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扭力梁悬置软垫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544149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13 15: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扭力梁悬置软垫构造,包括后扭力杆安装座以及一端与后扭力杆安装座连接设置的后扭力杆支架,所述后扭力杆安装座内设置有带环状翻边结构的软垫组件,后扭力杆支架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发动机装配连接的动力连接端,本技术方案中的后扭力梁悬置软垫构造采用带翻边的碗状橡胶结构,提高了后悬置软垫组件的可靠性。能有效防止汽车在遇到较大冲击时,车身连接支架与发动机连接支架碰撞的风险,避免出现异响乃至整个悬置破坏失效的情况。

Structure of rear torsion beam suspension cushion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rear torsion beam mounting cushion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a rear torsion bar mounting base and a rear torsion bar bracket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one end and the rear torsion bar mounting base. The rear torsion bar mounting base is provided with a cushion component with a ring-shaped flanging structure,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rear torsion bar bracket is provided with a power connection end for connecting with the engine assembly The rear torsion beam suspension cushion structure adopts the bowl shaped rubber structure with flanging, which improve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rear suspension cushion components. The utility model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risk of collision between the body connecting bracket and the engine connecting bracket when the vehicle encounters a large impact, and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abnormal noise or even the failure of the whole suspen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扭力梁悬置软垫构造
本技术汽车零部件,具体涉及一种后扭力梁悬置软垫构造。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汽车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汽车零部件的设计也趋向于实用、结构简单、功能齐全、成本低、轻量化等方向,现汽车行业车型较多,除经济性、动力性、操稳性外,为提升产品竞争力及客户认知度等,产品设计时对产品性能也要求日益严格。为了降低车辆行驶过程产生的振动、噪声,现代汽车发动机一般会采用“减振悬置”装置,其作用是对发动机振动和路面激励的隔离和吸收,减少车架的变形、冲击而损坏,降低其他零部件因为过多振动产生的疲劳破坏,同时减少对乘客舱中人所受的影响,提高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平顺性和舒适性。橡胶悬置是最早被使用的发动机悬置,由于结构紧凑,价格便宜,便于维护,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后悬置软垫组件位于动力总成后侧,靠近汽车驾驶舱,起连接和固定动力总成的作用,同时隔离动力总成和车身之间的震动传递的作用,现有的后悬置软垫组件结构复杂,遇到比较严重的外部冲击时,减振效果不佳,车身连接支架与发动机连接支架会出现碰撞风险,而且传统的后悬置软垫组件结构复杂,成本高,不利于市场竞争。因此,需要一种新型的后悬置软垫组件,能有效防止汽车在遇到较大冲击时,车身连接支架与发动机连接支架碰撞的风险,避免出现异响乃至整个悬置破坏失效的情况,同时结构紧凑简单,加工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后扭力梁悬置软垫构造,能有效防止汽车在遇到较大冲击时,车身连接支架与发动机连接支架碰撞的风险,避免出现异响乃至整个悬置破坏失效的情况,同时结构紧凑简单,加工方便。一种后扭力梁悬置软垫构造,包括后扭力杆安装座以及一端与后扭力杆安装座连接设置的后扭力杆支架,所述后扭力杆安装座内设置有带环状翻边结构的软垫组件,后扭力杆支架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发动机装配连接的动力连接端。进一步,所述带环状翻边结构的软垫组件包括第一后软垫和第二后软垫,所述第一后软垫和第二后软垫结构相同且均为“碗”状结构,第一后软垫和第二后软垫底部设置有环状翻边结构。进一步,所述后扭力杆安装座内沿后扭力杆安装座内径向方向设置有安装台阶,第一后软垫和第二后软垫相对于安装台阶对称设置。进一步,所述第一后软垫和第二后软垫的环状翻边底部分别设置有用于对第一后软垫第二后软垫进行轴向限位的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进一步,所述第一后软垫和第二后软垫的环状翻边端面上均设置有环状凹槽,所述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上分别设有与环状凹槽适形配合的凸环。进一步,所述后扭力杆安装座、带环状翻边结构的软垫组件、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上均设置有用于安装套管的安装孔。进一步,所述动力连接端包括前软垫安装管以及沿前软垫安装管径向方向由外到内依次设置的前软垫外衬套、后扭力杆前软垫、前软垫内衬套。进一步,所述第一限位板端面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减重沉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后扭力梁悬置软垫构造,能有效防止汽车在遇到较大冲击时,车身连接支架与发动机连接支架碰撞的风险,避免出现异响乃至整个悬置破坏失效的情况,同时结构紧凑简单,加工方便。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技术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等轴侧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后悬置螺栓1;第一限位板2;套管3;第一后软垫4;后扭力杆安装座5;第二后软垫6;第二限位板7;后扭力杆支架8;螺母9;前软垫安装管10;前软垫外衬套11;后扭力杆前软垫12;前软垫内衬套13;环状翻边结构14;沉孔15。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技术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等轴侧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后扭力梁悬置软垫构造,包括后扭力杆安装座5以及一端与后扭力杆安装座5连接设置的后扭力杆支架8,所述后扭力杆安装座5内设置有带环状翻边结构的软垫组件,后扭力杆支架8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发动机装配连接的动力连接端;本技术方案中的后扭力梁悬置软垫构造有效防止汽车在遇到较大冲击时,车身连接支架与发动机连接支架碰撞的风险,避免出现异响乃至整个悬置破坏失效的情况,同时结构紧凑简单,加工方便。本实施例中,所述带环状翻边结构的软垫组件包括第一后软垫4和第二后软垫6,所述第一后软垫4和第二后软垫6结构相同且均为“碗”状结构,第一后软垫4和第二后软垫6底部设置有环状翻边结构14。第一后软垫4和第二后软垫6结构均为“碗”形状,“碗底”即后软垫底部沿着其径向方向(轴向方向即为图1中的水平方向,径向即垂直于水平方向)向外延伸并形成圆环状的翻边结构,环状翻边结构14的设计增大接触面积,使车辆发生冲击碰撞时能够使轴向方向的冲击力更加均匀的分布到后软垫上,提升安全性能。本实施例中,所述后扭力杆安装座5内沿后扭力杆安装座径向方向设置有安装台阶,第一后软垫4和第二后软垫6相对于安装台阶对称设置。第一后软垫4和第二后软垫6均装配在安装台阶上,第一后软垫4和第二后软垫6的“碗口”相对设置与后扭力杆安装座5形成一个腔体,当汽车发生碰撞产生冲击时,第一后软垫4和第二后软垫6在轴向方向受到压缩,由于“碗口”相对形成的腔体的存在,碰撞过程中后软垫形成减震效果,腔体提供形变区域,以此达到减震的效果,第一后软垫4和第二后软垫6的设计布置方式结构简单合理,加工方便,性能优越。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后软垫4和第二后软垫6的环状翻边底部分别设置有用于对第一后软4垫第二后软垫6进行轴向限位的第一限位板2和第二限位板7,所述第一后软垫4和第二后软垫6的环状翻边端面上均设置有环状凹槽,所述第一限位板2和第二限位板7上分别设有与环状凹槽适形配合的凸环,后软垫的“碗底”设置有环形的凹槽,限位板上设置有适形配合的凸环,凹槽与凸环的配合使用,使后软垫在径向方向不发生跳动,有效避免后软垫与限位板在发生碰撞使会产生错位的风险,提升产品的稳定性能。本实施例中,所述后扭力杆安装座5、带环状翻边结构的软垫组件、第一限位板2和第二限位板7上均设置有用于安装套管3的安装孔,沿软垫构造的轴向方向,套管3依次穿设在第一限位板2、第一后软垫4、第二后软垫6、第二限位板7,后悬置螺栓1沿软垫组件轴向依次穿过第一限位板2、套管3并在后扭力杆支架8内通过螺母9固定安装,套管3确保使用过程中螺栓不会与部件发生摩擦损伤零部件。本实施例中,所述动力连接端包括前软垫安装管10以及沿前软垫安装管10径向方向(前软垫安装管10径向方向即为图1中的水平方向)由外到内(由外到内即为前软垫安装管10的外径到前软垫内衬套13的内径)依次设置的前软垫外衬套11、后扭力杆前软垫12、前软垫内衬套13,通过内外衬套与软垫的配合使用确保动力连接端的减振性能得到提升。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板2端面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减重沉孔15,减重沉孔15的设置不仅达到方便配合安装的效果同时减轻零件的重量,使产品更加轻巧使用。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扭力梁悬置软垫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后扭力杆安装座以及一端与后扭力杆安装座连接设置的后扭力杆支架,所述后扭力杆安装座内设置有带环状翻边结构的软垫组件,后扭力杆支架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发动机装配连接的动力连接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扭力梁悬置软垫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后扭力杆安装座以及一端与后扭力杆安装座连接设置的后扭力杆支架,所述后扭力杆安装座内设置有带环状翻边结构的软垫组件,后扭力杆支架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发动机装配连接的动力连接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扭力梁悬置软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环状翻边结构的软垫组件包括第一后软垫和第二后软垫,所述第一后软垫和第二后软垫结构相同且均为“碗”状结构,第一后软垫和第二后软垫底部设置有环状翻边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扭力梁悬置软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扭力杆安装座内沿后扭力杆安装座内径向方向设置有安装台阶,第一后软垫和第二后软垫相对于安装台阶对称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扭力梁悬置软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软垫和第二后软垫的环状翻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金印凌青海杨松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