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尾气后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34452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5 04:15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尾气后处理系统,包括尾气处理装置,所述尾气处理装置的进气端与发动机相连,所述尾气处理装置的出气端与排气机构相连,所述尾气处理装置的进气端、出气端以及排气机构均设置于所述尾气处理装置靠近所述发动机的一侧。尾气处理装置内部化学反应需要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因此要求整套系统管路尽量简短,不至散失太多热量。本申请排气管路集成在尾气处理装置的同一侧,使得整个结构紧凑,使得最大限度的减小了散热空间,有利于后处理系统保温。

An aftertreatment system of engine exhau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尾气后处理系统
本申请涉及发动机尾气处理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尾气后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在非公路自卸车领域,最新国家法规要求的是发动机尾气排放满足非道路国Ⅲ要求。但是对着国家对排放要求的不断升级,非道路国Ⅳ排放要求早已提上日程。非道路国Ⅳ排放采用的技术路线普遍采用SCR+DOC+DPF技术,因此需要在整机上布置一套庞大的尾气后处理装置。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的尾气后处理装置结构形式已经固定,对于主机厂来说面临以下难点:热量散失严重,影响了能源的高效利用;后处理装置尺寸大、重量重,在现有车型上较难布置;出气口的位置较靠下,很难满足矿车对货箱底板加热的特殊需求。在CN207875338U公开了一种货箱底板用加热装置,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其设置在发动机与货箱底板之间,加热装置包括转换装置和加热板,所述加热板固接在货箱底板底面并且其内部设有空腔,所述转换装置的一端与发动机的排气管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加热板连通,所述转换装置上设有排气口,所述转换装置内部设有控制尾气进入所述加热板或进入所述排气口的控制组件。该申请中尾气直接从发动机中通过转换装置排出,没有经过尾气处理,存在有害气体直接排放的问题,若在其中设置后处理装置存在管线铺设太长造成热量散失太多的问题,无法保证能源的有效利用。CN202659323U公开了一种非公路用自卸车的排气系统,其特征是:它至少包括蝶阀,挠性软管,排气管,转换装置,消音器支架,消音器,排气尾管,转换装置的一个口连通排气管,一个口与消音器连通,一个口连接通货箱加热装置,消音器支架上固定有消音器;排气尾管连接在消音器的出口端。该申请仅公开了排气转换装置的结构,没有公开其与发动机之间的位置关系,而在使用时,发动机、尾气后处理以及排气系统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相互配合工作的,这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结构布局不同,会对能源利用,排气效果产生很大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尾气后处理系统,包括尾气处理装置,所述尾气处理装置的进气端与发动机相连,所述尾气处理装置的出气端与排气机构相连,所述尾气处理装置的进气端、出气端以及排气机构均设置于所述尾气处理装置靠近所述发动机的一侧。尾气处理装置内部化学反应需要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因此要求整套系统管路尽量简短,不至散失太多热量。本申请排气管路集成在尾气处理装置的同一侧,使得整个结构紧凑,使得最大限度的减小了散热空间,有利于后处理系统保温。进一步的,所述尾气处理装置设置于靠近所述发动机一侧的机架上,所述尾气处理装置通过支架安装于所述机架外侧,所述支架包括相连的支撑架和托架,所述支撑架一端与所述机架相连,所述支撑架另一端通过托架与所述尾气处理装置相连。尾气处理装置采用托式固定结构,较传统的吊挂式结构强度更高更可靠;由支撑架和托架两个部件组装后共同承载尾气处理装置,使装配更加简单高效,同时维修拆解也极其方便。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包括相连的第一连接架、第二连接架和第三连接架,所述第一连接架一端与所述机架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架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架与所述第三连接架相连,所述第三连接架另一端与所述托架相连。进一步的,所述托架包括相连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架相连,所述第一连接件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尾气处理装置相连,所述第一连接件与第三连接架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架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架外侧,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垂直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件中设置与所述尾气处理装置配合设置的凹槽,所述尾气处理装置相对两侧设置用于与所述凹槽卡接的卡接件。进一步的,所述排气机构包括与尾气处理装置出气端相连的排气管,所述排气管通过转换装置与若干排气口相连通,所述转换装置设置高度不低于所述尾气处理装置的顶端。在寒冷区域,如果运输的物料水分较大,货箱装载物料时,底板容易结冰粘连物料,导致卸载物料不彻底。因此要求货箱底板能够利用高温的发动机尾气进行底板加热。在南方区域,车辆又不需要底板加热功能。因此,需要一个尾气转换装置,可以实现尾气排放走向的自由转换。本申请利用转换装置,实现了一个出气端可以有多条排气路线的选择,满足了货箱加热的自由转换控制需求。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架包括用于排气管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连接架上设置有用于卡接转换装置的卡接部。排气转换装置集成装配到焊接支架上方,结构更加紧凑。本申请将排气管设置于第二连接架内,一方面可以对排气管进行保护且能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温作用,另一方面,使得整个结构设计更加精巧、紧凑,进一步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本申请中第二连接架上还设置卡接部将转换装置进行固定,一方面,减轻了托架的承重能力,另一方面,举高了转换装置的高度,避免了尾气的排放高度太低产生不利影响,再一方面,由于转换装置上还要安装排气通道,该结构有效避免了对排气通道的影响,使得排气通道可以向指定方向进行排气。进一步的,所述尾气处理装置的出气端设置于所述进气端的下方,所述尾气处理装置出气端通过直角弯头与所述排气管相连通,所述排气管竖直设置于所述尾气处理装置内侧。进一步的,所述转换装置包括与所述排气管相连的进气口,所述进气口设置于转换装置的下端,所述转换装置还包括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一出气口与第一排气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出气口与第二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一出气口设置于所述转换装置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出气口设置于所述转换装置的上端,所述转换装置中设置有转换挡板。内侧面排气对于整机而言是不利的,且排气口位置太低容易吹起地面尘土,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本申请将内侧面的出气端巧妙的连接到转换装置,即可实现尾气向上排,实现货箱底板加热功能,也可向外侧排气,满足整机的使用要求。进一步的,所述转换装置中设置有转换挡板,所述转换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之间,所述转换挡板上端与转动轴相固连,所述转换装置包括转换装置壳体,所述转动轴两端与转换装置壳体相连,所述转换装置壳体上设置用于转动轴伸出的第二通孔,所述转动轴伸出所述转换装置壳体的一端设置有弯折部。本申请转换装置中通过设置有转换挡板,转换挡板在转动轴的带动下实现在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之间的择一遮挡工作,使得转换装置实现转换排气方向的作用。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申请排气管路集成在尾气处理装置的同一侧,使得整个结构紧凑,使得最大限度的减小了散热空间,有利于后处理系统保温;2、本申请中尾气处理装置采用托式固定结构,较传统的吊挂式结构强度更高更可靠;由支撑架和托架两个部件组装后共同承载尾气处理装置,使装配更加简单高效,同时维修拆解也极其方便;3、本申请利用转换装置,实现了一个出气端可以有多条排气路线的选择,满足了货箱加热的自由转换控制需求;4、本申请将排气管设置于第二连接架内,一方面可以对排气管进行保护且能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温作用,另一方面,使得整个结构设计更加精巧、紧凑,进一步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5、本申请中第二连接架上还设置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尾气后处理系统,包括尾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处理装置的进气端与发动机相连,所述尾气处理装置的出气端与排气机构相连,所述尾气处理装置的进气端、出气端以及排气机构均设置于所述尾气处理装置靠近所述发动机的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尾气后处理系统,包括尾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处理装置的进气端与发动机相连,所述尾气处理装置的出气端与排气机构相连,所述尾气处理装置的进气端、出气端以及排气机构均设置于所述尾气处理装置靠近所述发动机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尾气后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处理装置设置于靠近所述发动机一侧的机架上,所述尾气处理装置通过支架安装于所述机架外侧,所述支架包括相连的支撑架和托架,所述支撑架一端与所述机架相连,所述支撑架另一端通过托架与所述尾气处理装置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尾气后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相连的第一连接架、第二连接架和第三连接架,所述第一连接架一端与所述机架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架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架与所述第三连接架相连,所述第三连接架另一端与所述托架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尾气后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包括相连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架相连,所述第一连接件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尾气处理装置相连,所述第一连接件与第三连接架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架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架外侧,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垂直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尾气后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中设置与所述尾气处理装置配合设置的凹槽,所述尾气处理装置相对两侧设置用于与所述凹槽卡接的卡接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林王岩张松尹浩然孙佳滨
申请(专利权)人:临工集团济南重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