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箱的壳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9336 阅读:3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变速箱壳体,其本体具有抑振机能,能降低齿轮之间的冲击噪音及提高壳体的强度。其结构为:壳体本体(1)在前后方向分为前壳体(2)和后壳体(3)、自前壳体(2)的前面壁(2b)用螺栓(5)将上述前壳体(2)紧固在上述后壳体(3)上,由此在前壳体(2)上产生沿上述螺栓(5)的轴线方向C的压缩形变。(*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可变速比的旋转运动齿轮传动装置的齿轮箱,即变速箱的壳体。在传动中,为了增加变速箱壳体的强度及降低变速箱中来自发动机的振动和其内部由于齿轮啮合、齿轮之间冲击所产生的噪音,在现有技术中便采用提高齿轮精度、提高啮合率、降低齿隙、降低侧隙等综合措施的齿轮装置并在变速箱壳体上增加壁面的筋的数量及增加筋的高度等措施。但是,上述降低噪音及增加壳体强度的技术措施使变速箱的成本及重量大幅度提高,而在变速箱壳体日趋铝制品化的情况下,降低噪音更成为迫切的问题,如果采用上述的现有技术、就会不可避免地增加成本,因此,对其进行改善的课题就产生了。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身具有抑振机能以降低由壳体发出的噪音并增加壳体强度的变速箱壳体。为了实现上述发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如下将变速箱的壳体本身,在前后方向上分为前壳体和后壳体,在上述前壳体的后部开口处和上述后壳体的前部开口处设置对接面,自前壳体的前面壁用螺栓将上述前壳体紧固在上述后壳体上,由此在前壳体上产生沿上述螺栓轴线方向的压缩形变。本专利技术通过上述结构,便可使变速箱壳体本体具有抑振机能,并能降低齿轮之间冲击噪音,提高壳体的强度。附图的简要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的局布剖面图;图2是图1中沿A-A的剖面图;图3是图1中沿B-B的剖面图。以下,将结合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在图1中,1是变速箱壳体本体。将变速箱壳体本体1,在前后方向上分割为前壳体2和后壳体3。在上述前壳体2的后部开口处,如图2所示,设置由法兰盘形成的对接面2a;在后壳体3的前部开口处,如图3所示,设置有与上述前壳体2的对接面2a对接的、由法兰盘形成的对接面3a。并且,自前壳体2的前面壁2b上用数根螺栓5,借助设置在后壳体3的对接面上的螺纹孔,将上述前壳体2紧固在后壳体3上,这样就在前壳体2上产生了沿上述螺栓5的轴线方向C的压缩形变。由于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上述那样的结构,在前壳体2上产生了用上述螺栓5紧固而沿螺栓5的轴线方向C的压缩形变,因此使前壳体2的壁面具有抑振效果。由于在该前壳体2壁面上的压缩形变具有抑振效果、从而能降低变速箱壳体本体1所产生的传动噪音。此外,由于用上述螺栓5进行紧固而在前壳体2上产生沿螺栓5轴线方向C的压缩形变,从而提高了壳体承受来自动力机械弯曲振动等的负荷作用的强度。另外,因由上述螺栓5紧固而产生的沿螺栓5轴线方向C的压缩形变会随施加在螺栓5上紧固力的大小而变化,因此,由于通过增减施加在螺栓5上的紧固力能调整所述压缩形变,从而就能恰当地设定齿轮间冲击噪音的降低量,并提高承受动力机械弯曲振动负荷作用的强度。虽然图中未表示,但在前壳体2的对接面2a和后壳体3的对接面3a之间要加衬垫,以防止变速箱壳体本体1中的润滑油在对接面处泄漏。根据以上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由于将变速箱壳体本体在前后方向分割为前壳体和后壳体,并且自前壳体的前面壁上用螺栓将上述前壳体紧固在上述的后壳体上,从而使前壳体产生沿上述螺栓轴线方向的压缩形变,由此不必采取提高齿轮精度、啮合率、降低齿隙、降低侧隙等综合措施的齿轮装置及在变速箱壳体上增加壁面上的筋的数量和增加筋的高度等的措施,便可使变速箱壳体本体具有抑振机能,并能降低齿轮之间冲击噪音,提高壳体的强度。权利要求1.一种变速箱的壳体,其特征在于,该变速箱的壳体本体,在前后方向上分割为前壳体和后壳体,在上述前壳体的后部开口处和上述后壳体的前部开口处设置有对接面,上述前壳体由螺栓从该前壳体的前面壁紧固在上述后壳体上,以在前壳体上产生沿上述螺栓轴线方向的压缩形变。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变速箱壳体,其本体具有抑振机能,能降低齿轮之间的冲击噪音及提高壳体的强度。其结构为壳体本体(1)在前后方向分为前壳体(2)和后壳体(3)、自前壳体(2)的前面壁(2b)用螺栓(5)将上述前壳体(2)紧固在上述后壳体(3)上,由此在前壳体(2)上产生沿上述螺栓(5)的轴线方向C的压缩形变。文档编号F16H57/028GK1168453SQ9711323公开日1997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1997年5月23日 优先权日1996年5月23日专利技术者下田直启, 小林竜也 申请人:日野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速箱的壳体,其特征在于,该变速箱的壳体本体,在前后方向上分割为前壳体和后壳体,在上述前壳体的后部开口处和上述后壳体的前部开口处设置有对接面,上述前壳体由螺栓从该前壳体的前面壁紧固在上述后壳体上,以在前壳体上产生沿上述螺栓轴线方向的压缩形变。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下田直启小林竜也
申请(专利权)人:日野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