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式车辆的消声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9581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2 08: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鞍乘式车辆的消声器,能够提高第二防护罩的固定强度。机动二轮车(11)的消声器(24)具有:与排气管的后端连接且消除排气声的消音器(26)、覆盖消音器(26)的外表面的第一防护罩(27)、至少一部分覆盖在第一防护罩(27)之上的第二防护罩(28)、以及从消音器(26)贯通第一防护罩(27)而延伸且与第二防护罩(28)连接的支承条(52)。

Muffler of saddle c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鞍乘式车辆的消声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鞍乘式车辆的消声器,具有:从发动机延伸的排气管、与排气管的后端连接且消除排气声的消音器、覆盖消音器的外表面的第一防护罩、以及至少一部分覆盖在第一防护罩之上的第二防护罩。
技术介绍
第一防护罩与覆盖第一防护罩的第二防护罩由共同的螺丝共同紧固在消音器的外表面。因为是共同紧固,所以能够在一个作业中同时将第一防护罩及第二防护罩安装于消音器。能够提高安装的作业效率。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4455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因为第一防护罩及第二防护罩由板材形成,所以随着远离共同紧固的螺丝,第一防护罩及第二防护罩容易振动。特别是因为第二防护罩在外缘与第一防护罩接近,所以,当在第一防护罩及第二防护罩之间不能确保足够的间隔时,与振动相应地会在第一防护罩及第二防护罩之间产生碰撞噪声。另一方面,如果间隔扩大,则外观不美观。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第二防护罩的固定强度的消声器。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侧面,能够提供一种鞍乘式车辆的消声器,在具有从发动机延伸的排气管、与所述排气管的后端连接且消除排气声的消音器、覆盖所述消音器的外表面的第一防护罩、以及至少一部分覆盖在所述第一防护罩之上的第二防护罩的鞍乘式车辆的消声器中,具有从所述消音器贯通所述第一防护罩而延伸、并与所述第二防护罩连接的支承条。根据第二侧面,除了第一侧面的结构以外,所述第一防护罩及所述第二防护罩共同紧固于所述消音器。根据第三侧面,除了第一或第二侧面的结构以外,所述第二防护罩具有:具有在共同紧固时容纳紧固件的贯通孔的第一板部、以及从所述第一板部弯曲且在内表面与所述支承条连结的第二板部。根据第四侧面,除了第一~第三侧面的任一结构以外,在所述第一防护罩形成有由所述第二防护罩覆盖的多个开口。根据第五侧面,除了第一~第四侧面的任一结构以外,在所述第一防护罩形成有收纳所述第二防护罩的凹部,在所述第二防护罩的外缘与所述第一防护罩之间形成有间隔。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第一侧面,因为外侧的第二防护罩贯通内侧的第一防护罩而与消音器直接连结,所以能够牢固地固定第二防护罩。根据第二侧面,因为第一防护罩及第二防护罩共同紧固,所以第二防护罩相对于第一防护罩能够简单地定位。根据第三侧面,在弯曲区域的作用下,能够提高第二防护罩的刚性。因为隔着弯曲区域、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分别支承于消音器,所以第二防护罩能够稳定地被支承。根据第四侧面,消音器的热量从开口向第一防护罩的外侧溢出,另一方面,因为开口由第二防护罩覆盖,所以能够良好地维持消声器的外观。根据第五侧面,在车辆的行驶时,气流从间隔向第二防护罩的内侧流入,能够抑制第一防护罩及第二防护罩内的热滞留。附图说明图1是概括地表示作为鞍乘式车辆的一个具体例子的机动二轮车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概括地表示排气管后方的排气消声器的结构的上方侧视放大图。图3是沿着图2的3-3线的剖视放大图。图4是沿着图2的4-4线的剖视放大图。图5是概括地表示在拆下第二防护罩的状态下、消音器及第一防护罩的组装体的上方侧视放大图。图6是沿着图3的6-6线的剖视放大图。图7是消音器的上方侧视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在此,车体的上下、前后、左右基于乘坐机动二轮车的乘员的视线进行规定。图1概括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鞍乘式车辆)的整体结构。机动二轮车11具有车身框架12。在车身框架12的前端,在头管13可转向地支承有前叉14。在前叉14,围绕车轴15旋转自如地支承有前轮WF。在头管13的上侧,车把16与前叉14结合。在车身框架12的后侧,摇臂18围绕在车宽方向水平延伸的支轴19,摆动自如地支承在枢轴车架17。在摇臂18的后端,围绕车轴21旋转自如地支承有后轮WR。在前轮WF及后轮WR之间,在车身框架12搭载有发动机23。发动机23围绕旋转轴线Rx产生动力。发动机23的动力经由动力传递装置,向后轮WR传递。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中,关于与已知的内燃机相同的结构,有时省略说明。在发动机23连接有排气消声器24,其实现净化功能及降噪功能,并且将发动机23的排放气体向车体后方排出。排气消声器24具有:排气管25,其在上游端与发动机23的排气通路连接,通过发动机23的下方,向后方延伸;消音器26,其处于后轮WR的前方,在摇臂18的下方,与排气管25的下游端连接,在后轮WR的侧方,在比车轴21高的位置配置有排气口26a;第一防护罩27,其覆盖消音器26的外表面;第二防护罩28,其至少一部分覆盖在第一防护罩27之上。第一防护罩27从上方覆盖消音器26的上侧的半圆筒体。第一防护罩27例如由树脂材料形成。消音器26经由在其外表面通过焊接而固定的安装支柱29,与车身框架12连结。安装支柱29利用螺栓31a及螺母31b紧固于车身框架12。消音器26实现发动机23的降噪功能。发动机23的排放气体从消音器26的排气口26a向后方排出。在发动机23的上方,在车身框架12搭载有贮存燃料的燃料箱32。在燃料箱32的后方,在车身框架12搭载有乘员座椅33。从燃料箱32向发动机23的燃料喷射装置(未图示)供给燃料。在机动二轮车11的驾驶时,乘员跨骑乘员座椅33。如图2所示,第二防护罩28具有:第一板部28a,其配置有向上平坦的板面,向前下方平缓地倾斜,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第二板部28b,其隔着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脊线34而与第一板部28a连续,在车体左右方向上向外侧且向下扩展,隔着弯曲区域35而被划分为前后;第三板部28c,其在弯曲区域35的前后,隔着脊线36而与第二板部28b连续,向下方扩展。第二防护罩28例如可以由铝这样的一块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在第一防护罩27形成有收纳第二防护罩28的凹部37。凹部37的轮廓仿照第二防护罩28的外缘。如图3及图4所示,在凹部,在第二防护罩28的外缘与第一防护罩27之间形成有间隔。第一板部28a具有:第一小凹部39a,其配置在比安装支柱29更靠近前方的位置,收纳作为紧固件的螺栓38a的头部;第二小凹部39b,其配置在比安装支柱29更靠近后方的位置,收纳作为紧固件的螺栓38b的头部。如图3所示,第一小凹部39a具有平板部43,其与安装于第一防护罩27的树脂制衬套41一起,利用螺栓38a共同紧固于在消音器26焊接的前侧的固定用支柱42。螺栓38a的轴部通过在平板部43形成的贯通孔。在固定用支柱42形成有座板42b,该座板42b利用两个脚部42a与消音器26的外表面保持距离,接住重合的衬套41及第一小凹部39a的平板部43。在座板42b的内表面固定有与螺栓38a的轴部结合的螺母。衬套41既可以与第一防护罩27一体地形成,也可以嵌入第一防护罩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鞍乘式车辆的消声器,具有:/n排气管(25),其从发动机(23)延伸;/n消音器(26),其与所述排气管(25)的后端连接,消除排气声;/n第一防护罩(27),其覆盖所述消音器(26)的外表面;/n第二防护罩(28),其至少一部分覆盖在所述第一防护罩(27)之上;/n所述鞍乘式车辆的消声器(24)的特征在于,/n具有支承条(52),其从所述消音器(26)贯通所述第一防护罩(27)而延伸,与所述第二防护罩(28)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810 JP 2018-1516151.一种鞍乘式车辆的消声器,具有:
排气管(25),其从发动机(23)延伸;
消音器(26),其与所述排气管(25)的后端连接,消除排气声;
第一防护罩(27),其覆盖所述消音器(26)的外表面;
第二防护罩(28),其至少一部分覆盖在所述第一防护罩(27)之上;
所述鞍乘式车辆的消声器(24)的特征在于,
具有支承条(52),其从所述消音器(26)贯通所述第一防护罩(27)而延伸,与所述第二防护罩(28)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式车辆的消声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防护罩(27)及所述第二防护罩(28)共同紧固于所述消音器(2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仓泽侑史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