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驱动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16174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驱动方法,所述驱动系统包括子系统和主驱动装置,所述子系统包括发动机和与发动机连接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与主驱动装置之间通过三态超越离合器连接,所述驱动方法包括:仅仅在驱动系统需要发电或者助力时,启动所述子系统,并且相应地控制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处于超越状态、接合状态或者双向分离状态。由于子系统仅仅在驱动系统需要发电或者助力时才运行,并且发动机仅在最佳效率区运行,因此可以非常有效地降低驱动系统的油耗和排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动力源,根据动力系统的连接方 式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结构形式,即串联、并联和混联。由于串联和并 联形式的驱动模式相对简单,因此现有技术中普遍采用的是混联形式。实践中出现的混联模式主要有两种基本结构, 一种是通过行星齿轮机构 等来实现各动力单元之间的动力分配,另一种是通过离合器来实现各动力单 元之间的动力分配。对于前者,驱动系统的结构和控制方法都相当复杂。对 于后者,由于受到离合器本身的限制,使得控制相对复杂。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的申请人专利技术了一种新型的三态超越离合器,并于2007年6月19日提交了申请号为"200710111536.0"、专利技术名称为"三态超 越离合器",以及于2007年6月22日提交了申请号为"200710123451.4"、专利技术名称为"三态超越离合器"的二件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同时,本申请的申请 人还于2007年6月29日提交了申请号为"200710123217.0"、专利技术名称为"混 合动力驱动系统",以及于2007年8月21日提交了申请号为 "200710143342.9"、专利技术名称为""的二件中国 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其使用了上述二件申请中所公开的三态超越离合器。这些专 利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参考而在此引用。本申请是在上述申请的基础上作出的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该方法能够更 加有效地降低油耗和排放。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所述驱动系统包 括子系统和主驱动装置,所述子系统包括发动机和与发动机连接的第一电 机,所述第一电机与主驱动装置之间通过三态超越离合器连接,所述驱动方 法包括仅仅在驱动系统需要发电或者助力时,启动所述子系统,并且相应 地控制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处于超越状态、接合状态或者双向分离状态。由于子系统仅仅在驱动系统需要发电或者助力时才运行,并且发动机仅 在最佳功率区或最佳油耗区运行,因此可以非常有效地降低本专利技术驱动系统 的油耗和排放。本专利技术的附加特征以及相应的优点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进行详 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三态超越离合器的剖视图。 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三态超越离合器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三态超越离合器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三态超越离合器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三态超越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的三态超越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例的三态超越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三态超越离合器中的一个带有滑动件的保持架的立 体图。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三态超越离合器中的一种预紧弹簧的立体图。图10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三态超越离合器本专利技术使用的三态超越离合器已经在上述引用的专利申请中进行了详 细的描述,但是为了方便专利审查,帮助公众更直接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仍 然对本专利技术所使用的三态超越离合器进行详细描述。首先,根据本专利技术所使用的三态超越离合器的概括实施例,该三态超越离合器可以包括外圈1、内圈2、位于外圈l和内圈2之间的多个楔块3、位 于外圈1和内圈2之间保持所述多个楔块3的保持架4,所述多个楔块3的 第一工作面31永久接触所述外圈1的工作面与所述内圈2的工作面之中的 一个工作面,并且能够通过转动而使所述多个楔块3的第二工作面32接触 或者离开所述外圈1的工作面与所述内圈2的工作面之中的另一个工作面。在所述超越状态时,三态超越离合器400的所述多个楔块3的第二工作 面32滑动接触所述外圈1的工作面与所述内圈2的工作面之中的所述另一 个工作面,外圈1和内圈2能够彼此相对转动。在所述接合状态时,三态超越离合器400的所述多个楔块3的第二工作 面32接触所述外圈1的工作面与所述内圈2的工作面之中的所述另一个工 作面,外圈l和内圈2能够同步转动。在所述双向分离状态时,三态超越离合器400的所述多个楔块3的第二 工作面32离开所述外圈1的工作面与所述内圈2的工作面之中的所述另一 个工作面,外圈l和内圈2能够在正反双向自由转动。6下面参照图1至图9对本专利技术所使用的三态超越离合器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描述。第一实施例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三态超越离合器的剖视图。该三态超越离合器包括外圈l,内圈2,位于外圈l和内圈2之间的多个楔块3,位于外 圈1和内圈2之间并通过保持孔保持所述多个楔块3的一个保持架4。所述 多个楔块3的第一工作面31永久接触所述外圈1的工作面,并且能够通过 转动使所述多个楔块3的第二工作面32接触或者离开所述内圈2的工作面。具体而言,所述外圈1的工作面上具有多个圆弧槽11,每个圆弧槽11 与对应的一个楔块3的所述第一工作面31相配合,并将该第一工作面31保 持在圆弧槽ll内。如图8所示,所述保持架4具有轴向向外伸出的多个凸片6,每个凸片 6上具有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斜孔61,并且在所述斜孔61内具有沿轴向可滑 动的滑动件7。即,通过保持架4与圆弧槽11的相互作用,楔块3能够围绕 保持在圆弧槽ll内的第一工作面31转动,从而接触或者离开内圈2的工作 面。凸片6可以与保持架4整体形成,每个凸片6上具有相对于轴向倾斜的 斜孔61,以及在所述斜孔61内沿轴向可滑动的滑动件7。凸片6上的斜孔61也可以是在凸片6上以一定深度开设的非贯通的斜 槽。但由于凸片6的厚度相对较小,如果形成为斜槽,则斜槽的深度会更小, 从而不利于滑动件7在其中轴向滑动,因此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使用贯通的斜孔 61。斜孔61的外端可以敞开,也可以闭合。在此实施例中,斜孔61的外端 闭合。此外,所述斜孔61可以是直的长孔,也可以是弧形或螺旋形的长孔,这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如图8所示,在斜孔61的一端可以开设宽度增大的扩孔62。在这种情况下,在需要本专利技术的三态超越离合器作为传统的单向超越离合器使用时,可以使滑动件7移动到该扩孔62内,由此可以防止由于误操作而影响超越 离合器的正常工作。作为一种替换,斜孔61的外端可以设置成敞开的,这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这种保障功能。滑动件7可以通过本领域公知的任何合适的手段进行驱动,例如可以通 过手动、电动、液动、气动等等手段来实现。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滑 动件7可以通过拨叉机构(例如类似于换挡拨叉的机构)或者电磁机构驱动 在斜孔61内轴向滑动。为了便于滑动件7在斜孔61内轴向滑动,所述滑动件7优选使用圆辊。另外,为了确保楔块3的第一工作面31稳定保持在圆弧槽11内,可以 在内圈2和外圈1之间设置预紧弹簧5,用于产生预紧力将所述第一工作面 31压在所述圆弧槽11内,并能使所述楔块3有一种朝楔紧方向转动的趋势。 图9所示为一种弹簧带,其可以作为该预紧弹簧5使用。该弹簧带或者预紧 弹簧5上具有弹簧片51,具有将楔块3推向圆弧槽11,并让楔块3有一种 朝楔紧方向转动的趋势。本专利技术的预紧弹簧5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弹性部件, 并不限于这种具体的弹簧带,只要能够产生预紧力将楔块3的第一工作面31 压在圆弧槽ll内,并可使楔块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驱动方法,所述驱动系统包括子系统和主驱动装置,所述子系统包括发动机和与发动机连接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与主驱动装置之间通过三态超越离合器连接,所述驱动方法包括: 仅仅在所述驱动系统需要发电或者助力时,启动所述子 系统,并且相应地控制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处于超越状态、接合状态或者双向分离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楠周旭光汤小华龚剑刘凯徐应物郁铭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