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013522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2 02:33
本公开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该方法包括形成第一介电层于自基板凸起的半导体鳍状物上;形成第二介电层于第一介电层上;接着移除半导体鳍状物的一部分,以形成第一介电层的多个部分所定义的第一凹陷;再移除定义第一凹陷的第一介电层的部分。之后形成外延的源极/漏极结构于第一凹陷中;移除第二介电层以形成第二凹陷,其位于外延的源极/漏极结构与第一介电层的保留部分之间;以及接着形成硅化物层于外延的源极/漏极结构上,使硅化物层包覆外延的源极/漏极结构。

The formation of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一般关于半导体装置与其制作方法,更特别关于制作场效晶体管如鳍状场效晶体管、全绕式栅极场效晶体管、及/或其他场效晶体管的方法。
技术介绍
集成电路产业已经历指数成长。集成电路材料与设计的技术进展,使每一代的集成电路比前一代的集成电路具有更小且更复杂的电路。在集成电路演进中,功能密度(单位面积的内连线装置数目)通常随着几何尺寸(比如采用的制作制程所能产生的最小构件或线路)缩小而增加。尺寸缩小的制程通常有利于增加产能并降低相关成本。尺寸缩小亦增加处理与形成集成电路的复杂度。为实现这些进展,处理与形成集成电路的方法亦须类似发展。举例来说,当装置尺寸持续缩小时,降低源极/漏极结构与源极/漏极接点之间的接点电阻变得更具挑战性。虽然克服这些挑战的方法通常适用,但这些方法无法完全符合所有方面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包括:形成第一介电层于自基板凸起的半导体鳍状物上;形成第二介电层于第一介电层上;移除半导体鳍状物的一部分,以形成第一介电层的多个部分所定义的第一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包括:/n形成一第一介电层于自一基板凸起的一半导体鳍状物上;/n形成一第二介电层于该第一介电层上;/n移除该半导体鳍状物的一部分,以形成该第一介电层的多个部分所定义的一第一凹陷;/n移除定义该第一凹陷的该第一介电层的所述部分;/n形成一外延的源极/漏极结构于该第一凹陷中,使该外延的源极/漏极结构形成于该第二介电层的多个部分之间;/n移除该第二介电层以形成一第二凹陷,其中该第二凹陷位于该外延的源极/漏极结构与该第一介电层的保留部分之间;以及/n形成一硅化物层于该外延的源极/漏极结构上,其中该硅化物层包覆该外延的源极/漏极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023 US 62/749,448;20190618 US 16/444,7351.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包括:
形成一第一介电层于自一基板凸起的一半导体鳍状物上;
形成一第二介电层于该第一介电层上;
移除该半导体鳍状物的一部分,以形成该第一介电层的多个部分所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群雄陈仕承王志豪张荣宏黄瑞乾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