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向系统及汽车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068727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0: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向系统及汽车,涉及汽车转向技术领域。该转向系统包括轮毂电机机架、转向机构和悬架机构,轮毂电机机架用于支撑轮毂电机;转向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减速机和转向器,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减速机的输入轴连接,转向器的输入端与减速机的输出轴连接,转向器的输出端与轮毂电机机架连接;悬架机构包括空气弹簧减震器总成,空气弹簧减震器总成通过轮毂电机机架与转向器的输出端连接。该转向系统设置的轮毂电机机架,不仅可以支撑轮毂电机与车轮轮毂连接,使得轮毂电机驱动车轮独立运动;而且转向机构和悬架机构可以通过轮毂电机机架与车轮连接,使得转向机构和悬架机构与车轮的连接关系简单,且占用空间小。

A kind of steering system and automob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向系统及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转向
,尤其涉及一种转向系统及汽车。
技术介绍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驾驶员通过汽车转向系统使汽车转向桥上的车轮相对于汽车纵轴线偏转一定角度来改变车辆行驶方向,其主要功能就是保证汽车能按驾驶员的意志进行转向行驶。在汽车执行转向时,其转向角度直接影响汽车的灵活性,基于当前转向系统的结构,一般汽车的转向角在30°~40°,面包车的转向角基本为30°~34°,轿车、SUV等车型的转向角为40°。随着车辆饱和程度越来越高,给予单个车辆的行驶、泊车空间越来越小,行车难、停车难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对驾驶技术不熟练的人员和复杂工况下行驶的特种车辆等尤为明显。如果能够实现90°原地转向,会极大的方便驾驶人员对汽车的操控。现有技术中通过将转向器设置的转向羊角与车轮、上摆臂、下摆臂相连接,上摆臂通过平衡轴与平衡杆、避震器连接,同时,下摆臂的前支撑件、后支撑件可绕旋转轴转动,使得车轮可以90°转向,实现横向行驶。但是转向器与上摆臂和下摆臂之间通过多个连接件连接,结构复杂,且占用空间大,不利于整车的总体布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系统,以实现转向机构和悬架机构与车轮的连接关系简单,且占用空间小,有利于整车的总体布局。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转向系统,其中包括:轮毂电机机架,所述轮毂电机机架用于支撑轮毂电机;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减速机和转向器,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减速机的输入轴连接,所述转向器的输入端与所述减速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转向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轮毂电机机架连接;悬架机构,所述悬架机构包括空气弹簧减震器总成,所述空气弹簧减震器总成通过所述轮毂电机机架与所述转向器的输出端连接。可选地,所述轮毂电机机架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用于支撑所述轮毂电机;上连接臂,所述上连接臂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转向器的输出端和所述空气弹簧减震器总成连接。可选地,所述悬架机构还包括第一横臂和第二横臂,所述空气弹簧减震器总成包括第一空气弹簧减震器总成和第二空气弹簧减震器总成,所述第一横臂与所述第一空气弹簧减震器总成连接,所述第二横臂与所述第二空气弹簧减震器总成连接。可选地,所述轮毂电机机架还包括下连接臂,所述下连接臂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空气弹簧减震器总成连接,所述上连接臂与所述第一空气弹簧减震器总成连接。可选地,所述上连接臂和所述下连接臂均呈L型,所述上连接臂包括第一支撑臂和第一连接臂,所述下连接臂包括第二支撑臂和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支撑臂和所述第二支撑臂分别与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均与所述安装座的轴线平行,所述转向器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第一空气弹簧减震器总成连接;所述第二空气弹簧减震器总成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下端。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臂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一空气弹簧减震器总成的一端伸出所述通孔与所述转向器的输出端螺纹连接。可选地,所述轮毂电机设置于前轮和/或后轮的车轮轮毂内。可选地,所述减速机为双级行星减速机。可选地,所述转向器为循环球式转向器、蜗杆滚轮式转向器或齿轮齿条式转向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以实现汽车的悬架机构占用空间小,整车的总体布局合理。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其包括所述的转向系统。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转向系统,通过设置轮毂电机机架支撑轮毂电机,转向器通过轮毂电机机架与悬架机构和车轮连接,驱动车轮实现90°转向。该转向系统设置的轮毂电机机架,不仅可以支撑轮毂电机与车轮轮毂连接,使得轮毂电机驱动车轮独立运动;而且转向机构和悬架机构可以通过轮毂电机机架与车轮连接,轮毂电机机架占用空间小,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转向机构和悬架机构的多个连接件,轮毂电机机架的设置使得转向机构和悬架机构与车轮之间的连接关系简单,且减少了占用空间,有利于整车的总体布局。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汽车,采用上述转向系统,减小了汽车悬架机构的占用空间,使得汽车的总体布局合理。悬架机构采用双横臂悬架使得车辆的负载高,转向机构采用双级行星减速机,通过优化行星齿轮的减速比,合理分配簧上和簧下质量;采用循环球式转向器,增大输出扭矩,转向操作性良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轮毂电机机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驱动电机;2、双级行星减速机;3、万向传动轴;4、循环球式转向器;5、轮毂电机机架;6、空气弹簧减震器总成;8、轮毂电机;9、轮胎;51、安装座;52、上连接臂;53、下连接臂;61、第一空气弹簧减震器总成;62、第二空气弹簧减震器总成;71、第一横臂;72、第二横臂;521、第一支撑臂;522、第一连接臂;531、第二支撑臂;532、第二连接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当前汽车转向系统主要分为机械转向系统、机械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电子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这些转向系统尽管动力来源、控制方式不尽相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轮毂电机机架(5),所述轮毂电机机架(5)用于支撑轮毂电机(8);/n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包括驱动电机(1)、减速机和转向器,所述驱动电机(1)的输出轴与所述减速机的输入轴连接,所述转向器的输入端与所述减速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转向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轮毂电机机架(5)连接;/n悬架机构,所述悬架机构包括空气弹簧减震器总成(6),所述空气弹簧减震器总成(6)通过所述轮毂电机机架(5)与所述转向器的输出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轮毂电机机架(5),所述轮毂电机机架(5)用于支撑轮毂电机(8);
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包括驱动电机(1)、减速机和转向器,所述驱动电机(1)的输出轴与所述减速机的输入轴连接,所述转向器的输入端与所述减速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转向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轮毂电机机架(5)连接;
悬架机构,所述悬架机构包括空气弹簧减震器总成(6),所述空气弹簧减震器总成(6)通过所述轮毂电机机架(5)与所述转向器的输出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电机机架(5)包括:
安装座(51),所述安装座(51)用于支撑所述轮毂电机(8);
上连接臂(52),所述上连接臂(52)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座(5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转向器的输出端和所述空气弹簧减震器总成(6)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机构还包括第一横臂(71)和第二横臂(72),所述空气弹簧减震器总成(6)包括第一空气弹簧减震器总成(61)和第二空气弹簧减震器总成(62),所述第一横臂(71)与所述第一空气弹簧减震器总成(61)连接,所述第二横臂(72)与所述第二空气弹簧减震器总成(6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电机机架(5)还包括下连接臂(53),所述下连接臂(53)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座(5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空气弹簧减震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微于良耀张军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吴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