫槽(11)榫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管件(1)与所述第二管件(2)配合的两个所述第一榫槽(11)的朝向相反;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管件(2)与同一个所述第一管件(1)配合的两个所述第二榫槽(21)的朝向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继伟裴立梅迟达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吴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