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差速线圈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4649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18: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差速线圈总成,它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在外壳(1)内设有第一内壳(2),在第一内壳(2)内设有第一绕组(2a),在第一绕组(2a)上还设有第二绕组(3a),在第二绕组(3a)外还罩设有第二内壳(3),所述第一绕组(2a)与第二绕组(3a)的引出线与外壳(1)外侧的插头(4)连接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自身重量轻,使用寿命长、性能可靠等优点。

Differential coil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差速线圈总成
:本技术就是设计汽车零部件领域,具体地说就是一种差速线圈总成。
技术介绍
:机械差速器在汽车等领域广泛应用,如果能够利用电磁组件生产差速器则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出现了电磁差速器。但现有的电磁差速器中电磁铁与外壳都是固定不动的,当电磁铁通电吸合铁板通过导杆带动齿套轴向移动,其缺点在于装置整体使用寿命短,装置的生产成本与使用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就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差速线圈总成。本技术提供一下技术方案:一种差速线圈总成,它包括外壳,其特征在于:在外壳内设有第一内壳,在第一内壳内设有第一绕组,在第一绕组上还设有第二绕组,在第二绕组外还罩设有第二内壳,所述第一绕组与第二绕组的引出线与外壳外侧的插头连接配合。在上述技术方案的技术上,还有一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外壳、第一内壳以及第二内壳均为环槽结构。在所述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外部均包裹有环氧树脂层。技术优点: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布局合理、自身重量轻、使用方便、使用寿命长、性能可靠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通电后,图2中的外壳、第一内壳以及第二内壳的磁极和受力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4所示,一种差速线圈总成,它包括一个环槽形的外壳1,在环槽形的外壳1的内外槽壁上分别均布有一组腰圆孔1a,通过腰圆孔1a能有效的降低本申请的身体重量,使得本申请适用于小型或轻型汽车或电动车的生产。在外壳1内设有一个第一内壳2和一个第二内壳3,所述的第一内壳2和第二内壳3均为环槽形。所述的第一内壳2和第二内壳3与外壳1同轴分布,且所述的第一内壳2和第二内壳3均可以放置找外壳1内。所述第一内壳2的内侧壁、外侧壁与外壳1的内侧壁、外侧壁之间紧配合无间距,而第二内壳3内侧壁、外侧壁与外壳1的内侧壁、外侧壁之间留有一定间距。设置环形的第一绕组2a和第二绕组3a,在第一绕组2a和第二绕组3a外均包裹有环氧树脂层5。所述的环氧树脂层5上下表面均平整状态。通过环氧树脂层的包裹能有效的固定绕组,并且起到绝缘的作用。先在壳体1的环槽内放置第一内壳2,在第一内壳2内放置包裹了环氧树脂层5的第一绕组2a,在第一绕组2a的环氧树脂层5的上表面上放置有包裹了环氧树脂层5的第二绕组3a,在第二绕组3a的环氧树脂层外罩设有第二内壳3。所述的第二内壳3槽壁下端与第一内壳2槽壁顶端压合在一起。所述第一绕组2a与第二绕组3a的引出线伸出环氧树脂层后,再伸出到外壳1外侧,所述第一绕组2a与第二绕组3a的引出线的导电端通过卡箍6与插头4接线端连接,并形成导电配合连接。工作过程:当插头4与电源接通后,第一绕组2a与第二绕组3a也随之通电,并产生磁性,使得外壳1、第一内壳2以及第二内壳3均产生磁极,外壳的外壁为N极内壁为S极,而第一内壳2和第二内壳3的外壁为S极而内壁为N极。所述第二内壳3的内壁与外壳1内壁之间产生吸力F1,第二内壳3的外壁与外壳1外壁之间产生吸力F3。所述第一内壳2的内壁与外壳1内壁之间产生吸力F4,第一内壳2的外壁与外壳1外壁之间产生吸力F7。由于第二内壳3槽壁下端与第一内壳2槽壁顶端压合在一起,即第二内壳3是吊扣在第一内壳2上的,且第一内壳2和第二内壳3的外壁磁极都是S而内壁都是N,因此在如图4的纵向方向第一内壳2和第二内壳3会产生向上的排斥力F2和向下的排斥力F6。由于第一内壳2放置在外壳1的环槽内,因此,外壳1的槽底对第一内壳2有一个向上的支撑力F5。由于在设计时通过调整外壳1和第二内壳3的槽壁厚度来确保吸力F1和吸力F3力量相等,同理在在设计时通过调整外壳1和第一内壳2的槽壁厚度来确保吸力F4和吸力F7力量相等。从而确保在第二内壳3在发生位移时姿态平稳,不会发生偏斜。通电时第一内壳2和第二内壳3内外壁不会与外壳1的内外壁吸附在一起。而且第二内壳3会在向上的排斥力F2的作用下发生一定距离的位移。进而使得第二内壳3顶推位于外壳1的一侧的推板发生位移同时压缩波形簧并推动齿套,使齿套与差速器中的齿轮形成锁死。当不通电时排斥力F2消失,压缩波形簧的消失,波形簧回弹反向推动推板,使得推板发反向推动第二内壳3复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差速线圈总成,它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在外壳(1)内设有第一内壳(2),在第一内壳(2)内设有第一绕组(2a),在第一绕组(2a)上还设有第二绕组(3a),在第二绕组(3a)外还罩设有第二内壳(3),所述第一绕组(2a)与第二绕组(3a)的引出线与外壳(1)外侧的插头(4)连接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差速线圈总成,它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在外壳(1)内设有第一内壳(2),在第一内壳(2)内设有第一绕组(2a),在第一绕组(2a)上还设有第二绕组(3a),在第二绕组(3a)外还罩设有第二内壳(3),所述第一绕组(2a)与第二绕组(3a)的引出线与外壳(1)外侧的插头(4)连接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荣胜陈凯刘元宝赵士杰谢军杜朝晖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昊方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